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美国在外高加索战略利益的俄罗斯因素探析
2009-05-21张建勋
张建勋
摘要:冷战结束以来,外高加索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引起世界上各大战略力量的极度关注。美国为了遏制俄罗斯东山再起和控制该地区油气资源开采的主导权,不断挤压俄的战略空间,对此俄毫不示弱,利用其在该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传统影响,采取一系列措施制约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
关键词:美国;俄罗斯;外高加索;能源
中图分类号:D8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0961(2009)02-0023-04
外高加索地处欧亚大陆交界处,东靠里海,西临黑海,南接土耳其和伊朗,北与俄相邻,是里海和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过境通道,也是东西走向的交通要道和连接亚洲、欧洲的纽带,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该地区也是一个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十分丰富的地区,素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巨大的能源开发潜力,在当今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而储量日趋减少的严峻形势下,对各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所以随着苏联的解体,这里不可避免地成为强国和周边大国逐鹿之地。其中,以俄美的争夺最为激烈。
一、外高加索的地缘战略地位对俄美的重要性
外高加索的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美国来说,在外高加索占据主导地位,可达到如下多重战略目的:向北遏制俄罗斯;向东挟制中国;向南威慑伊朗,控制印巴;向西南经中东控制红海和地中海,扼欧、亚、非三洲交通的咽喉;向西经黑海直抵欧洲。另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控制了外高加索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运输,就可以实现其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保障美国的经济安全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早在1997年,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就明确提出该地区是美国的“重要利益地区”,强烈反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任何国家控制这一地区。
对俄罗斯而言,外高加索的未来走向对其利益至关重要。首先,关系到俄的国家安全战略。外高加索不仅是俄罗斯通往南方的重要门户,也是确保俄罗斯在黑海、里海地区传统利益的战略要地,更是保证俄罗斯南部边界安全与稳定的一道天然屏障。它历来被认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被称为俄罗斯的“后院”。为了挤压俄罗斯,北约在1997年和2002年的两轮东扩把中欧、巴尔干半岛北部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接纳进来之后,2008年又开始酝酿第三轮东扩,其主要对象是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如果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再加入,北约就把前沿阵地推进到了俄罗斯的西南部,对它形成合围之势,这将直接使俄“柔软的腹部”暴露在北约面前,对俄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这对一贯重视“战略屏障”作用的俄罗斯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俄认定这是“危险的信号”,所以守住这块“阵地”已成为俄与北约关系中最后的“底线”。此外,外高加索与俄的多事之地车臣相邻,一些盘踞在与俄接壤的格境内潘基西山谷的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常常越过边界进入俄境内进行恐怖活动,也严重威胁俄国家安全。其次,关系到俄的经济利益。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就觊觎里海丰富的石油资源,并于2005年建成了绕过俄罗斯的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汉石油管道,该管道的建成打破了俄罗斯对里海地区石油出口的垄断,损害了俄的经济利益并延缓了俄经济复兴的进程。
二、制约美国在外高加索战略利益的俄罗斯因素
外高加索三国独立初期,美利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对俄的历史积怨和戒备心理,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顺利打开进入外高加索的大门,对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进行全面渗透,俄的战略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传统影响逐渐削弱,对此,俄毫不示弱,并从以下几方面对美的渗透进行反制。
(一)俄罗斯借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问题来制约美国拉拢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并以此来确保在外高加索的战略利益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为确保其在里海的石油战略利益并达到削弱和遏制俄东山再起的战略目的,进一步加大了对外高加索地区的渗透。2004年初,萨卡什维利通过“玫瑰革命”上台,出任格鲁吉亚总统。此后,格鲁吉亚表现出了强烈的“疏俄亲美”倾向并谋求加入北约。此举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布什政府明确表示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对此,俄极为不满。俄担心的是,乌克兰和格鲁吉亚这两个地缘位置重要的国家一旦投入北约怀抱,等于北约向俄西部缓冲地带打人了楔子,给俄本土安全带来直接威胁。俄为保障自身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对格保持一定的压力。因此,格鲁吉亚实现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的目标不会一帆风顺。