转变叙述策略 突破高三写作关
2009-05-21张文静
【摘 要】高三学生的作文在文体选择、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习惯和风格上几乎很难做到有较大转变,记叙文既找不到很好的叙述点,又没有多少叙述的技巧,大都平铺直叙,新意不多,文意不深。如何突破高三写作教学关?笔者以为,让学生大胆转变叙述的角度、结构或风格,将熟悉的材料嬗变为陌生的情节,将平淡的故事演变为奇特的结构,将熟悉的主题表现为鲜见的形式,从而化腐朽为神奇。教师应还给学生真正自由的、个性的、富有创意的写作空间,扫除学生作文的陈腐气息。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叙述策略 转变 突破
高三学生的作文经过高中两年的写作训练,基本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文体选择、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习惯和风格上几乎很难做到有较大转变,因为一种模式写多了,用多了,操作起来就比较容易,导致现时高三学生的作文大都是千面一人,议论文来来去去就是那十几个材料,结构就是“五段论”:开头结尾各一段,中间三个展开段,每段一个例证。而记叙文则是既找不到很好的叙述点,又没有多少叙述的技巧,大都平铺直叙,新意不多,文意不深。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有四个方面: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会在素材积累和修辞手法上下工夫,但由于急功近利,积累素材不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而是抱着一本《论据手册》囫囵吞枣。语言不是慢工细火反复锤炼,而是生硬地套用比喻排比,甚至有的教师明确规定,开头必须使用排比,以表现所谓“文采”,这样,就使作文教学走进了死胡同。死记硬背出来的论据,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不管话题观点是什么,先拉一大把过来,似是而非,以致论点与论据不相匹配。生搬硬套的修辞,导致辞不达意,矫揉造作,令人反感。虽然有成功的例子,但这类作文最好的也只能达到二类上的等级,大多在二类中徘徊,能上到一类下的,困难就很大了。至于“深刻”,“有创新”,在作文教学中是比较难操作的,这两点也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文学素养,不是通过数次的指导、模仿就可以培养起来的,所以企图通过训练这两个发展点提高写作水平,在高三阶段似乎也显得不很实际。
作文教学已经遇到了瓶颈,在原有的路上似乎已经难以前行,而学生也已然对自己已有的写作方式感到厌倦,失去了写作的热情。寻找到一条快速有效摆脱现状的新路径便成为高三作文教学的迫切需要。
如何突破高三写作教学关?既然不能让学生在内容方面加厚加深,那么在形式上进行改进和变化会不会有突破呢?笔者就任教的两个班作了一些尝试:让学生大胆转变叙述的角度、结构或风格,从而使平淡无奇的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转变叙述的视角
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写文章主题可以雷同,但手法却不能沿袭他人,否则,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阅读量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因而在选材上往往大同小异,难见新意。相似的选材如何写出个性,雷同的主题如何脱颖而出?
