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初期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政策(1945——1946)

2009-05-20许剑冬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许剑冬

摘要:中国抗战胜利后,东北问题成为中苏美三方关注的焦点。苏联将中国东北看作在远东抵御西方势力的战略屏障,意图借助雅尔塔协定将东北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在不引起美苏直接冲突的前提下,苏联巧妙地利用国共两党之争谋取在东北的利益最大化。而中共在苏军驻守东北这一时期力量得到壮大,为日后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雅尔塔协定 东北接管 中苏合作

一、苏联势力重返东北

1945年2月,英美为促使苏联尽快对日作战,在中国政府缺席的情况下,与苏联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秘密协定,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美苏在远东的战后协调。协定的主要内容有:1、维持外蒙现状2、库页岛南部及附近所有岛屿归还苏联;恢复租借旅顺大连港;恢复俄国在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管理权3、承认中国对东北地区的主权。以此为蓝本达成了《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鉴于美苏两国的巨大压力,国民政府被迫对协定做出妥协,换取苏联承认中国在新疆不受限制的主权和不支持中共反对国民政府的承诺。以此为基础,1945年8月14日,中苏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至此,苏联确保了蒙古的独立,改善了它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位置,并拥有了对大连旅顺不冻港的军事利用。

苏联希望通过与美国和国民政府的协调来实现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目标,即在与苏联东面接壤的地区形成战略缓冲区,以保障苏联西伯利亚交通线的安全。鉴于在华利益诉求基本得到满足,苏联未更多考虑与中共的合作,中共的战后处境非常困难。一方面,国民党得到了国际承认的对日受降权,使中共失去了合法接收日占区的权力;另一方面,美苏联合压迫中共与国民党和谈,斯大林甚至直截了当的要求中共放弃武装斗争,向蒋介石妥协。苏联不希望看到中国内战打乱战后远东秩序。

二、苏联对中共进军东北的默许

中共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已经成为了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完全成熟的政党,能够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独立地确定自己的战略策略。毛泽东明锐的感察到,在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形势下,中共势必将重心转移到苏联的势力范围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由于国民党政权尚在中国西南,故中共占有第一时间和苏军取得联系的先机。尽管并未得到苏联的公开支持,中共仍迅速将工作重心调整到配合苏军作战,确定了向热河、冀东和辽宁等地发展的方针。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命令原东北军各部以及冀热辽边区李运昌所部分别向察、热、辽、吉诸省前进,配合苏军作战,并接受日本投降,抢在国民党军队前面进入了东北的中心地区。

虽然苏联一直没有公开表明支持中共军队的这一举动,但是由于同为共产党的军队,而苏军也急需中国军队出面维持伪满政权垮台后混乱的地方秩序,于是决定默许一部分中共军队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名义维持地方治安,并将部分关东军武器库交予自治军看管,这样,苏联第一次突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约束,而中共也获得了在东北的立足点,以后源源不断从新四军和各军区抽调军队和干部进驻东北根据地。因《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束缚,苏联不能公开支持中共在东北的行动。1945年9月14日,东北苏军致信延安,要求中共照顾苏联的处境,在苏军撤军前不要进入东北,已进入大城市的中共部队应该马上撤出。但东北局依然在苏联的秘密支持下着手建立起来。

苏联对中共和国民党政府的态度,是随着美苏之间的关系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的。如果说在9月以前苏联还对中共在东北的活动有所约束的话,到10月时态度就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9月11日伦敦五国外长会议上美苏在东欧问题上出现矛盾,而对日管制问题也未能达成协议,美国已经决定独占日本,而不打算采用分区占领方式,致使苏联非常不满,开始在东北采取强硬政策。9月底美军在华北登陆,美国海军进驻青岛,与苏联控制的旅顺口两相对峙,并积极帮助运输国民党军队到东北。苏联开始有意识的利用中共的力量来阻挡美国势力对东北的渗透。苏联以大连为商业港口为由拒绝了载有国民党军队的美国运输舰在大连靠岸的请求,只允许其在营口和葫芦岛登陆,但事前又将这两个港口交予中共军队,这样一来国民党军队只能返回关内,直到11月中旬也未能进入东北,国民党政府的东北行营只能撤到山海关。同样是在10月初,苏军向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建议抽调20至30万兵力守住东北大门,苏军提供武器支援甚至表示可以直接派兵参与战斗。苏联的这一系列举动,坚定了中共与国民党政权争夺东北地区的决心。