首先,格领土完整问题仍是俄攥在手里最有分量的一张牌。因为北约对申请人约的国家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内没有内部冲突,二是没有别国驻军。当前,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两个地区拒绝接受格中央政府的辖制,要么要求与俄联邦合并、要么寻求独立。格越来越强烈的加入北约的诉求使俄感到了巨大的安全威胁,迫使其考虑利用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问题牵制格加入北约的进程。其次,俄利用欧盟对其能源的严重依赖而牵制欧盟同意格加入北约。俄是欧盟最大的独立能源供给者,欧盟42%的天然气、32%的石油和24%的煤依靠从俄进口。一旦俄掐断通往西欧的油气管道,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欧美对于格加入北约的要求一直存在分歧。因担心吸收“有问题的格鲁吉亚”而得罪俄罗斯,北约内有影响的部分欧盟成员国对格“人约”态度消极。坚定支持格鲁吉亚“人约”的主要是美国以及“新欧洲”的前苏联、东欧国家,而“老欧洲”的法、德等国态度并不明朗。2008年4月初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北约峰会上,北约内部在格鲁吉亚“人约”问题上意见分歧,以德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坚决反对格加入北约,除此以外,根据北约条款的第5条,北约成员国中有一国受敌,其余所有成员国必须联合进行军事干预。即便华盛顿敢冒这个风险,大部分“老欧洲”国家也没有胆量和雅兴,去接纳一个随时会将它们卷入与世界第二核大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国家,更何况俄日益成为欧洲的“能源父母”。最后,俄格军事力量差距悬殊,北约的欧洲国家反对接纳格鲁吉亚。在2008年8月发生的俄格冲突中,格鲁吉亚暴露了其军事力量极其薄弱的一面,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的数字。俄军数量是格军的24倍,主战坦克是格军的82倍,战机数差距竟然高达100余倍。不管西方投入多大,在“俄国熊”面前,格军至多只能是“一只强壮的蚂蚁”。格鲁吉亚这样的军事力量远远达不到北约的标准,所以北约的欧洲国家也以此为由反对接纳它。显然,俄以此作为制约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保留在格鲁吉亚的军事基地是俄减缓北约东扩步伐、遏制美国在该地区影响的重要筹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设在格鲁吉亚瓦济阿尼、古达乌塔、阿哈尔卡拉基和巴统的四个军事基地。俄根据协议,于2001年先后撤除了
位于瓦济阿尼和古达乌塔的两个军事基地,但俄格在撤除巴统和阿哈尔卡拉基军事基地的时间表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双方经过艰苦谈判于2006年3月达成协议,俄在格鲁吉亚最后两个军事基地将于2008年完成撤除。专家分析认为,俄不愿撤军有两方面考虑。其一,俄罗斯保留驻格军事基地是向美国和北约展示实力的一种手段。俄罗斯要想维护在外高加索的传统势力范围,就必须保留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其二,俄军还担心,撤军后所留下的军事基地会被北约使用,使俄在该地区的影响进一步削弱。虽然格领导人一再表示,不会将俄军事基地转让给美国和北约,但俄军方仍不放心。在俄南部军事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俄罗斯不会轻言从格撤军。尽管俄罗斯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于2007年向格鲁吉亚移交了阿哈尔卡拉基和巴统最后两个军事基地,但据报道,从这两个基地撤出的大部分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被运往俄驻扎在亚美尼亚的久姆里军事基地。在久姆里基地,俄军部署了一百多辆坦克和约三百辆装甲运兵车,以及炮兵系统、多种防空导弹系统及四千多名官兵,其任务是掩护俄罗斯南翼,并保护亚美尼亚。除此以外,俄罗斯目前还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冲突地区驻扎“维和部队”。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尼古拉·马卡罗夫2008年10月说,俄将分别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建立军事基地。目前基地已经建成,将在2009年安装好所有配套设施后正式启用。这些武装力量都对美国和北约形成了一定的牵制。
(三)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是制约美在外高加索战略利益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以全球反恐为名,迅速抢占世界各个“制高点”,以“民主渗透”为手段分化独联体,压制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和周边缓冲带成为美国对该地区的战略目标。近年来,美国更是加大了瓦解独联体的力度,以“民主化”为手段,大力支持各国的反对派,发动了一系列的“颜色革命”。俄前总统普京在2006年5月国情咨文中强调,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过去是、今后仍将是俄外交政策的最重要方面;他表示该地区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领域”,一旦有外国势力侵犯这一领域,俄将给予抵抗。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多次表示,发展与独联体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俄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俄罗斯把邻国看作是自己的利益范围。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面对美国的挤压,俄罗斯只是奉行退让政策。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俄罗斯开始一改往日甘居人下、虎头蛇尾的惯常做法,公开站出来与美国相抗衡。针对美国的“民主渗透”和发起的“颜色革命”,俄凭借历史、地缘和人文等优势,立足于独联体内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并借助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支持各国独立推行民主进程的方针,抵御和回击美国以“民主化改造”策动“颜色革命”的图谋。鉴于美国在独联体各国乃至俄罗斯发动“颜色革命”,普京一方面以“可控民主”、“主权民主”反制“美式民主”,另一方面则全力支持各国抵御“颜色革命”的行动。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后不久,俄主导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塔吉克斯坦举行了为期五天的“边界—2005”军事演习,重点是演练武力应对“颜色革命”,增强该机构处理突发事件、抗衡“颜色革命”的能力。此外,俄罗斯还大力加强独联体内部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努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激发其对独联体国家的潜在影响力,应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全面渗透。
