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后十年
2009-05-21杨闻宇
杨闻宇
一九四三年生于关中乡村,一九六四年入西北大学读书,一九七〇年从戎于祖国西北,为兰州军区创作室专业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十余部,作品入选近百家选本并获奖。退休后移居于青岛海滨。
李白在《猛虎行》里写道:“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实际上,“汉初三杰”首先是萧何,张良、韩信是列于其后的。《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述:
汉五年(前二〇二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剑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刘邦高屋建瓴这样一比喻,群臣们面面相觑,没一个敢吭声了。一群猎犬,跑得再快,哪有资格和“发踪指示”它们的猎人相比高下呢!
作为共事的乡党,萧何当初的地位略高一些,可他一眼就认准了“为布衣时”的刘邦,经常袒护着这个有点流氓习气的“亭长”;刘邦去咸阳服差役时,县吏们都赞助这穷小子三百钱,惟有萧何资助五百钱。秦朝的御史到郡里检查工作,政绩考核中萧何名列榜首,御史打算回朝后荐举、征调他,委以要职,“何固请,得毋行”——暴秦已经是行将引爆的火药桶了,萧何是避之惟恐不及哩。刘邦被推为沛公起兵造反,萧何紧紧地跟定刘邦,将带火的箭镞勇猛地射向秦王朝。汉三年(前二〇〇年),刘邦和项羽对峙,萧何将自己的子侄兄弟凡是能打仗的人全部送到军中效力,这就是刘邦所称道的“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其死心塌地跟定刘邦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萧何的目光是廓大而深远的,他不仅仅预见到未来的天下是刘邦的,而且以实际行动全力以赴地帮助刘邦来实现统一天下的终极目标。沛公打到咸阳,将领们争先恐后地闯进府库抢夺金银财宝,惟有萧何先入秦宫,保护下秦朝的文书档案及律令、图书之类。嗣后,沛公对全国的军事要塞、地形山川、经济现状、人口分布了若指掌,全得力于萧何所收拢保护下的这些资料。著名的“三杰”之一韩信,是萧何这个独具慧眼的“伯乐”发现、追回并竭尽全力推荐给刘邦的,《史记·淮阴侯》对此有相当生动的记述。要说“功狗”,韩信是一群猎犬中领头的最为矫捷的一条;“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他从月地里领回了这条大不寻常的猎犬,以后才有了刘邦逼刎项羽的巨大成功。
另外,关内侯鄂千秋面对汉王这样评价过萧何:汉与楚战斗五年,屡遭挫折,处于大后方的萧何不等陛下发诏令,就经常从关中征发兵卒补充前线部队,使陛下在兵力乏绝时多次获得数万士卒的增补,这不是雪里送炭吗。尤其与楚相持于荥阳时,萧何自关中转运供给,使汉军粮草从不缺乏。陛下虽多次兵败关东,而萧何一直稳守关中,成为汉军的牢固基地和强大后盾。这些,全都属于万世之功啊!萧何在排列位次中列为第一,这还有什么可争议的呢。张良、韩信、陈平、曹参他们,自然是排在萧何之下了。
历史巨轮的运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汉五年(前二〇二年)刘邦登基称帝,时势大改观,萧何于无形中从汉王的第一亲信迅即变成为汉王心里的一大隐患。这等角色转换有点儿像人在阳光下的影子。萧何依旧是萧何,他西边的身影,是投射在敌方心幕上的;日过正午(刘邦登基),这阴影愈缩愈短而渐渐地出现在东边,这东边阴影则是投射在刘邦心地上了,且又渐渐地越拉越长。这阴影之形成,非萧何个人所能左右,想抹掉它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阴影的存在既是一系列外部条件引发的,同时也是萧何自身不得不有的一连串作为推衍形成的,必然产生的——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阳夏侯陈豨据代郡反叛,刘邦决定御驾亲征,出征前夕,淮阴侯韩信佯称有病,不出面送行,实际上呢?韩信是与陈豨暗地里已经约好以为内应,联手推翻刘邦。“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史记·淮阴侯》)此时的汉王朝,真有点内险外厄,岌岌可危。吕后得到密报,想处置韩信,但又担心将韩信召不进宫中(汉王出征他且不出面送行,吕后一个妇道人家,算什么呢)。聪明的吕后忽然想到这个韩信当初起步就是萧何引荐扶持的,于是,“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韩信在等待陈豨厮杀或取胜的回报,想不到他的大恩人萧何却送来极为不幸的消息,装病而再拒绝入宫祝贺,这不是谋反密谋的自我摊牌吗?无可奈何,便上了吕后与萧何挽就的圈套。韩信墓在山西霍山,墓前有“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联语。韩信少时穷得没饭吃,漂母怜而饭之,使韩信生存下来,最后在官高富贵得不能安生之时,又死在了吕后手上,漂母与吕后,“两妇人”决定了韩信的存亡。“生死一知己”指的是萧何,他早就知道韩信是“国士无双”的军事家,“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至于韩信后起的反叛之念以及入宫必死的最后收局,心细如发、目光如炬的萧何更是了如指掌。十个字统共不上五十划的这幅墓联,就这样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这位曾经统帅过千军万马的一代名将的终生。中国汉字的功力,直有神助。
