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往事
2009-05-21宋炳寰
宋炳寰
一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的成功,使九院理论部有了设计氢弹的自由,这极大地鼓舞了理论部的广大科研人员,他们满怀喜悦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念,积极地投入了639氢弹的研制任务。
1 9 6 7 年初, 有传媒报道法国将在这一年7 月进行氢弹爆炸试验。2 月3日,国防科委二局胡若嘏局长到九院理论部了解639氢弹理论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和调整修改核武器研制规划的安排情况时,理论部有几位科研人员向胡若嘏、朱光亚反映了一些意见,主要是:今年只安排一次核试验,而且,在时间上还这么靠后,这是不应该的;这可能使我国空爆氢弹的研制工作落到法国后边,大家意见很大;空爆氢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在春节前即可定案,请国防科委考虑639氢弹空爆试验能否改在7月1日前炸响,我们一定要赶在法国之前,请你们把这一意见尽快向聂帅汇报反映;有困难也得干,要把计划安排交给群众充分讨论,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散会后,胡若嘏与朱光亚作了商议,他俩对会上9位同志反映的意见很重视。
2月4日,胡若嘏和朱光亚各自向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和李觉副部长、九院其他领导东作了汇报。罗舜初和李觉对九院理论部几位同志提出的提前进行氢弹空爆试验的想法表示支持。朱光亚向李觉等汇报时提出,应尽早在2 21厂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研究按7月1日前进行氢弹空爆试验来安排九院、221厂的各项准备工作,李觉及九院其他领导赞成朱光亚提出的上述意见。
此后,罗舜初请李觉、朱光亚等到国防科委进行了面商。他们认为,要提前进行核试验,它涉及到6 3 9 氢弹理论设计方案能否提前确定, 氢弹的结构设计、引爆控制系统的改进、轰- 6甲飞机改装、航弹壳体加工、降落伞设计与加工、伞-弹结合的航弹飞行弹道性能试验和降落伞鉴定试验等等能否提前完成;也涉及到核试验现场的各项准备、空军投弹机组飞行训练及保证飞机安全的论证等等方面能否提前完成。其中,能否提前核试验的关键在于九院的各项工作能否提前。李觉说,已与朱光亚同志商量,九院将于2月中旬在2 2 1厂召开专门会议,试着按7月1日以前炸响639氢弹,来具体研究安排九院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提出必要的外协保障措施。接着,还要在2月下旬召开九院1967年科研计划工作会议,调整修改核武器研制两年规划。罗舜初赞成李觉与朱光亚商量过的安排,并表示由国防科委负责与空军及核试验基地等单位商量,请他们按提前到7月1日前试验来调整安排各项准备工作,看有什么问题。待九院、空军、核试验基地等各方面研究安排后,如果都认为有可能在7月1日前炸响,国防科委将正式报请周总理和聂帅批准。
2 月6 日下午, 九院理论部召开了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广大科研人员决心加快科研工作步伐,发誓要努力实现在上半年炸响639氢弹,并为下半年再安排1 - 2次重量轻、威力大的氢弹试验而努力奋斗。
早在1 9 6 6年1 0月1 3日,中央专委办公室曾就研制大型载重气球为今后使用气球吊挂核装置进行核试验的问题,召集化工部、二机部九院、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的有关同志进行了商量,组成了由化工部同志担任组长、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同志任副组长的气球研制工作组。气球的研制由化工部承担,氢气发生器由核试验基地研究所负责。随后,气球研制工作组于1 0月下旬提出了研制工作计划,开始了研制工作,并取得了好的进展。因为要力争提前炸响639氢弹,为了抢时间,九院有的科研人员提出利用大型载重气球进行639氢弹试验的想法,认为用气球方式进行氢弹试验,具有可快、更好、更省些的优点。但是,最后还是确定采用轰-6甲飞机运载639氢弹进行空投爆炸试验。
