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激励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2009-05-21徐瑜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主动性主体性自主

【摘 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传统的“灌输型”、“注入式”教育观,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也就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限制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自主自立自律的品格,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百折不挠、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于是,“以学生为本”,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成了教育改革的新目标。

【关键词】自主 主体性 创造性 主动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大意是指给别人一条鱼,不如教给别人钓鱼的方法,让其终身受益。回眸过去我国传统教育的观点,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更导致学生被动与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于是,在教育改革中,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让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成了教育改革的新目标。而教师已不再是简单地授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尊重、激励学生的各种自由自主的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的各种活动创造、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场所和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在内在因素中,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摆脱教师的“教”,从而能够独立地、自主地获取知识,把学会知识转化为学会如何学习。

一、外在因素的教学策略

1.教师做好教学组织安排

美国教育家马萨莉说:“出色的教学取决于教师是否懂得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懂得其实并没有一种所谓最好的方法。”意思是说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环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接受水平能力来制定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及教学的目标。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那么应从教学内容上让学生有提前性的预习,教学再从整体感知上点拨,引导学生去“悟”,由感性向理性升华,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少分析、少讲、少“灌”,多着眼于读、悟的启发性思考,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思想教育。这样抓住了主要方面就会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主体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挥。具体的实践教学应该在普遍中应用点、线、面的三维体形式,从篇章的“点”到单元的“线”,再到某一阶段、某一学期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面”。把这三个组合都让学生了解,让学生能有整体的感知,才能自觉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的,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任务,触类旁通,敢于假想、联想、提出疑问,在疑问中探索、研究。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

2.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尊重能使人轻松愉快,在这种气氛下,人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比较活跃,易主动接受外界信息。相反,在“不平等”被压抑的情况下,人的思维活动跃度下降,行为处于不愿“动”的状态,不利于对信息的主动接受。因此应该营造一个让学生自由、互爱、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学习,乐于探索。

第一、学生是一群天性爱动的主体,常常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思维在行为上表现,如喜欢插嘴,这是他们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表现自己的行为。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点“喜欢受到注意”的心理来营造课堂氛围。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教师要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在下一节课堂,教师只可对全文做了一个整体介绍后便让学生就布置的问题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别把学生“爱动”的天性看成是“乱动”,要把学生由于缺乏控制力的“乱动”以宽容和赏识的情怀去引导他们,在表达中启发创新思维。

第二、把学生看成是与教师平等、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参与者、倾听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受约束,而是“乐学”,在生活中找到实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的乐趣,能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索、求知。

第三、善待和尊重“差生”。这部分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认为学不如人,有自卑心理,缺乏主动求知的动力。一般不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往往互动不起来。教师应明确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应多关照这部分学生,有意引导他们发言,多给他们机会,积极引导他们与教师、同伴互动,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和自信。一旦这部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那么班里的学习氛围也会更好,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易激励。

二、内在因素的实施策略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与其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如由学生自己充满斗志地主动吸取知识。课堂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和调控,认识和发展自身潜能,以创新的意识,让学习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程序性,诸如爱联想、好奇、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发表新见解等。显然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求知。因此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在学习过程使学生从学会学习向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这样教育改革才有意义。

2.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

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能动地求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让主体品质的发展更接近社会建设人才的需求。那么要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学必须是自由、启发、探索、创新,不“惟书”、“惟上”,而是平等互动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

(1)提问型的教学方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出了一切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教师的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的钥匙。它也是针对学生有好问、好奇、喜欢追根究底、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而制定的。因为教是为了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恰如其分地提问,引导学生去开拓思路,指导学生去探索,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课堂上提问型的教学主要是提出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在解答问题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也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提问中,可在新旧知识点联结处设问;在教材关键处设问;在探索规律中设问;在容易混淆的地方设问。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维持学生活动适当的难度,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提问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自主性、创造性,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2)意义型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以有意义接收学习的方式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学中要把渊深的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只能精心安排有意义的教材,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后继的学习,而后继的学习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原先的知识。如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积累实词、虚词。像“危”字,学生一开始可能只知道它有“危险”一义,却不知道它有“高”、“正”、“端正”、“正直”之义,只有通过认识原义与引申义之后,才能知道“危”的意义有多种。教师在意义型的教学方法中要熟悉教材并多搜索有关的信息,把资料通过融合,通过自己的思考后,再把它作为“资料”去帮助学生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否则连自己都不去学,还指望学生去接受、思考?这是意义型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来领会和把握新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中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点以便作出联系和区别,这样新的知识才能以一个独立的内容保持在脑海中。有时意义型教学中运用图画、图解或图片来增强形体感,变抽象为具体,效果会更好。

(3)合作型的教学方法

合作型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方式一般是让学生组成团队,以探讨、研究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亲身体会、探索和感悟,这有利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和教师共同体验、共同发展,体现自身生命价值是合作型教学的意义。这样学生以后才能自主学习,从“学会”到“善学”,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3.激励学生创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系于创新。创新关键在于人才,能否创新关系到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寻找答案,并激励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和态度进行学习,肯定学生的不同观点和独特见解。鼓励他们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但教师要适当引导,让个性化的学生更具潜能。

4.给学生一个客观公平的评价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进行。因而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客观公平的评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心态定下一个方向。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一同评价,对学的内容、方法的回顾和对后续学习的展望,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学生形成在学习动机上“想学”,在掌握方法后“会学”,在意志的控制下“坚持学”。在探究之中,掌握学习的趋势,学得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参与性评价,不仅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而且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肯定优点,找出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

三、结束语

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的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因此,“以学生为本”,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成为教育改革的新目标。

★作者简介:徐瑜盛,广东省揭东县蓝田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主动性主体性自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