三、苏联协助国民党接收东北

直到中国内战全面爆发之前,苏联与美国的战后协调始终是主流。当苏军暗地支持中共在东北的发展使蒋介石接收东北受阻之后,美国人显然开始对苏联施加压力。作为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者,斯大林不希望背上破坏雅尔塔协定的名声,更不愿因此导致和美国的正面冲突,而且苏联能否在东北获得长期的政治经济利益,还有待于最终与国民党政府达成东北经济合作协议。

蒋介石撤退东北行营后,苏联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开始调整与国共两党的关系。按照最初协议,苏军应于1945年12月1日撤出东北,而在国民党东北行营撤离长春之时,东北苏军已经撤到了沈阳一线,此时中共军队基本占据了东北各大城市,如果苏军按时撤出,照当时国共在东北的力量对比,等于就是将东北拱手交给中共。国民党政府赶紧与苏联商讨新的撤军计划,这不能不说正中苏联下怀,因为在未达成中苏东北经济合作协议之前,苏军根本没打算离开,而中国政府主动提出推迟撤军请求,使苏军不但在东北的继续驻守在法理和道义上无可厚非,美国人没理由干涉;而且传达给世界舆论一种信息:并非苏联支持中共占领东北,而是国民党政府没有按时与东北苏军交接才使中共军队钻了空子。苏联的这一招相当高明,一方面使可信任的中共力量得到补充,并协助其管理东北;另一方面又以中共作为与美蒋抗衡的工具,为推迟撤军制造了“合理”的理由。苏联最终将撤军日期拖延到1946年2月1日,而事实上直到5月3日才全部撤完。

1945年11月20日以后,苏联正式协助国民政府接受东北,并强硬要求中共东北局交出在东北已掌握的政权,禁止中共在大城市中采取有碍《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行动。而此时中共力量尚弱,在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和苏军的驱逐下,被迫撤出东北各大城市。

四、东北经济合作谈判破裂

苏联在东北的政策目的,一方面是保证远东边界的安全,另一方面是为独占东北的经济资源。对日战争刚结束,苏联方面立即紧锣密鼓地拆运东北的机器设备,卷走东北银行所有现金、有价证券和贵重金属,总价值估计超过50亿美元。这种严重违反国际法的掠夺行为遭到国内外舆论一致谴责,也使中苏东北经济合作谈判难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苏联政府坚持东北日资企业为苏军战利品,东北的所有重要公司企业都要求中苏合办,严禁第三国插足,直接否决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政策。在长达半年的谈判中,双方事实上将东北行政接管、苏联撤军和经济合作协定是否能顺利签署挂钩,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谈判进程举步维艰,终于在1946年4月18日不了了之。实事求是的讲,苏联妄图垄断东北经济的野心是导致中苏谈判破裂的直接因素,也是导致蒋介石最终倒向美国的重要推动力。从另一方面讲,苏联与国民政府经济合作谈判破裂也为中共在东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

1946年世界范围内冷战气氛升温,国民党内部亦掀起了反苏反共高潮,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发动全面内战,苏联意识到继续与亲美的国民政府讨论东北的利益分配已毫无意义。苏联开始武装中共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鼓励中共在长春铁路沿线开展攻势,支持其在苏军撤出后夺取东北大城市。在苏联积极配合下,东北民主联军顶住了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压力,最终保住了北满地区,东北很快形成了国共平分天下的局面。而中共也利用紧靠苏联朝鲜的有利条件,将东北根据地建设成全国革命的战略基地。

五、结语

苏联从抗战结束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段时期,对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都是为其整个远东战略大局服务。苏联既希望利用中共的因素在对国民党政权的谈判中捞取更多的好处,又担心过分放纵中共在东北的行动而导致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影响其在雅尔塔协定中的既得利益,所以苏联与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支援一直是半心半意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层从苏联这一时期在东北的政策认识到,虽然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寻求与美蒋妥协,但不意味着中共也必须跟随苏联妥协,相反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革命方针,坚持以战争手段彻底打败国民党政权,最终打破远东以美苏为中心的,有损中国主权利益的国际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俄)A.M.列多夫斯基.《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德)迪特.海因茨希.《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1945-196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5]薛衔天.《中苏关系史(1945-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