核试验基地按照国防科委的通知也做了慎重研究,表示可以在6月20日完成核试验现场的一切准备工作,待命进行核试验。
国防科委在与李觉和空军的领导对这次核试验做了仔细研究后, 于2 月2 0 日向周总理、聂荣臻、叶剑英副主席及党中央、中央军委写出报告,汇报了九院理论部科研人员提出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不能响在法国后边,应力争在今年7月1日前炸响;汇报了经与各有关方面研究后对这次氢弹空爆试验准备工作的安排情况,并建议批准力争在7月1日前进行这次核试验,以动员各方加速各项准备工作。当晚,周总理、聂帅在京西宾馆听取了国防科委、二机部等单位的汇报后,批准了国防科委的这一安排。
随后, 国防科委党委于2 月2 6 日向核试验基地党委下达通知,强调了这次氢弹空爆试验的重要意义,要求按7月1日前进行这次核试验安排各项准备工作, 同意基地按6 月2 0 日前完成一切准备, 待命试验,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通知还明确,这次核试验的组织指挥,在核试验基地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不再另外成立核试验党委会。
二
九院在221厂召开了氢弹空爆试验任务科研生产会议后,按照既定的安排,从2月2 2日开始在2 2 1厂召开由院领导和科技专家参加的1 9 6 7年科研生产计划会议,调整修改核武器研制两年规划。
6 3 9 氢弹理论设计方案完成的快慢, 影响到整个工作的进度。九院理论部广大科研人员昼夜加班,突击研究、设计与计算、分析,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6 3 9氢弹的理论方案在2月底便基本完成了理论设计工作。为了确保这次试验成功,5月间,对理论设计方案又做了最后一次小的变动。
6 3 9 氢弹理论设计方案基本完成后, 九院设计部1 7室的技术人员在王庆埏主任的领导下,立即开始639氢弹的结构设计。
这次氢弹空爆试验采用轰- 6 甲飞机为运载工具,空投带降落伞的航弹,预定在距地面3 0 0 0米的高度上空爆炸(俗称为机、伞、弹试验方式)。航弹壳体和降落伞,是原来为658三相氢航弹研制的改用到这次核试验。航弹壳体由九院设计,弹体部件由七机部2 1 1厂等加工。降落伞是由三机部5 1 3厂按九院的技术要求研制的。两架轰- 6甲飞机弹舱挂弹架等的改装工作,是在空军、三机部、二机部九院有关人员组成的改装小组的具体主持下,由三机部172厂负责改装。
进入1 9 6 7年春,由于“一月夺权风暴”席卷全国,承担弹、伞、机研制、加工和改装任务的工厂,先后发生夺权、武斗,乃至出现停工停产等严重问题,直接影响着氢弹空投试验准备工作的进行。针对这一状况,聂帅在1-3月份先后批准发出4份中央军委特别公函。中央军委特别公函分别要求三机部、五机部、七机部及他们所属的上述承担弹、伞、机研制、加工和改装任务的有关工厂,必须保证所承担的与氢弹试验有关的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要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任何人不得阻挠。
轰- 6 甲飞机完成改装后, 于3 月1 5 日至4 月3日,参加了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进行的鉴定降落伞和验证航弹弹道轨迹的飞行试验。试验工作顺