高明的摄影师善于选择角度。张三英俊潇洒,就扬其长,拍其正面;李四其貌不扬,就避其短,拍其侧影,做到因人而异。而通常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往往只习惯于从一个人的视角出发,写他(她)看到的人、事、物,以及由此引起的情感变化,事件是按一定顺序发展的,顺叙、倒叙或插叙,主要情节线索只有一条,结构形式也是单线型的。所以,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产生,学生也要努力做一个高明的“摄影师”,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根据文章的需要,经过比较筛选,合理转变角度刻画人物,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表现主题。
如学生的习作:
一个夜晚的四个人
一 男人
男人喜欢从学校边红绿灯这个角度看着儿子走过的身影,他穿着绿色的校服,消瘦的腰板被秋风勾勒出来。红灯刚转到绿灯,他探了探头,瞻望了下来往的车辆,走过了斑马线,逐渐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儿子19岁了,昨天刚过的生日,问要什么礼物也只是摇了摇头,说没什么需要的,就回房看书去了。自从他妈走了以后,就愈发地寡言了。
“还是帮他买件风衣吧,秋天好像要到了。”男人对着车上的镜子拉起了拉链。风在车窗外瑟瑟地刮过,路旁飘来了一把女声:“taxi!”男人扭头看了看,打起了转弯灯。
二 女人
“麻烦去T中”。天愈发地冷了,风在空气中流动得有声有色。“这种天气,要不是女儿,我才不出来受罪。”女人思忖道。
“哈,我儿子也是T中的。”司机调皮地回应道,“还是高三的。”
“哦,是啊。”女人不想搭嘴,只是想把手上的东西拿到女儿的手上。这次带了暖水袋、棉被、衣物来。“女儿也长这么大了,总是不懂照顾自己。眼见天气转凉了,还傻乎乎的不知冷暖。还记得她小时候在冬天吃冰棍,冰棍贴着她的嘴唇,痛得哇哇直叫。”想到这,女人对着窗外的玻璃笑了笑。
橘黄的灯光跳跃在绿色的的士车顶,一闪一闪的。
三 女孩
“你这个笨蛋,我就是在等你开口。你知道么?”女孩对着路灯痴痴地说,“路灯啊路灯,你说他现在是在干什么呢?都不知道他是不是木头做的,昨天他生日,我难得拉下脸皮送去一只手表。今天就一句话也没对我说,难道是我的手表他不喜欢?难道是我不够魅力?”
算了,我还是担心下个星期的考试吧,这次考试考的不是很好,语文、数学都拿不到高分,待会妈妈就来了,又要解释一番了。妈妈又来了,这次带了什么东西呢?最好是奇华的小蛋糕,或者是漂亮的发夹。想到这,女孩就傻傻地笑了。
四 男孩
天气总算是冷了起来,男孩萧索的身体不自觉地打了个寒颤。这次考试成绩还不错,爸爸应该会开心点吧?自从妈妈走了以后,爸爸脸上的沟壑就深沉了许多,身形好像也瘦小了些,他知道父亲迟迟晚归的原因,因此好的成绩是他唯一能做到的回报了。他知道,19岁的肩膀,是时候承担一些难言的内容了。
昨天生日的时候,男孩也不敢索求什么,19岁的生日似乎就是这么平淡无奇地过去,除了女孩送了一件礼物,男孩把它放在了房间的抽屉里,没有打开。今天他看到了女孩寞然的眼神似乎在诉说着什么,男孩避开了。
“那,我还是回去看看是什么吧。”男孩自语道,“还要帮爸爸煮宵夜。”想到这,男孩加快了脚步,快步地步入黑暗之中。
天气总算是冷了起来,男孩萧索的身体不自觉地打了个寒颤。
作者所写的无非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是同校学生,且女孩对男孩有种朦朦胧胧的情愫,在某个傍晚,女孩的母亲搭乘了男孩父亲的出租车去学校送衣物给女孩的故事。作者分别以男孩、女孩、母亲、父亲的视角出发,去陈述相同的一个事件,通过各方细腻的心理描写把这四个看似无甚关联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效应,虽然情节简单,故事也老生常谈,但读来感觉幻化离奇,完全是另一种体验。
二、转变叙述的结构
胡亚敏在《叙事学》说,叙述时间是展示作者叙述艺术的演兵场。根据叙事文故事时间在叙述中重新排列的种种关系,一般将与故事编年顺序与叙述时间大致相似的,称为连贯叙述——这是一种以一维线型线索发展的叙述。而将回头叙述过去发生(如果我们设定一个故事的开端时间的话)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即追述或回忆为特征的倒装叙述(有时又称为闪回),以及综合有过去、现在、将来时态的人物和事件的交错叙述,一并统称之为逆时序叙述。第三种情况为非时序叙述,它是指故事时间处于中断或凝固状态,叙述表现为一种非线型运动。在这类作品中,不存在完整的故事线索,共时叙述代替了历时叙述。
作为文本的组织形式,结构有哪些主要类型呢?托多罗夫认为:“我们将根据托马舍夫斯基的建议将作品组织形式分为两大类:‘主题内容的安排是根据两个主要类别进行的:它们或者遵循因果关系原则,即按照某种时序组织起来;或者以脱离所有时间概念的形式被表现出来;即组成无视任何内部因果关系的序列。我们把第一类叫作逻辑和时间布局,第二类——即托马舍夫斯基对之持否定态度的一类——叫作空间布局。”