萧何是韩信的知己,却未必是长相共事的刘邦的知己。高祖杀了陈豨返回宫中,“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自个儿在前方除了外患,吕后同时在后方又果决地灭了内忧,兴奋之际,他是更加钟爱这位能干的妻子了。“怜”与“爱”,本来就是一个意思。我疑心当今的“恋爱”一词,正是从“怜爱”二字水到渠成演变过来的。这个时候,刘邦“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都赶来祝贺,车水马龙,热热闹闹,连萧何自己也感到功德圆满、飘然欲仙了。一个叫召平的人这时却悄悄地提示萧何:皇上风吹日晒征战在外,你留守关中,未蒙矢石之危,现在反而增加你的封邑,而且配备卫队保护你,问题的要害是“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萧何一听,醍醐灌顶,急急忙忙让封,且将全部家产捐作军费,“高帝乃大喜”。多险多玄呵,倘无召平提示这个心眼实诚的萧何,刘邦是无论如何也“大喜”不起来的。
翌年秋,英布又造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有位门客又暗暗地提醒萧何:你位居相国,登峰造极,还有希望再提高、再进步吗?如果您再怀上升之念,那只能是越雷池的妄念,就该要掉脑袋了。你在关中十多年了,深得民心,百姓都归附于你,你可以回想一下,当年的约法三章,经营民心,不就是为了夺取天下吗!所以皇上多次派人询问你的作为,这分明是害怕你“倾动”关中,冷不防来一个后院起火。你呀!你要赶紧主动地败坏自己的名声,疏离与百姓的关系。只有这样,“上心乃安”。《史记》里的“倾动”二字,用得极妙,萧何禁不住又是一头的冷汗。于是就赶忙学老地主的样儿,大买田地,用低价出租赊借,在关中故意弄得怨声载道。
刘邦杀了英布班师回朝时,百姓拦路上书,状告相国贱价强买民众的土地、房宅,自家从中渔利。萧何与百姓的关系弄成这样,刘邦心里如释重负,反而觉得放心了许多。他回到京城,见到萧何,将百姓的上书儿戏似的甩给萧何,笑着说道:“相国应当为老百姓着想才是。看看这些玩意儿,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萧何却故意俯地禀告:“长安土地狭窄,上林苑中有许多空闲之地,废弃荒芜,我建议让百姓进来耕种收粮,留下禾杆供禽兽食用。”这家伙真是老糊涂了,竟敢往刘邦头上撒尘土,刘邦拍案怒斥:“你自己捞了大量钱财,现在却想用我的上林苑在百姓面前买好!真乃鬼迷心窍。”于是“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毫不留情地关进了牢狱。
有一个姓王的卫尉明白萧何被系的真正根由,便瞅个机会禀告皇上:“汉、楚对抗好几年,陈豨、英布反叛时陛下率军亲征,那时节,相国留守关中,他只要一动脚,整个函谷关以西就不归陛下所有了;如今他上了年纪,谋一点私利,因为老交情而说几句错话,就值得抓起来吗?!”刘邦听罢,不言不语,面容上又很不高兴。《史记·萧相国》里接着写道:
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言下之意,我暂且抓你入狱,只是为了在我脸上抹些黑墨,以便成全你的声望噢。这一段文过饰非、狠搧了对方耳光还要让对方感谢的文字实在精彩,完全可以和《淮阴侯》里的一段比并阅读。汉四年,项羽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却派来一个使者,向汉王要求封他为代理性的齐王,且声称这样方有利于局势:
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宁。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汉王这段封齐王的话是公元前二〇三年讲的,韩信在前一九六年被杀掉了;上述对萧何的一段话,是在韩信被杀一年后讲的,旧调重弹,故伎复演得生灵活现。此话讲罢不久,刘邦自己也呜呼哀哉了。
刘邦政治舞台上的察机善变,无论什么样的变色龙也难于望其项背。后世有人称他为流氓,实为肯綮之言。陈豨、韩信、英布,每冒出一次反叛,刘邦心里便要涂抹上一层疑心萧何的浓郁的阴影:此人是韩信的“知己”,既可对信荐举于先,又能当帮手杀信于后,而对于刘邦,难道就丝毫未有逆反之念吗?直到死去,刘邦也没有放弃这个埋于心底的巨大问号。历史进程十分微妙,刘邦是集思广益而夺取天下,得了天下,助他得天下的萧何广纳人言而反要对付这个刘邦,刘邦实为流氓之首领,又实在是不好对付的,几乎差点儿累死了萧何。
人啊!一旦到了特定位置上,有些问号凭仗生命本身是消除不了的。大凡开国之君,登基前都是在血火中拼死拼活厮杀的;灭了劲敌而后登基,戴上了皇冠,坐上了龙椅(座下龙椅而头顶皇冠,本身就是斗争成功的辉煌标志),龙椅上的人能放弃此前所长期奉行的“斗争”哲学吗?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哟!
萧何极度聪明,洞悉天下之大势,深谙刘邦之权术,知晓韩信的才干,也清楚自身当如何适应急剧变幻的风云形势。争夺天下之日,他与时俱进,呕心沥血;获得天下之后,他又善体圣意,追随紧跟。而到了晚年,虽则心血熬干,机关算尽,仍是被关进了牢狱。
风云起矣吞群山,
山之巍者何其难;
淮阴长戟当扶杖,
临渊履冰送残年。
及至进了牢狱,萧何这才悟到“三杰”是三个不同的符号,代表三个不同的档次,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三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当然,留侯张良的道路最明哲了。
本文题目里的“十年”二字,约而言之。伴君如伴虎——萧、刘二人,相处岂止十年,问题的症结是刘邦称帝之后,立时转身,露出了老虎本相。
大功告成之后,“二把手”实在是不好当的,上世纪的刘少奇、林彪的际遇与收局,就引人思索;莫说“二把手”了,周恩来且算个“三把手”吧,其最后十年也窘迫到了生命的极限。这就是我们的封建社会所传留下来的一笔遗产,步步艰难,沉重多舛,历史就是这样前行的。
责任编辑︱曲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