利,比预定时间提前了2 0余天。飞行试验共进行1 0架次,其中投1∶1训练弹5架次,投1∶2.5训练弹5架次。试验结果表明,弹道符合设计要求,试验取得了完整的光测弹道数据,可进一步编制出投弹表,供空军使用。另外,在试验中通过遥测测量,证明弹上的控制系统工作正常。几个特定高度的信号也是正常的,同预定的高度相差仅数十米。上述1 0架次飞行试验的结果还证明,降落伞系统开伞程序正常,伞的强度足够,开伞最大过载、留空时间及命中精度均符合设计要求。但降落伞空中下降时稳定性不够好,经九院研究认为,稳定性对氢弹的正常工作影响不大,可以不做严格考核,留待以后研究改进。在试验现场对爆炸螺栓局部不合理之处做了修改并反复试验后,降落伞系统于4月上旬定型正式投入生产。
在上述飞行试验中,改装后的轰- 6甲飞机投1∶1训练弹5枚,投弹成绩距靶心最近的为127米,最远的为1 0 3 2米,均在正式核试验时要求命中距靶心2 0 0 0米的范围以内。通过飞行试验,证明改装后的轰- 6甲飞机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核试验基地派人参加了这次试验,初步熟悉了机、伞、弹试验方式的工作程序和规律,为核试验基地下一步组织指挥正式核试验打下了基础。
三
这次氢弹空爆试验的威力大,爆炸点高,投弹飞机的安全问题是必须保证的首要环节。为此,国防科委组织二机部九院、三机部、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和空军司令部等单位成立了飞机安全计算小组,按照规定的飞行高度、速度、投弹条件和爆炸高度对飞行员和飞机的安全进行了详细计算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在爆炸威力为4 4 0万吨T N T当量时,飞机和人员是安全的。3月31日,国防科委还邀请二机部、三机部、空军、总参作战部、总参气象局、核试验基地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做了进一步研究审查,同意飞机安全计算小组的结论。上述投弹飞机安全论证的情况及论证结果,国防科委于4月19日向周总理、聂荣臻、叶剑英副主席和杨成武代总参谋长写出了报告。
此外,还对轰- 6甲飞机上的玻璃窗和易燃部分都采取了防护与安全的措施。
由于这次氢弹试验威力大, 爆炸点高和受高空气象因素的影响,确保核试验场区内和场区以外的安全是这次核试验必须抓好的又一重要环节。根据国防科委的指示,核试验基地组织有关人员对这次核试验的安全防护作了详细的论证。从论证的结果看,这次核试验安全防护工作的重点是:在核试验场区及其周围地区,要做好氢弹爆炸时的闪光对人眼伤害的防护;在核试验场区以外,要做好放射性烟云飘移经过的地区对放射性微尘沉降沾染的防护。核试验基地借鉴前几次核试验的经验,制订了严格的安全防护保障方案。
放射性烟云向下风方向飘移经过地区沉降沾染的大小, 既与氢弹爆炸威力和爆炸高度有关,也与高空风的风向和放射性烟云经过时有无降雨有关。因此, 选好核试验时的气象和做好气象保障是关键。在总参气象局的指导帮助下,核试验基地还制订了周密的气象保障方案。并由总参气象局气象室、兰州空军气象处、核试验基地气象部门以及友邻气象台站组成了气象预报协作网, 建立了协作制度。
氢弹空爆试验在核试验场的各项准备工作,从3月份开始陆续全面展开。
核试验基地在总结过去几次核试验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试验方案和通信保障、气象保障、防护保障等各项具体实施计划,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进行试验的各项准备。
这次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氢弹的总威力和裂变、聚变分威力。同时,研究在大威力核爆炸的条件下,大范围环境因素对冲击波、光、热等效能的影响,各种杀伤破坏因素对生物、武器装备、工程建筑等效应物的杀伤和破坏效能。为了取得所需的测量数据,安排了3 8个测量项目,使用测量仪器设备4 9 3台(套)。安排了效应试验项目5 3个。除沿用飞机挂取样器穿入蘑菇云收取放射性微粒样品外,还第一次安排发射固体火箭收取样品。固体火箭由七机部八院研制生产。火箭发射架由六机部在上海的一个工厂加工。
