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知识为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009-05-21周鸿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语文素养

【摘 要】提高语文素养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满堂春色。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百花齐放:可以利用诗歌小说的“空白”,诱发学生的想象潜能;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模糊语言,创造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创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境,让学生“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弹琵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拓展阅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 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 联想思维

学生语文素养薄弱已成为影响其提高听说读写水平的“瓶颈”。他们正当青春年少,本该意气风发,却缺乏一种真正的“书生意气”;而做起文章来,文思枯竭则更是这种遗憾的旁证了。语文教学所步入的尴尬境地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点什么。

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新课程改革”吹进了语文教学的“窗口”。新教材以能力训练为主,注意文化熏陶;新课改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积极投身教改的所有教师的共识。培养文学素质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满堂春色。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尝试。

一、诱发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想象是一种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培养创造力的先行者,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力。就语文教学而言,想象力训练与培养的切入点也是多方面的。笔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诗歌小说中的“空白”,激发想象潜能,开阔思路,让学生尽情展示其想象力。

如《项链》的结尾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个实实在在的结尾:是欣喜若狂,讨还了三万六千法郎,过上了富裕生活?还是双方都不肯退让,打了一场官司?……这样,学生受到启发,思维也拓宽了。

又如赏析《沁园春?长沙》一词的上阕时,我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这样,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反复品味,字字咀嚼,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受到深深的感染,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从而较好地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激起情感共鸣。

二、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果没有发散思维,语文素养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理查德在《模糊集》一文中指出:“现实与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确定的界限,这种被称为‘模糊集的现象,表明了人类认识能力具有一种模糊性,它们的存在,对人们的想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材料中,一些高明的作家总是有意运用模糊语言来表现审美对象的模糊性,这样就留下许多空白,构成一种若隐若现、烟雨朦胧的形象。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文字:“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里,作者想什么,不想什么,极其模糊;被迫做什么,说什么,也不明显,作者用模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分析这段文字时,我先提醒学生,语言的模糊性允许读者进行合乎情理的思考和想象,再向学生提供诸如作者身世、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资料,让学生去思考:作者想什么,不想什么;被迫做什么,说什么,使学生深刻理解朱自清不甘同流合污又感济世无方的苦闷心境。

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时常会碰到模糊的内容和模糊的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思考,准确掌握这些模糊语言所描述的朦胧之美,创造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学习情景。如果把自己对模糊语言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就会扼制学生的想象,使本来优美含蓄、富有朦胧美感的语言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接受的永远是死的知识,语文素养也如空中楼阁。

三、培养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敢于对文本进行批判阅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批判阅读即敢于向文本和作者挑战,是相对于阅读欣赏而言的,而它在中国的阅读史上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提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创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境,让学生“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鼓励学生不囿于陈说,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如果人云亦云,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标准”结论,那么学生的阅读个性也就被扼杀了。

如讲述《恰到好处》一文,在分析“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这个问题时,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过”与“不及”都不好,作者是用“著名京剧演员总是不温不火”来论证这个观点的。这时我启发学生:“京剧固然不温不火,可是你们喜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京剧固然不温不火,可对于摇滚音乐的爱好者来说却有些“不及”,相反,近乎声嘶力竭、振聋发聩的摇滚音乐那才过瘾;摇滚音乐可以说是“过”的艺术,这种“过”同样很好。有的同学说:是“恰到好处”还是“过”或是“不及”,不存在统一的标准;“恰到好处”并不一定好,正是由于许许多多的“过”和“不及”才使世界丰富多彩。这些讨论,表面上已经远离了课本内容,但笔者认为,这种远离,正是课堂教学主体的回归。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化知识为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本,破除学生对教材的过分迷信,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培养他们“不惟书,不惟上”的批判精神,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凸现,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了释放,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四、培养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逆向思维即所谓的“反弹琵琶”,也就是有意识地引起学生去作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能冲破传统习惯的束缚,出奇制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思维的质量和思维效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班门弄斧”本指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对此人们一直持否定、批评态度,但在特定的环境中,能鼓励人们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展示自己的实力,所以提倡“弄斧未必到班门”;“良药未必苦口”、“酒香也怕巷子深”、“沉默真的是金吗”也都存在着合理性。又如《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一提到她的悲剧根源,学生马上脱口而出:“资产阶级虚荣心”。其实,虚荣心不是资产阶级独有的,只要是人,都可能有虚荣心。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去参加舞会,这不是人之常情吗?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美貌,苦苦奋斗十年还清债务不是难能可贵的吗?同样道理,“东施效颦”正是追求美的体现,“见风使舵”也正是“顺应潮流、调整航向”的体现。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然,逆向思维并非怀疑一切,而是在占有一定知识后的质疑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弹琵琶”,想一想与流行观点相反的观点,写一点与流行观点唱反调的文章,对化知识为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无裨益的。

五、培养联想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种最具开放性和创造力的基础人文学科,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前封闭的方法、手段,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尽可能打破教材的束缚,用由此及彼、比较联想的方法,根据教材实际作纵向或横向的拓展,加大课堂阅读知识的容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沁园春·长沙》时,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诗,一个是“独立寒秋”,一个是“独钓寒江”,但意境却截然不同。前者虽身处险境却坦荡从容,后者却孤独、清高、傲世,使学生明白封建士大夫与伟人的胸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讲到“看”字所领起的“湘江秋色图”时,由毛泽东笔下生机勃勃的秋景,联想到古人悲秋怨秋的诗句,如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同样是秋天,作者的感受却截然不同,这与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关。毛泽东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怀,有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阅读内容的对比联想,纵横拓展,一方面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阅读兴趣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站在了创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的立交桥上,承担起了沟通过去和未来的责任,新课程改革的倡导者为培养创造性人才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而语文阅读教学象个魔方,有无穷组合,无穷变化。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探索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拓宽阅读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思维定势,敢于用挑战的精神、挑剔的眼光去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以此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周鸿波,广东省佛山二中教师。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语文素养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