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代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辞》的伤痕与道义
2017-03-25谢玉麟
谢玉麟
摘要:元氏雁丘,词章华彩,又富有深邃的哲理,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别无选择的时代而坚持道义风骨的金代先贤。亲近经典,豪饮道义,关乎家运兴隆、国运昌盛。让我们回望历史,铭记高举道义旗帜的先贤,见贤思齐,不愧对先贤给我们留下的每一部经典,不愧对先贤给我们开拓的北国和江南的每一寸土地。即使自己遇到了无法选择的恶劣环境,我们也要在挣扎中相信自己,激励自己,瞄准道义航线,扬帆起航。
关键词:金代;元好问;文学经典;时代伤痕;人品道义
中国文学经典,浩如烟海。它们建构了思想的灯塔,道义的海洋。它们照耀着苦难的民族走向光明。它们滋润着华夏儿女告别恣意的野蛮。亲近经典,豪饮道义,让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永续道义,徜徉在文化绿洲,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元氏雁丘,词彩华章,又富有深邃的哲理,让我们看到一个别无选择而坚持道义风骨的金代先贤。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辞》的开篇第一句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个“问”字犹如天上的惊雷,轰鸣一声,把全世界的痴情男女吓坏了,不敢看天上翻滚的乌云,以及即将投下的万剑穿心的狂雨?
细读全词,用心揣摩。词中一个"问"字,交待了一个绝代的苦闷,是元好问愁肠百折的轰鸣。他问曰月、山河,问苍天、大地,不停追问茂密的森林、幽谷溪流、辽阔的海洋,追问雄狮猛虎等飞禽走兽,在这个世界究竟什么值得我们留恋,而不忍舍去?谁知道这个答案?乞求上天告诉我,让我不再为情烦恼伤心,能顶住生活的压力,使忧郁的眼神放射出迷人的光芒,从此内心不再流血,眼泪不再狂奔,心灵开始狂舞。
谁知道这个答案,为什么有的人留恋生,有的人留恋死,有的人宁意选择生而不选择死,有的人宁愿选择死而不选择生?从一个“问”字,我们应该读出一个呻吟的灵魂。
一、元好问流淌着汉民的血液,却在金代安生立命
元好问(公元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代秀容县人氏(即今之山西省忻州市),七岁能诗。三十二岁进士及第,在金代为官,一度在镇平、内乡、南阳(今均属河南)当过县令,也在京城任过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正六品)之类的低级官员,但时间都不长。天兴三年(1234年)宋蒙联军灭金于蔡州(今河南汝南),元好问不仕元朝,在颠沛流离中终其余生。
元好问先祖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唐五代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元好问的高祖元谊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95到1125年)官忻州神虎军使。其曾祖元春官北宋隰州(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元好问的高祖、曾祖乃北宋武官,与金人开过仗。
元好问流淌着汉民的血液,是北宋先民的血脉。但在民族矛盾对立、战争不断的金元时代,元好问遇到了无数必选的难题。为了生存,任凭重重矛盾深深地折磨他高风亮节的本性。
曾经,金朝联合宋朝消灭辽国,北宋宣和七年(1125)辽国灭亡。辽国灭亡后,金又以北宋为敌,不断南下攻城掠地,宋朝节节败退。靖康末年(1126-1127),元好问曾祖元春带着家小从平定州,移家忻州。靖康之难后,山西全境为金人所占,元氏家族遂沦为金朝子民。
作为大宋武官的高祖元谊、曾祖元春,由宋入金后不再为官,在忻州城郊的韩岩村住下来,过着平民的生活。元氏家族移居忻州,过了三十多年的与世无争的平民生活。之后,选择了与金人合作,入朝为官,将民族大义和气节放进心间。为了生存,选择了屈膝,让自己的灵魂在深夜呻吟,让忠贞的本性在寒风中颤抖,时常感受到人格分裂的痛苦和煎熬。
被元好问称为“铜山府君”的祖父元滋,选择在金朝为官。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任柔服丞(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父亲元德明选择科举,多次不中,在忻州系舟山下的福田精舍读书。选择诗酒自娱,坚守内心的宁静,保存中原宋民遗风。
饱经战乱的家族,最后不得不选择在金人统治下艰难求生。读汉书,为金人效力,这是多么折磨人的选择。但别无选择,除非选择死。元好问选择了与现实妥协,努力学习,求取功名,立足金朝,苟且存世。
金正大元年(1124)元好问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任金代镇平、南阳、内乡县令。金朝天兴二年(1233)汴京城破,元好问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了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11月,结束羁管。
综观元好问家族史、个人史,我们知道元好问是宋代先民的血脉,是金代的官吏,但决不降元朝,选择了忠君、正义、善良的本性。但在艰难时世,坚持本性,又谈何容易?