因为这次氢弹试验的爆炸威力大,核试验场原有的控制系统不能满足试验要求。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室主任忻贤杰和控制研究室的技术人员,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己设计、加工了灵敏可靠、省电、能远距离测控的第二代控制设备。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奋战10个星期,提前3个月完成了安装与调试。5月23日、24日共进行了15次全场控制系统联试,以检验该系统是否灵敏,结果全部动作正常。
核试验场的工程保障任务相当繁重, 尽管原有的1 0多个永备工号和几十项大型效应工程可以利用,但仍需新建327项试验工程。张蕴钰和负责领导工程保障任务的张志善副司令员一起,跑遍了场区的各个角落,为试验工程的选点、定点而奔波。国家计委、物资部和有关工业部,调拨解决了所需的器材和设备。为了争取施工时间,核试验基地主动承担了工程设计任务。
核试验基地于4 月2 5 日在核试验场区开设了指挥所。军内外2 8个参试单位的6 1 8 5名技术和保障人员以及物资、设备,从4月下旬开始陆续进入现场开展准备工作。在此之前,空军的轰- 6甲飞机在完成鉴定降落伞和验证航弹弹道轨迹的飞行试验后,于4月7日转场到核试验基地马兰机场,经过休整与总结,于4月1 7日开始空投训练。五机部6 2 4厂为空投训练生产了50枚1∶2.5的训练弹。
5月9日下午,周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八次会议,着重检查讨论了这次氢弹空爆试验的准备工作。聂荣臻、叶剑英、杨成武、粟裕、余秋里、谷牧、罗舜初、张震寰、郑汉涛、刘西尧、刘伟、李觉、钱学森、朱光亚、胡若嘏等出席了会议。中央专委认为,这次核试验是中国第一次大威力氢弹试验,在政治上有重大意义,在军事科学技术上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专委要求国防科委在6月20日前做好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在6月1日至1 0日陆续提出6、7月份核试验场区和放射性烟云经过地区的详细气象资料,再确定试验日期。中央专委还指示,这次试验威力较大,要切实注意做好放射性烟云经过地区的卫生防护工作,确保安全,对地面辐射累积剂量可能超过允许标准的地区,应事先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并准备好应急措施,以预防发生意外。中央专委同意这次核试验的现场指挥工作由核试验基地党委负责,吸收参加试验工作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并指派张震寰、李觉参加试验的领导工作。
遵照中央专委的指示,核试验基地根据这次核试验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在综合分析过核试验场区内、外以及放射性烟云经过地带1 9 6 1—1 9 6 6年的气象资料,并与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气象处、总参气象局多次会商后,于5月3 0日提出6月份试验气象的长期预报及可能出现适合试验要求的日期。中央专委的其他指示,国防科委也商请军内外有关部门一一作了进一步落实。
在核试验基地的统一组织下,经过各参试单位的密切合作,紧张努力,5月底完成了各类仪器设备在核试验现场的安装调试。
四
九院2 2 1厂自3月份实行军事管制后,在贾乾瑞司令员的领导下,军管小组全体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周总理、聂帅3月4日宣布221厂实行军管时的讲话精神,他们向厂内两派群众组织做了大量的团结教育工作,并紧紧依靠全厂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职工群众,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支持科学家和一些领导干部抓好639氢弹的研究、设计、生产、实验工作。到5月底,221厂承担的639氢弹的设计、生产、环境试验以及核测试项目的准备工作,绝大部分已经完成。