对托多罗夫所称第一类即逻辑与时间布局的结构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线型,即它们大多显示着情节的变化脉络及其组织关系。其子类可细分为单线(仅有单一线索并且人物有限)、复线(拥有主线、副线甚至非动作因素)和环形(缺少贯穿始终的主线,全文由若干呈连环状或并列状的小故事构成)等三种。至于第二类——空间布局结构,我们称之为非线型。这种在一些人看来是淡化线型情节、打乱时序与内在因果关系的结构,多显现于许多现代或后现代小说之中。
中学生写作文,多以单线式结构为主,体现为一人一事的叙述。一件事,一条线索,叙述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叙述得不好,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能够变单线结构为双线结构甚至是多线结构,那么文章的可读性就会增强很多,而且这种双线结构未必需要像鲁迅的《药》那样,讲究明线暗线的巧妙交织,而只需将两个性质相同的故事编织在一起就可以了。
以下是学生在学习完张抗抗采用明暗线手法创作的小说《海龟》后,以“诚信”为话题的习作——
你的种子开花了吗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国王,没有儿子,于是他把种子分给城里的孩子,并贴出公告:若是谁让种子开出最美的花,谁就是国王的继承人。”
下午,妈妈拖着两大箱“伊利”牛奶。站在门口大声喊:“哎哟,太重了。快来帮帮我!”我看了看墙角还没喝完的半箱牛奶。
“妈,你怎么又买牛奶了。”
“大优惠,买一送一。我看见很多人在买牛奶,于是我也抢了两箱回来。”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
“有个小男孩,他把国王送的种子种在土壤里。他看见邻居家的花盆里长出鲜艳的花苞,他失望极了。”
晚上,爸爸下班回来。妈妈特意把牛奶放在饭桌上。“你看,买一送一哦。”
“哎,你没看电视上说吗,‘三鹿奶粉与一部分液态奶的食用者身体出毛病了。”说完,忙打开电视,调至新闻频道,电视上正特写着几个被妈妈抱在怀的孩子,憋红了小脸正哇哇大哭。
“这不是免检产品吗?”叹了口气,“才这么小的孩子。”
“对啊。”商家被利益催生的爪牙正伸向那些无知的孩子。当免检变为谋利的捷径,我看见人性最后的底线在崩溃。当听到调配“秘方”都需经过“专业人员”的精密计算时,我感觉到了知识分子身上某种东西的倒塌。当看见市面上的牛奶竞相减价倾销,我已无话可说。其实,在决定用“配方”代替真品时,就决定它最终会一败涂地。所以,我不喜欢喝牛奶,因为我尝不到制奶人的真心真意,诚信敬业。
“啊,亏了亏了,原来是这样才卖得那么便宜。想赚便宜反倒亏在了上面。”妈妈说。
“月末,国王把孩子们都召回城堡。只有一个小男孩的花盆里没有花。国王指着那个小男孩:‘他就是我的继承人。众人不解。国王说;‘我给你们的种子都是炒熟的,是不能长出花来的。”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而眼下最令人关注的焦点话题毒奶粉事件,反映的也正是一个企业的诚信问题。将这两个不同体裁的材料穿插在一起,寓言故事在这里就象一段画外音,使主要事件的主题更加突出,而熟知的素材也有了陌生的新意。
三、转变叙述的风格
在这个电影越来越追求大片化、娱乐化的今天,科幻题材的作品占据了年度票房前百名的不少位置,且不乏名列前茅的作品,如《变形金刚》、《蜘蛛侠》等票房大片,无不都是超现实主义作品。作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电影类型,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我们之所以迷恋科幻电影,是因为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那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和未来的那神奇的经历,使我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种种幻想、不可思议的超越现实的事情都可以在电影之中得到兑换,在编剧的幻想之中得以延续。
一直以来,我们写记叙文也多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偶尔写一些小说,例如学习武侠小说,写刀光剑影,用的也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实际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流派的写作技巧,拓宽学生的眼界,让他们有所创新。
例如,话题作文“熟悉的地方有(没有)风景”,学生就大胆地尝试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写了一篇既有新意又有深度的文章。
一日的风景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再熟悉的地方也必然有我们不熟悉的所在,那里照样蕴涵着未知的风景。
可惜明白这个道理之时,我再也无法欣赏那未知的风景了!
