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的雕塑艺术浅析
2009-05-21刘毅
刘 毅
近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从富饶的北国——沈阳调到了美丽的南国——厦门,虽然从东北大地来到了南海之滨。但对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东北黑土地一直魂牵梦绕,对那方神奇土地产生的神秘文化留恋不舍。因为在沈阳生活工作时,我曾多次借节假日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进行野外考察。对散落于山野之间的历史遗存和它们所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气息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和感触。其中,对充满神奇色彩的女真族及其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犹为独钟。
一
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受契丹所统治。女真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建立后,很快就统一了女真各部。从此,女真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辽天祚帝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率部誓师于涞流河畔(今黑龙江与吉林省间拉林河),向辽宣战。阿骨打于辽天庆五年(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即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灭辽。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于天会五年(1127年)又灭北宋。以后。金与南宋对峙。
金(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效仿中原王朝官制,服饰也有制度。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金都初期当为部落帐幕时期,“初无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寨。”及“升皇帝寨为会宁府,城邑宫窒,无异于中原州县廨宇。制度极草创,居民往来,车马杂遝,略无禁制。春击土牛,父老士庶皆聚观于殿侧。”直“至熙宗皇统六年(1146年),始设五路工匠,撤而新之。规模虽仿汴京,然仅得十之二三而已。”(见《历代帝王宅京记》)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迁都到中都燕京(今北京),上京遂废。1126年全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后在此定都。
金人的建筑保留着较多的唐代风格,比宋人更注重建筑外表的装饰,更加华丽和精巧,减少了房屋的木柱,扩大了使用面积,更注意实用价值。结构上采用了斜形斗拱,更趋复杂。
卢沟桥是现代所能见到的、保存最完好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也是最完美的金代雕刻艺术陈列馆。卢沟桥位于今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古代北京地区的重要门户,是沟通中原与北方的咽喉要道。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全长267m,宽7.6m,桥身呈船形,下有涵洞11个,桥身两侧石雕护栏有望拄140根,柱头上雕刻大小石狮多达501个。桥上的这数百个石狮,雕造手法圆浑洗练,形体块面与线刻结合得恰到好处,具有汉代的造型味道,又增添了一些人性化的情趣。造型姿态各异,生动自然,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呈现不同的情态,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高超智慧和工匠们的艺术才能。
二
金人不仅接受了中原汉人的政治制度和部分生活方式,而且也接受了汉人的丧葬制度和部分习俗。完颜阿骨打死后葬身于上京的宁神殿。《金史》载:“金初无宗庙。天辅七年九月,太祖葬上京宫城之西南,建宁神殿于陵上。”皇统四年(1114年)后,太祖改葬胡凯山。贞元三年(1155年),再葬大房山(今北京房山)。上京太祖陵渐废。令上京遗址博物馆就建造在太祖陵的附近,曾出土了一些文物,其中有些属于陵墓雕刻的石雕遗存残件,有文官石刻像,还有一些断碑残碣之类。文官石刻像,与河南省巩县的宋皇陵前的石像相仿佛,着宋廷官服。相比较而言,该石像不如宋皇陵前的石像精细,倒是更圆浑,粗犷一些。
随葬俑也在河南、山西等地一些较为高级的金代墓葬中发现。河南焦作出土的鞍多,也很精彩。随葬俑使用的材料也趋于经济、实用,生产成本较低,有充满生活气息、雕刻刀法干脆利落的砖雕俑,也有比例适当、神态生动的陶俑。金代的随葬俑和墓葬中的砖浮雕,多施以鲜艳浓烈的彩绘。
三
粱思成先生云:“金人以武力与中原文明接触,十年后亦步辽之后尘,得汉人辅翼,反受影响,乃逐渐模仿中原。”(见粱氏著《中国建筑史》)熙宗、世宗之时大力提倡儒家文化,大量翻刻汉文经史子集,如《尚书》《论语》《资治通鉴》和汉文佛经。金效渤海国和辽,也实行五京制。海陵王之后,以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为五京。
辽、金两代均重佛法,崇佛教,自皇室权贵到平民百姓无不笃信。寺院多有田产以自给。上京会宁府佛事鼎盛。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遗址西北的庙台上,出土了《上京宝胜寺前管内都僧录宝严大师塔铭志》碑。该碑由花岗岩雕成,六面六角形,高92cm,上窄下宽。碑身正面刻汉文。墓塔建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为石建,是研究金代社会和上京地区佛教传播情况的重要史料。上京地区出土的残缺的佛像,为研究当时佛教造像提供了一个样本。此造像与大同善化寺的菩萨造像有些相似之处,为女性,头大而呈溜肩,符合传统的女子无肩的审美情趣,面容与发式不似中原汉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造型手法趋于工巧精细。衣纹、帔帛线条流畅而坚韧有力。
西京大同为辽金之别都,故善化寺、华严寺多得皇家重视。善化寺为天下名刹,亦是仅存的几座金代建筑群之一,虽各朝代有修葺,但基本保留了原貌。始建于唐,辽时毁于兵火。金太宗天会六年(L128年)开始重建,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竣工。大雄宝殿为辽代所建,金代修缮。殿内高大的蓬台上塑五方佛及二弟子、二菩萨像,两侧为二十四诸天塑像,形态各异,神采飞扬,个性鲜明。阿难像双手合十,目光纯真,仪态十分虔诚。二十四诸天中以日宫天子神像和诃利帝南天神像最为出色。日宫天子传说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住在太阳宫,塑像身材修长,肌体圆润,六臂舒展自然,纤指如兰花优美而姿态灵巧。诃利帝南天神,传说是鬼子母的另一化身,塑像温婉而恬静,姿容端庄而秀美。寺内现存金代之碑石,对这一组二十四诸天造像描绘如下:“侍卫供献,备执仪物,皆塑于善工,仪容庄穆,梵相奇古,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参见《文物》1979年11期《善化寺》)章宗年间(1190-1208),又重修了大同善化寺佛像。
华严寺也是规模宏大的辽金建筑群。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辽末部分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大定六年(1164年),世宗幸华严寺。石窟造像之风在唐代之后锐减,这两代的石窟造像比宋代还要少得多。金代石窟规模较大的有陕西富县石泓寺和山西吉县的挂甲山两处。富县石泓寺石窟有大小石窟7个,规模都不大,最大的石窟只有lOm2左右,始凿干北朝。其中,窟形最大、造像内容比较繁复的5个洞窟,为金代开凿。造像风格与宋代流行的样式一致,其中以单腿曲支的菩萨像较为典型,是宋代宗教进一步世俗化的突出表现。只是在造像的神态、表情的处理上不及宋窟大方自然,稍显局促。
王子云先生曾说:“宋代及与它同时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辽、西夏、金—一作者注),在雕塑艺术上,仍是有着显著成就的。无论在陵墓石雕、砖雕和佛教石窟雕像方面,都真实地体现出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特征和艺术水平。在整个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由唐以后发生的、并一直持续到明清的朴实、平易,着眼于生活描写和人情趣味的写实精神,是在宋代开始肯定下来的。”我赞同王子云先生的观点,对一个时代艺术特点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纵向发展,而是要多角度地关注到多个民族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融合。当然,我的这个研究课题尚停留于表面,离我自己的要求和目标还有一大段的距离,还需要假以时日做进一步地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