5 月初, 九院组成了4 1 9 人的试验工作队——第九作业队,制订了“保响、保测、保运输、保安全”的各项措施。随后,第九作业队的人员于5月7日、1 5日、2 0日、6月5日分4批抵达核试验基地,开展试验现场的准备工作。
按照计划, 九院2 2 1 厂为这次氢弹空爆试验共准备了8枚试验弹。其中:4枚配重弹,供空军空投训练用; 2 枚遥测弹, 供核试验场综合预演用; 2枚正式试验氢弹(其中1枚为备份,存放于2 2 1厂待命)。4枚配重弹加工完后,于5月9日全部安全运到核试验基地马兰机场。2枚遥测弹于5月2 0日加工完,6月2日运抵马兰机场。
从5 月2 0 日开始, 正式试验用的氢弹加工与生产工作,在221厂进入到最后阶段。核试验场区的各项准备工作也进展顺利。5 月2 3 日, 核试验基地在向国防科委上报氢弹空爆试验方案时提出,核试验场可于6 月1 0 日前完成一切准备, 待命试验。在此时刻,国防科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罗舜初意识到,氢弹空爆试验的整个准备工作已进入到最紧要的阶段,为了确保这次核试验成功,必须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要求各个方面在今后近1个月的时间内全力做好最后的各项准备工作。
经过广大工人、干部、科技人员连续奋战一个星期,到6月5日,最后完成了正式核试验用的氢弹加工生产。在2 2 1 厂进行了氢弹试总装配和引爆控制系统的台架试验。在陈能宽的主持下,对氢弹试总装配的质量及引爆控制系统的质量进行了严格检查, 并进行了质量评定。评定结果是: 6 3 9 氢弹的“扳机”、“被扳机”各部件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质量均合格,总装配的质量合乎要求。引爆控制系统各组件的质量均合格,整个系统的动作程序也正常。随后,正式核试验用的氢弹分解、装箱,待命起运。
五
当核试验现场5 月底完成了各类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仪器设备的站级联试。6月1日、3日,进行了两次全场联试。在6月3日的全场联试中,除雷达跟踪测量这一个项目外,其他测试项目全都参加了联试,结果只有1台相机和1台示波器卡片,其余均工作正常。
轰- 6甲飞机于5月2 6日、2 8日进行投弹飞行训练时,各投了一枚配重弹,降落伞开伞正常。 6月3日,轰- 6甲飞机进行投弹飞行训练时,投掷了第三枚配重弹。因降落伞的主伞在空中破裂,失去阻力而发生弹体自由落地。这是非常严重值得注意的事件。事故发生后,在核试验场区主持现场准备工作的张蕴钰和张震寰立即赶到弹着点观察了弹、伞破碎情况。在马兰村负责降落伞的三机部、九院、空军的有关人员也赶赴现场仔细考查。当日下午,核试验基地即组织空军、九院、三机部等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初步查找了原因,拟定了改进措施。三机部也派主管工程师从北京乘飞机于6月4日赶赴现场研究解决降落伞出现的问题。这一事故的出现,引起张震寰、张蕴钰和核试验基地其他领导的高度重视。因为,氢弹试验时,开伞正常和不开伞,均可保障试验安全,唯独不完全开伞对安全威胁很大。不完全开伞,使弹比正常开伞时的落速加快,留空时间缩短,在低于原预定爆炸高度或在地面爆炸。这就会对核试验场区内、外造成大面积的严重污染。因此,核试验基地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就半开伞情况下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证,研究了保证伞在空中不发生破裂的措施。
按照训练计划,轰- 6甲飞机于6月6日空投了第四枚配重弹,同时对降落伞开伞动作过程及下落情况做了仔细观察。通过轰- 6甲飞机上装的相机照相和地面跟踪观察,降落伞开伞正常,而且这一枚的投弹成绩比前3枚都好,落点距离靶心420米。为了吸取教训,确保核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经三机部、5 1 3 厂、九院、空军等单位的有关人员进一步论证研究,并经张蕴钰、张震寰、李觉、袁学凯6月8日研究批准,对下一步要投的遥测弹的降落伞做局部加固。
