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型税收人才的培养研究
2009-05-21韦宁卫罗江
韦宁卫 罗 江
[摘要]中国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使中国与东盟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全面建立和发展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在进入21世纪后迅速升温,如今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文化、资本、技术、信息和物资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无限的商机与发展空间,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企业必然急需大量熟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规则的人才,尤其是熟悉中国一东盟税收政策的人才。因此,建立和完善东盟型税收人才的培养机制显得十分迫切,这对推动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新型;税收人才;培养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十分迅速。2001年,在10+3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和东盟领导人达成在10年之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确定了总体基本框架,并在会后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特别是在2003年10月8日第七次10+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要“深化经贸关系。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与东盟各国通力合作,加快10+1的谈判的进程,尽早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与东盟各国的合作领域,如金融、服务、投资、农业、信息产业等领域。这将使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得到新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将全面展开。
(一)双边贸易额高幅增长,贸易逆差增长较快
中国一东盟经贸关系发展非常迅速。从1993年到2006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递增。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在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双方的进出口贸易当年即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47.6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0%,远远高于中日贸易增长的16.2%、中韩的22.8%、中美的20.8%。2003年,进出口达到782.52亿美元,同比增长42.89%,高于中国与日本、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增长速度。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这将对东盟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2年贸易逆差为76.3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1641亿美元,2004年已超出200亿美元。2005年,中国前10位贸易逆差来源地中,东盟国家占了3席,分别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广东作为中国对东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与东盟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3-2004年每年逆差已连续2年超过110亿美元。2000'--2006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累计总额6112.46亿美元,比1993-1999年7年间的贸易累计总额翻了4倍多,中国对东盟的出口累计总额达2598.07亿美元,进口累计总额3514.38亿美元,总体贸易逆差916.31亿美元,“高进低出”的外贸局面明显扩大,如表1所示。
(二)双边贸易额比重快速上升
200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83%,2003年至2006年稳定在91%以上。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至2004年,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2005年1-7月,双边贸易额已达到7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0%,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已提高到92%。实际上,从2005年1月起,东盟已超过香港,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文莱、老挝等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其本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在逐年提升,如表2。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也有较大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盟出口中国的前五大类商品是石油和燃料、木材、植物油脂、计算机/机械和电器设备。这五类产品占东盟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5.7%。到2001年,商品重要性的先后顺序发生改变。从资源类商品转向制造业产品。1993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前五类商品是机械及电器设备、纺织品和服装、蔬菜产品、贱金属及金属制品、矿产品。它们占中国对东盟出口总额的67.9%。2005年,机电产品贸易额占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的75%,中国从东盟进口以集成电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占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的45%。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产品进入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化、产品附加值程度不断提高的调整优化时期,促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逐年扩大,已占据进出口商品排位前列。
(四)中国和东盟在基础设施、农业和能源方面的合作发展迅速
目前的一些大型项目主要有昆曼公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下信息方面的合作,以及高速公路方面的合作。此外,近年来,我国公司在东盟国家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进展也很顺利。2004年,我国在东盟国家新签合同2650个,合同金额44.2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7.95亿美元。
二、我国企业在东盟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在东盟发展势头良好。
(一)加快了进入东盟市场的步伐
近年来,我国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为走出去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如我国的TCL、华旗资讯、厦新手机、华为技术、中兴通信等在内的一批知名企业已经在东盟国家市场占得先机,取得较好业绩。尤其是TCL,6年前就在越南设厂生产彩电,目前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6%,在菲律宾市场占有7%;空调、冰箱、洗衣机、手机等产品也大举开拓东盟市场,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各国的市场份额逐步提高。此外,华为企业3年前在泰国成立公司,现已成为泰国电信市场主流设备供应商之一,交换接人、移动、传输等产品均已在泰国实现规模应用,销售额累计达1.5亿美元。这些成功的案例对我国企业拓展东盟国家的业务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为我国企业加快进入东盟市场提供了市场经验。
(二)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驱动了我国企业对东盟市场的开拓
我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为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形成了直接的驱动力。具体而言,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机电、化工产品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东盟在原木、石油、天然气、煤、天然橡胶等资源性产品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此外,东盟10国的经济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双方合作的空间与潜力非常大。此外,中国沿海部分企业正面临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等问题,东盟市场正是其转移生产基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首选地域。
1浙江:加工业有较强竞争力。浙江的加工业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纺织、服装、丝绸、皮革、食品、日用轻工产品、机电产品均有较好的基础,许多县市都有各具特色的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不少产品深受东盟国家民众的欢迎。