我来到这城市是在十二年前,对了,是按正常的时间算法,因为我的时间是不同的。我一直不明白,风华正茂的我——一个先进的科技工作者,何以会无端犯下经济罪而被流放到这个该死的城市来呢?
人类真是聪明,竟发明了这么恶毒的刑罚。当我被宣判时间流放时,我并没注意到这原来是个陷阱。怀着对时间的向往,我选择了“九月一日”——这永恒的一天,来诠释我的余生。
我在九月一日的零点来到了这个繁华的城市服刑,并开始熟悉这个曾经以为很大的“牢笼”。劳累的我休息了一晚上,然后在清晨六点整出去晨跑,七点,我在去吃早餐的路上买了张晨报,在饭馆要了一份早餐,然后我找个靠门的角落坐下,边吃边看报纸,报纸上的新闻显然令我兴奋。八点后,我租了辆个人飞行器,开始在这城市游荡。
这城市风景不错,可供游玩的地方很多,城市的建筑也保留了古代的风格。在这样的风景中,我感到满足。
踏着金砖碧瓦反射的落日余晖,我回到了栖身的旅馆,好好地享受了城市的美食后,我开始看我喜欢的书。十二点来临之时,我的心微微振颤了一下,我知道下一刻又将是九月一日的零点之声。一夜无梦。
凌晨六点,我出去晨跑,七点后,我买了同样的晨报在吃同样的早餐时,发现了同样的新闻却已开始令我迷茫……
时间依旧流驶,我对这个城市已不再陌生。我能说出这个城市的每一处所在、每一处景观,我能预言这城市每天的活动、每人的变化。但是,我只存在于九月一日的同一天!我开始对时间恨得发狂!
熟悉的地方已没有新的风景,在经历了十二年的流放时间后,极度无聊的我选择了死亡。
如果你对每天清晨同样的惊诧问候不感荒唐,如果你对昨天已碎的路灯今天却安然无恙不感迷茫,如果……你不会懂得我的悲伤!
从十二层楼跳下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这是从前没有的思想。在这熟悉的地方,这是未知的风景啊!
算了吧!或许明天凌晨六点,我还能再次去晨跑?再次领略这熟悉的所在蕴藏的一日的风景?
这个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在语言上也显得很平淡,它最大的亮点是在文章的最后,如果它是一个现实中的故事,我们会觉得它没有什么可读性,可贵的是,作者恰当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一日复一日一模一样的重复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作者正是用了同样的情节,很好的反映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一主题,令人深思。
将熟悉的材料嬗变为陌生的情节,将平淡的故事演变为奇特的结构,将熟悉的主题表现为鲜见的形式。看惯了一般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当看到一篇构思新奇的“另类”作文时,阅卷老师又怎么不会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当前,新新作家层出不穷,新派手法不断涌现,而我们高中生的作文十年前是一个样,十年后还是一个样。作为老师,不要只局限在教材狭小的天地中,应当允许并引导学生有更新更有个性的表达,还给他们真正自由的、个性的、富有创意的写作空间,这样,才能一扫学生作文的陈腐气息。
★作者简介:张文静,教育硕士,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