6 月1 0 日9 时, 轰- 6 甲飞机按计划空投一枚遥测弹(内装有引爆控制系统和信号发射机),进行了空地遥测接收合练,并对局部加固后的降落伞做了实际检验。遥测弹脱钩后,开伞、降落、引爆至落地均很正常。伞落地后经检查,伞顶部第一圈有3个小的破裂口,裂口分别为1厘米、3厘米、1 3厘米。经九院、空军、三机部和核试验基地等单位负责同志在现场研究后认为,伞的质量是有保证的,是可用的,加固后更好。此外,参加合练的遥控接收系统、主控设备和雷达跟踪项目均工作正常,弹上的引爆控制系统工作情况也正常。
空军担负投弹任务的徐克江机组和张文德机组,他们充分认识到执行这次任务的重大意义,深感机组的责任重大。他们训练极为刻苦认真。到6月1 0日止,两个机组在核试验场区共飞行训练3 5架次,投弹3 5枚。投弹成绩弹着点都在距靶心1 0 0 0米范围内,且绝大部分都投在了500米范围内。经空军研究确定,徐克江机组为正式执行投氢弹任务的机组,张文德机组为预备机组。
正式核试验的氢弹, 于6 月8 日运抵核试验基地马兰机场的装配厂房。9 日开箱检查, 各部件均良好。从1 0日开始正式装配氢弹。这次参加装配的人,多半是以前的原班子,技术熟练。
6月12日上午,周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听取罗舜初关于这次氢弹空爆试验准备工作完成情况的汇报。罗舜初向周总理及中央专委全面、详细地汇报了这次核试验准备工作完成情况。
在这次会议上,周总理传达了毛泽东主席1 9 5 8年6 月2 1 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过的一段话:“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周总理指示,这次试验要更认真。他说,现在看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很关键的是保证伞的强度和正常开伞。这个问题,必须认真严肃对待。周总理还指示,6月13日综合预演后,还要对氢弹总装配认真地做全面检查,保证安全可靠。对遥测站及经常出现的示波器和相机卡片,也要重点检查。他要国防科委告诉张蕴钰、张震寰、李觉、袁学凯等同志, 对上述问题一定要切实认真细致严格检
查。周总理指示,在考虑放射性沉降沾染时,对核试验场区以西地区,也要充分注意,要有意外情况的安全措施,要非常关心人民的安全。他要国防科委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对放射性烟云通过地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专门研究, 要做充分估计, 于6月1 4日提出具体措施方案报送审批。周总理请聂荣臻副主席赴现场亲自领导这次核试验,具体指挥由张蕴钰、张震寰、李觉、袁学凯、邓易非等同志负责。最后,经会议讨论,中央专委原则上同意国防科委的试验计划安排。
周总理在中央专委会议上的上述重要指示,国防科委于当日晚电告核试验基地党委并张震寰、李觉、袁学凯、邓易非诸位同志。
6 月1 3 日9 时, 核试验现场进行了全场综合预演。轰- 6甲飞机空投了1枚不带核装料、有引爆控制系统的遥测弹,检查了正式试验所规定的全部程序和动作。全场区23个测试记录站、493台(套)仪器设备全部准确动作。通过综合预演,全面检查了各重要部位工作的可靠程度,使各作业点人员进一步熟练了技术操作程序,达到了预期目的。
综合预演后, 核试验基地接到了国防科委传达周总理在1 2日中央专委会议上所做的重要指示的电报。1 3日下午,张蕴钰主持召开核试验基地党委会,同张震寰、李觉、袁学凯、邓易非等一起,认真学习了周总理的重要指示,严肃地全面检查了前一段的工作,研究了贯彻周总理指示的措施。各级领导分赴关键部位,与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开展查漏补缺和预想预防活动,制订了万一发生地面核爆炸时场区安全防护紧急处置方案。