2广东:劳动力密集产品有优势。广东省与东盟在制造业和技术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互补空间。东盟国家的基础工业相对薄弱,机电产品的进口量需求较大,每年的进口金额达到500亿美元左右,大部分属于中低档产品。而就广东省目前的经济结构来看,电子通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50%左右。
3上海:高科技领域前景广阔。2002年,上海口岸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达121 87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上海口岸仅次于美国、日本、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上海口岸从东盟的进口以工业原料及信息技术类产品为主,进口额超过0.5亿美元的20种商品中,初级形状塑料、锯材和天然橡胶等重要工业原料占8种。出口方面机电产品独占鳌头,2002年共出口39.54亿美元,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出口增长2.8倍,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出口增长71.9%。
4重庆:市场开拓逐步升级。重庆在东盟国家设立的企业,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型贸易公司、窗口企业,发展到现在的设立加工生产企业和各类实体企业,并由最初以国有企业在当地投资合作为主,发展到多种所有制并存。业务方式由初期简单的贸易代理、承接分包、派遣少量劳务、建立营销渠道等,发展到目前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对外投资办厂、境外加工装配、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农业合作、进行跨国公司并购等多种形式并举,相互促进。
5四川:区域合作,高点起步。四川省外经贸厅研究所所长朱锡祥说。今后四川将在几个重点领域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一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四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规模的产业,与东盟国家合作具有一定优势。二是农业。四川农业发达,科研实力强,农机、农药、化肥、种子等优良品牌多,种植养殖技术和经验管理水平高,对东盟优势明显。三是加工业。四川工业门类齐全。加工能力较强。四是工程承包。四川的公司多年来在老挝、缅甸等国承建公路、市政建设项目,在这些国家享有较高声誉。五是旅游业。四川和东南亚旅游资源都很丰富,开展国际旅游合作潜力很大。六是资源开发。东南亚的水能、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四川企业可以利用民间资本或国际资金参与开发。
三、培养新型税收人才的必要性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加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这是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必由之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快速发展,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然而,企业到东盟各国去投资办厂、开拓市场,就必须了解和熟悉东盟各国的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但企业在这方面的人才极为匮乏。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4年中国在“早期收获”计划下对东盟的出口中,只有17.9%的贸易额申领了“优惠原产地证书”(Form E),享受到了优惠关税。换言之,在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中,有80%的货物还是在按老的税率交纳关税。中国企业没有及时享受到本来可以争取到的5%-15%的利润空间。因此,培养东盟型税收人才,满足企业对东盟税收人才的需要,成为当务之急。
(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同时,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2000年底,中国政府与东盟各国达成协议,在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根据中国一东盟专家组的研究分析表明,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将增加55%,东盟国家向中国的出口也将增加4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旦建立,将创造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扩大双方的经贸往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因此,应尽快培养一支精通东盟各国财政、税收政策的人才,为我国企业加强同东盟国家的经济台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新型税收人才的培养
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的提高,税收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如何解决各国之间税收矛盾或国际税收问题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企业迫切需要通晓国际税收制度,熟悉税收筹划,懂得规避税收风险、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化税收人才。东盟型税收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税收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中;满足企业对东盟型税收人才的需求,建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案,完善专业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建立实践教学、辅助教学方案和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案等等。通过定向培养,使税收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具有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又具有东盟税收知识的特点,进一步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对税收人才的要求。
(二)注重专业方向的学习与东盟经济发展相结合
产业的区域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学科专业方向的设置,在税收专业课程设置中,要渗透东盟各国的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同时,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分析我国企业在东盟各国投资办厂、贸易往来上出现的税收问题,为学生提供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实战机会。此外,大学税收专业的老师还可以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储备新型实用人才。
(三)重点培养通晓中国、东盟各国税收制度的人才
中国-东盟的贸易往来现在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各成员国之间紧密的贸易往来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税收政策的协调及变动。进出口企业只有掌握有关知识,清楚什么商品出口到哪些国家可享受关税优惠待遇,并且优惠幅度有多大,才能在外贸谈判中有效利用降税的优惠。例如,泰国橙汁目前的关税税率是30%,按照中国一东盟自贸区降税安排,2005年7月削减到20%,2007年1月1日削减到12%,2009年1月1日削减到5%,2010年1月1日削减到零。我国从来没有向泰国出口过橙汁,现在由于对方大幅削减橙汁关税。我方橙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对泰出口将成为可能。因此,重点培养通晓中国、东盟各国税收制度的人才,这些人才利用自己掌握有关的中国、东盟税收政策为企业出谋划策,企业根据政策的规定调整出口商品的品种。可以合理整合出口品种与产地之间的数量比配,以求达到最优的贸易效果。
(四)抓紧培养企业税收管理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从国内到国外,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是企业得以长足发展的手段。从微软、IBM等国际著名企业到中国的海尔,都有自己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渗透到公司的每个部门。如营销的管理、采购的管理、员工的管理、财务的管理等等。目前,企业最缺乏的一种管理就是税收管理。企业的税收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税收管理》课程中所讲的国家税收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它是通过强化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模式,对业务过程进行管理,运用现行的税收政策,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对经营过程进行控制、调整,达到规避税收风险、降低税收负担的目的。因此,在培养税收人才的过程中,耍将管理学与税收学相结合,耍将中国税收管理与东盟各国税收管理相结合,引入风险管理,使其能够在企业管理中灵活运用中国、东盟各国的税收政策,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规避税收风险,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税收管理服务。
(五)加强培养企业税收信息化人才
当前,信息化已成为一场新的知识革命,仅仅靠手工来缴纳税收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税收信息化。目前,税局已实行了网上报税和进行税务管理,企业要顺应国家税收管理的发展,需要一批精通税务信息化的人才对企业税收进行管理。因此,高校的税务专业也要面向企业培养税收信息化人才,帮助企业解决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解决中国、东盟企业之间税收政策的共享问题,以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税收方面的服务,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