与此同时,俄还采取措施加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加大独联体内的军事一体化力度,大力开展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将集体安全机制落到实处。独联体反恐中心、快速反应部队的建立和运作极为明显地保障了该地区的安全,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俄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2006年4月,俄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内组织独联体国家在其波罗的海海军基地举行了代号为“战斗联合体—2006”的联合防空演习。这一举动的目的不言而喻——防范北约战机的入侵。2008年7月,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又在亚美尼亚举行了“边界—2008”大规模军事演习。来自俄罗斯、亚美尼亚和塔吉克斯坦的4000军人进行了持续十天的演习。这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首次在外高加索举行的军事演习。此类大型军演不仅加强了各成员国之间的军事合作,而且反击了西方大国对独联体的渗透,可谓一举两得。2007年9月,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国防部长理事会会议在比什凯克举行,各成员国代表就加强军事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并决定建立一支用于境外派遣的“维和部队”,这一决定在10月6日举行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首脑会议上获得了通过。2008年8月8日的俄格冲突爆发后,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外长于9月4日会晤后发表声明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外交部长支援俄在维护高加索地区和平和合作中所作的积极行动。”声明同时支援“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和平合作以及基于国际法为保证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持久和平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会晤后强调,针对高加索局势问题,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将在国际场合采取统一立场;“这将是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的共同立场,我们的大使和驻外代表将根据今天与会各国外长赞同的立场协同采取行动。”这一举措进一步彰显了俄恢复国家影响力、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的意图,也表明了俄方强烈反对北约东扩的姿态。
(四)俄罗斯通过控制里海地区能源使美在该地区的能源利益受到制约
苏联解体以来,里海周围的国家纷纷独立,由此这一时期里海地区薄弱的政治权利和地区冲突给美国进入该地区一个契机。为了争夺里海的油气资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欧石油公司投资开发里海油气资源开始,美国政府就着手策划未来的油气输出走向,并先后推出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和土库曼斯坦—跨里海—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天然气管道两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方案。美国的战略意图是通过这个计划在里海和高加索地区建立起一条完全由美国控制的“东—西向能源运输走廊”。之所以选定外高加索作为过境路线,一方面是为了绕过南部的伊朗和北部的俄罗斯,另一方面是为了把沿线国家的经济通过该走廊联系在一起,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这是美国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整体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美国在里海及周边地区影响的扩大,俄并未坐视。作为里海沿岸国家,俄既把里海地区作为“聚宝盆”,又视为自己的后院。
普京上任后,俄罗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范围,其中便包括加强对里海能源的开发。俄政府出台的《俄罗斯联邦能源发展战略》,强调要通过强化能源外交促进经济复苏,维护地缘利益。近来俄还采取灵活务实的政策,一方面积极参与里海能源开发,另一方面与该地区国家建立双边联合开发的机制,并考虑建立一个包括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在内的“里海五国同盟”,通过一个共同的天然气战略,以确立俄罗斯及其能源盟国在世界能源市场的优势。为确保该地区的安全和加强自身在里海地区的军事存在,俄黑海舰队里海分舰队的防务活动更为明显。总之,俄通过联合开发来保证自身的参与,达到控制油气管线、扩大俄在开采能源资源中的份额的目的,以增强抗衡美国的实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从发展趋势看,俄美在外高加索的争夺仍将继续。美国为防止俄东山再起,不断推进北约东扩,挤占俄的战略空间,向俄步步紧逼;俄也不甘心向美俯首称臣,尤其是在涉及切身利益问题上,它决不会轻易让步。如果美不顾俄的利益继续在其“后院”挖墙脚,俄必会作出强烈反应。俄美之间在该地区的相互打压和争夺将是长期的。同时,须指出,俄美在该地区的争夺并不是绝对的,出于维护地区稳定和自身利益的考虑,俄美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也会寻求彼此利益的切合点进行合作,取得力量对比的相对平衡。不断均衡化可能是今后俄美在外高加索竞争格局的基本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