为了落实周总理在中央专委1 2 日会议上的指示,罗舜初、胡若嘏即与总参作战部等有关方面就万一发生意外情况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制订出安全防护措施方案,于6月15日报送周总理审批。经周总理批准,由总参作战部、总后勤部、中央卫生部、总参防化学兵部、总参气象局和国防科委等有关单位组成安全防护小组,由总参作战部李旭阁副处长任组长,统一组织指挥意外情况下的紧急安全防护工作。
六
6月14日午后,聂帅乘飞机抵达核试验基地。他是发着烧抱病来基地主持氢弹空爆试验的。一到基地,聂帅立即询问全场综合预演及空投遥测弹降落伞的情况。
技术人员向聂帅报告, 降落伞的毛病已经找出,现在都采取了加固措施,能够保证可靠,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按计划安排,1 6日上午要进行降落伞的折叠包装,可以保证在12时前完成。聂帅对降落伞的强度和保证正常开伞这两个非常关键的技术问题作了详细询问和检查。当他确信这具伞的重要部位的强度已从原来的2 0 0 千克加强到8 0 0 千克,折伞有了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检查措施后,他才算放了心。
晚上, 聂帅听取了张蕴钰、张震寰、李觉、袁学凯、邓易非、陈能宽、程开甲等关于试验现场准备工作情况的汇报。几天前专程来核试验基地检查伞、弹质量的国防工办副主任郑汉涛也参加了汇报会。当听说核试验基地在综合预演中检查发现了两个小的技术问题时,聂帅一再询问问题的缘由及解决的情况,并说:这类问题不要看成是小事,出起事来会变成大问题。规程规定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少了一道工序,就会出问题。这就是个教训。1 5日上午和下午,聂帅听取郑汉涛汇报有关降落伞质量和氢弹质量的检查情况。
晚上,聂帅听取张蕴钰汇报核试验基地的工作及“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情况。
1 6日上午,张蕴钰、张震寰、李觉、袁学凯、邓易非等听取气象预报汇报。在对核试验现场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和对试验场区的气象及核爆炸后放射性烟云可能经过地区的气象预报作了综合分析研究后,张蕴钰、张震寰等商定并报告聂帅同意,正式核试验的零时定为17日8时整。随后,核试验基地向国防科委发电报,请示批准正式试验的零时。
1 6日下午,聂帅来到马兰机场,先到第九作业队的装配厂房观看了氢弹实物。陈能宽等向聂帅介绍了氢弹实物的各个部分,简要汇报了总装配的进展及装配质量。陈能宽汇报说:氢弹在总装配的过程中,每完成一道装配工序,都做过严格过细的质量检查,已完成的“扳机”与“被扳机”等部分的装配质量均合乎要求;无线电引爆控制系统也做了细致检查和调试,质量也合格。刚才在1 4时已完成氢弹的最后总装配工作。下一步将进行装伞及尾部对接,今晚2 0时前可以保证完成正式试验用氢弹的各项准备工作。聂帅听了非常高兴。
随后,聂帅来到轰- 6甲飞机停机坪,登上徐克江机组的726号飞机进行检查。
16日傍晚,聂帅由马兰机场乘伊尔-14飞机来到核试验现场的开屏机场,然后乘汽车到开屏村一座简陋的小屋下榻。这里离核试验现场指挥所约3 0公里。稍事休息后,约1 9时半,聂帅听取了全场区试验准备工作最后进展情况的汇报。
张蕴钰汇报说: 正式试验用的降落伞, 于1 2时已折叠包装完毕,经检查评定质量良好。正式试验的氢弹已于1 4时完成最后总装配,经检查,质量合乎要求。1 9时前已完成伞在弹体尾部上的安装对接。试验现场的全部仪器、设备于1 4时完成了全场最后联试,已处于待命状态。各参试单位的人员及场区的部队已到达安全地区。全场区的各项准备工作可按计划于2 0时全部就绪,待命试验。基地指挥所已在距爆心以西55公里的白云岗开设。明日8时正式核试验时,将请聂帅在指挥所亲自指挥。
听了张蕴钰的汇报, 聂帅即与在北京的周总理、叶帅通了保密电话,报告氢弹空爆试验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机、伞、弹及场区各项准备均已完成。正式试验的零时拟定在明日8 时整。周总理在电话中说:同意你们的安排。有关试验的一切工作,都由你在现场决定。预祝试验成功!