二、亲近经典,赏析《雁丘辞》的时代伤痕
元好问是金代词宗,也是道义丰碑。他没有为了个人痛快而选择了以死告别这个不值得任何留恋的人世间。他为了弘扬道义,重现金史,警示后人,他选择了宁愿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语言体现了他是一个有才气风骨善良的先贤。
元好问正如“天南地北往来的飞雁”,在道义的世界中,披荆斩刺,特立独行,为“千秋万古”留存浩然正气。因此,他选择宁愿忍受忠孝气节偏见的万箭穿心的狂雨,一路狂奔,直到生命尽时。元宪宗蒙古七年(1257)九月初四,元好问卒于获鹿(今河北省内)寓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的山村(今山西忻州韩岩村)。一代文宗、北方文雄、金元之际的文坛巨擘,终于安息在他年少时为“殉情大雁造坟立墓的雁丘处”,回到了那个令“骚人”“狂歌痛饮”的“雁丘处”,回到了他为“殉情大雁”建造的温柔乡。诗人千古,但风骨犹存。他为了存風骨,宁愿选择生,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大仁慈,是帮助“世间”生生不息者脱离苦难的诺亚方舟。
这首词为我们铨释了生命的价值。元好问为了后人,苟活于世,虽痛苦亦快乐。至今元好问已成为圣人,明白了“生死相许”的真谛。他借景抒情,将绝代真情化作不朽之作。
一只雁选择为被捕杀的另一只雁“殉情”。雁,一只幼小的生灵,倘能守义,何况顶天立地的人乎?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是弘道守义的旗帜,让我们跟随词人美妙的词章,去感受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哀婉凄切的悲愤。地生万物,天不分卑贱与贤愚。天与地都给世间万物同样的雨露阳光,为什么人却不能向天地一样胸襟阔?而要用偏见抨击偏见,制造人间悲欢离合。
如果每个人能选择自己的外壳,我们宁愿选择“大雁”的外壳,向世人宣告“情是何物”。“情”就是不离不弃。我们不会忘记词中痴情的语言: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一对双飞的大雁却长着相亲相爱的心脏,这是多么神奇的大雁。
我爱大雁。我理解大雁殉情的理由。它不是恐惧大自然的“万里层云,千山暮雪”的迢迢路途,而是恐惧“只影向谁去”的孤单无趣的生活。离弃就是扩大心灵的距离,让生者感受不到同类阳光般的抚摸。
三、豪饮道义,选择以诗文史书存世
“儒生无力荷干戈,乱后篇章感慨多。”元好问历经近20个寒暑,终于编成了《中州集》、《壬辰杂编》二书,为后世留下一部有关金朝的史书。
亲近经典,豪饮道义。让我们拥有经典之光,道义之力,做一个快乐的自已,勇敢的自己,正直的自己。即使自己遇到了无法选择的恶劣环境,我们也要在挣扎中相信自己,激励自己,瞄准道义航线,扬帆起航,勇敢地建造一个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公平世界,让道义溶解偏见,让人世间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分享进步发展的成果,开心地面对潮起潮落,日出日落。
亲近经典,豪饮道义,关乎家运兴隆、国运昌盛。让我们回望历史,铭记高举道义旗帜的先贤,见贤思齐,不愧对先贤给我们留下的每一部经典,不愧对先贤给我们开拓的瘦美北国和肥美江南的每一寸土地。
参考文献:
[1]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B].学苑出版社,2008.
[2]王海江.《摸鱼儿·雁丘辞》赏析[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