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高位均衡 共建共享幸福教育
2009-05-21屠湘如
屠湘如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民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的县域经济要创办一流的高质量的教育,培养一流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人民群众享受公平的优质教育需求。因此,实现全市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全力提升县域教育综合竞争力,一直是江阴教育不懈的追求。
一、以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为依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1993年,江阴在全省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江阴在全省率先提出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乡镇为抓手,引领了江苏省“苏南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2002年10月,江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2007年10月,江阴在全省首批通过了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16项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评估组认为:“江阴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实现了教育经费、师资、办学设施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江阴在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以特殊教育为标志的保障弱势群体教育,新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等方面,可以为全省作示范。”
二、以创建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后,按照无锡市的要求,江阴把创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作为下一阶段全市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工作。通过“三大抓手,三项促进”,即:以优化学校布局为抓手,优化条件促进均衡发展;以城乡共同发展为抓手,以点带面促进均衡发展: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增强能力促进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全市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江阴教育城乡一体化。2007年,江阴被评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目前,全市有中心幼儿园38所,其中33所为省示范性幼儿园,比率达86.8%;中心小学35所,其中29所为省实验小学,比率达82.9%;纯初中26所,100%创建为省示范初中;普通高中12所,100%为星级高中,其中四星级高中7所,三星级高中4所,二星级高中1所;省重点职高4所,国家级重点职高2所。
从1993年率先完成“普九”,到2007年首批通过省区域现代化评估,被评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江阴教育进入到“后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站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起点。这迫使我们对多年来所做的工作进行梳理,展开必要的理性分析和现实追问:江阴教育还缺什么,江阴教育向何处去,江阴教育怎么办?如何进一步提高江阴教育特色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改革创新力;如何更紧密服务江阴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优质化的教育需求;如何更有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何增强江阴教育的品牌经营意识,培育全省、全国有影响名校、名校长、名教师,挖掘提炼江阴特色的教育发展思想、发展理念和影响更深远的实践经验,提升江阴教育的品质、品位和整体品牌。这些问题是理论问题,更是现实问题;是眼前的问题,更是长远的问题;是教育内部的问题,更是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全局问题。
江阴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是对一般意义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拓展和提升。目前,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不少,许多地区也有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因而也形成丁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基本认识。一般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泛指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规、政策,都要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具体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图书资料等的配置是否均衡;从教育目标看,包括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教育的功能看,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江阴的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是对一般意义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拓展和提升,是特指江阴教育在高平台、高水平上实现高质量的均衡发展。它以较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以内涵发展,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品位为目标,立足三个维度实现均衡教育,即长度由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宽度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校际之间拓展;深度向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实行文化立校、不断增强教育的软实力和学校核心竞争力上挖掘。因此,江阴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是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均衡发展,是追求内涵发展的均衡发展,是以江阴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又服务江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幸福江阴建设目标的均衡发展。
江阴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互促共生的关系。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概念,统筹了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位一体的目标。仔细分析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要建设好新农村,出发点和落脚点仍要归于“新农民”的培养上。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也是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重要途径。教育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强有力支撑。只有一流教育与一流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阴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促共生关系。
江阴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是与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适应的。近年来随着江阴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教育优质资源的需求不断提升,这既可以说是江阴教育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新的不均衡现象: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过去社会需求是“人人有学上”,现在社会的要求是“人人上好学”。尽管我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较以前有了几倍的增长,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特别是家长们强大而持久的需求,二是教育投入增长与教育成本增长的不平衡。现代教育是一项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教育成本远非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支出所能相比,教育发展的步伐越快,需要的投入就越多,成本相应增加也越快,江阴经济发展很快,但这方面仍显滞后。三是单一化的教育供给与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的不平衡。从世界范围考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不仅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而且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决策和政府行为。终身教育的趋势必然带来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从我市的情况看,0~3岁的早期教育、闲暇教育、老年教育、各种非学历教育,都有着广泛的需求,但我们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多数仍然局限于“学龄”教育、学历教育、知识教育、系统而规整的教育、固定学制的教育等,难以满足社会各界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教育需求。这些新的不平衡,给江阴教育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把江阴教育的发展走向放在更高的平台上来思考,走出一条与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江阴自身特点的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之路。
对江阴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认识要更多一些辩证客观的理性思维。从孔子的“有教无类”、柏拉图的公正社会理想,历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世界人权宣言》,教育公平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和不懈追求。“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之一,也是幸福江阴建设的目标之一,更是新世纪江阴教育奋斗的方向之一,但是,在对本课题研究的内涵把握上,我们认为必须客观认识我们面临的现实矛盾,辩证地看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否则,极有可能带来违背教育规律、破坏教育生态的行为。正如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一样,也不存在绝对的均衡。教育均衡应当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均衡——均衡——新的不均衡——新的均衡”这样的态势。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是鼓励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应该是分类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应该是特色发展,而不是划一发展。削高就低,限制名校,或者一劳永逸地来一个全市学校重新“洗牌”,师资和生源配置全部平分,是徒有虚名的假“均衡”,这种均衡导致的是走向落后的“公平”。均衡发展的本意,固然在于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但在江阴这样的城市,市民对教育均衡的要求绝不仅仅是“大家都接受一样的教育”,而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或者是一种各得其所、各具特色的高位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更需要多一点辩证的、理性的思维,更多一点在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和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上实现高位均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