聂帅放下电话后,立即向张蕴钰、张震寰等面示:正式试验的零时就按17日8时,请你们要求各参试单位按既定的实施计划行动,认真完成零时前的各项工作。
6月1 7日4时,这里的天还没亮,徐克江、张文德两个机组的人员起床后来到机场。
7时整,天刚破晓,徐克江机组驾驶726号轰-6甲飞机载着氢弹起飞,向核试验场区方向飞去。飞行高度10000米,飞行速度800千米/小时。在开
屏村,天刚破晓聂帅便乘汽车直奔白云岗指挥所。郑汉涛、张蕴钰、张震寰和基地其他领导也一同前往。经3 0公里的行程,他们到达指挥所。核试验场区的天气晴朗,仅在靶标地区上空飘浮着一片卷云,这是进行核试验难得的一个好天气。
7 时4 0 分, 聂帅再次给周总理、叶帅打保密电话,汇报了现场各项准备工作的最后情况及天气情况,并说运载着氢弹的轰-6甲飞机已经按时在7时起飞,大约再有20分钟氢弹就要爆炸了。
与此同时,全场区几千名参试人员也分别到达各参观点。大家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翘首盼望胜利时刻的到来。
8时前,徐克江机组驾驶7 2 6号轰- 6甲飞机飞到靶标上空。7时58分40秒,投弹。因为负责投弹的
第一领航员心情过于紧张,又要背诵毛主席语录,影响了注意力,投弹时漏掉一个操作动作,忘记按自动投掷器,氢弹未投下。飞机拐弯飞走,徐克江机组向地面指挥员请求再一次绕圈飞行进入靶标上空投弹。空军地面指挥员发出口令:“重飞!要沉着,不要紧张!”同时将这一情况向白云岗指挥所做了报告。聂帅听到报告后当即答复:“可以!”轰- 6甲飞机平稳地再次飞到靶标上空。在投弹前,富有娴熟技术和丰富经验的第一领航员沉着的反复测量数据,精确计算投弹诸元,对飞靶标精确瞄准。时间接近8 时2 0 分, 投弹。氢弹脱钩后, 降落伞按程序正常开伞,8时2 0分,氢弹在距靶心3 1 5米、距地面2 9 6 0米的高度爆炸。这时,碧蓝的天空出现强烈闪光,一个巨大的火球显现在天空,把天幕背后正冉冉升起的太阳掩盖在一片辉光之中,一个自然的太阳,一个人造的太阳,两个太阳在蓝天上高挂。接着,飓风般的冲击波从爆心袭向四周,爆炸巨响震耳欲聋。随后,一朵非常壮观的蘑菇云形成。
望着眼前的壮丽景观,人们从指挥所、从各参观点都激动得鼓掌、欢呼起来。
聂帅手握电话,他和身旁的张震寰激动地凝视着天空那个人造太阳渐渐变成的巨大的蘑菇云。随后,聂帅要指挥所尽快收集速报结果。
不久,试验初步结果的各种速报数据接连向指挥所传来。经专家们初步计算分析,判定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了,且爆炸威力T N T当量在3 0 0万吨左右。张蕴钰立即把这一初步计算分析结果向聂帅作了汇报。当聂帅得知这次核试验的爆炸威力在3 0 0 万吨左右时,他非常高兴地对着张蕴钰连声说:“3 0 0万吨,够了!够了!”
聂帅立即要通北京的电话,先后向周总理、叶帅报告了氢弹已爆炸试验成功及专家们初步计算分析的结果。周总理在电话里说:“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国务院向参加试验的所有人员表示祝贺和慰问!”叶帅也代表中央军委向参加试验的全体指战员表示祝贺和慰问!
聂帅用麦克风向在白云岗地区集结参观的全体参试人员转达了周总理、叶帅的祝贺和慰问。同时,他也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同大家一起热烈鼓掌、欢呼。
随后,聂帅签发传真电报,正式向毛主席、林彪、周总理并党中央、中央军委报告:我国第一次氢弹(航弹)试验于今晨8时20分爆炸成功!
氢弹爆炸后,轰- 6甲飞机安全返航,在核试验基地马兰机场着陆;固体火箭和取样飞机取到了放射性微粒样品;效应试验取得了大量数据。氢弹的破坏威力是巨大的,其中:距爆心投影点700米处的坦克完全被破坏,坦克内的两只狗和1 2只豚鼠全部死亡炭化;距爆心投影点3 . 3千米在铁轨上的火车机车(重4 6吨)被冲击波吹倒并位移了1 5米;距爆心投影点8 0 0 0米开阔地面上的1 5 7只狗,当场死亡9 4只,余下的几天后全部死亡;距爆心投影点4 8 0 0米至14000米内的3座小砖房和1栋小楼房,被冲击波完全吹散。
根据事后对多种测量数据综合分析,氢弹的爆炸威力为3 3 0万吨T N T当量。实测爆炸高度为2 9 3 0米,爆心投影点距靶标方位为23 .9度,距离为6 4 . 8米。
责任编辑 / 梁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