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内夫利特战略”的前前后后

2009-05-20许少伟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利特马林

许少伟 朱 斌

摘要:"斯内夫利特战略"是西方的历史学家们对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提出的关于国共合作的具体形式一种提法。本文拟就透过"斯内夫利特"战略,从一个小侧面看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关键词:斯内夫利特战略 国共合作

“斯内夫利特”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姓,马林原名为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所谓“斯内夫利特战略”,就是马林根据列宁关于国共合作的构想,从中国政治现状出发,提出的国共两党合作的具体形式,后来被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斯内夫利特战略”。

一、“斯内夫利特战略”的由来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然而,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行动和方针上都要受这个“太上皇”的遥控。面对中国的革命,共产国际同样是要开出药方的。列宁、季诺维也夫、孙中山和陈独秀都认为国共两党必须合作,并为此形成共识时,一个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国共两党怎么合作?后来,为什么选择了马林来提出“斯内夫利特战略”?这同马林在中国从事较长时间的革命活动和他本人的特殊革命经历有关。

生于荷兰鹿特丹的马林,从1921年6月3日达到上海到1923年10月离开中国,他在中国从事工作达两年零两个月。1921年6月,马林第一次来到中国,这期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议和帮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它的建立是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有力的平台,这是马林对中国革命的一大贡献。同时,在这一年里他多次与孙中山会晤,密切了苏俄、共产国际与孙中山的关系,在说服国共的领袖们接受两党合作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当然期间他也试图要说服中国共产党接受党内合作的主张,但没有取得进展。

1922年7月初,在中国待了一年的马林回到莫斯科。7月17日,马林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会议上,作了一天的在华工作报告。在这里他正式向共产国际建议中国共产党员加入到国民党中去从事革命活动,并通过国民党去联系群众。7月18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正式决定在中国实行马林关于国共合作的建议。至此,共产国际放弃了原来联合吴佩孚,而后力促孙中山与吴佩孚联合的战略,转而以“斯内夫利特战略”作为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

二、“斯内夫利特战略”的中国行

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通过了马林的提议后,在莫斯科的维经斯基代表共产国际远东局给马林下达了一个关于国共合作的正式文件,打印在马林的衬衣上带回中国。马林第一次从中国回到莫斯科,就拿到了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

从1922年8 到1923年10月,马林先后三次往返于中国和莫斯科之间,最终让马林提出的“斯内夫利特战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二次回中国是马林的中国战略取得新成就的时候,这一次是把决议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面对马林提出的“斯内夫利特战略”虽然得到了共产国际认可,然而却遭到了中共最高领导人陈独秀的反对。面对这个有丰富革命经验的“钦差大臣”,陈独秀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两人数次协商都未见结果。这时的陈独秀还不知道,马林的这个“斯内夫利特战略”已经得到了斯大林、季诺维也夫这两个实力人物的支持。也就是说无论陈独秀怎样想通过维经斯基向共产国际告御状来遏制马林已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这个“衣带诏“的签发人就是维经斯基。于是,在马林的建议下,1922年8月底,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当时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等人都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多数与会同志反对以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而马林最后请出了要服从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使会议做出了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会后不久,陈独秀、李大钊、 蔡和森、张太雷、张国焘等由张继介绍,在上海加入了国民党。

就在马林向莫斯科汇报自己工作的新进展时,发生了1923年2月7日的“二七”惨案。这一突然中的必然事件,让苏俄不但坚定了“斯内夫利特战略”而且要中共要迅速的国共合作。同时,马林还带回了共产国际要求尽快召开中国共产党三大的指示,很明显这是要把“斯内夫利特战略”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确认,从而成为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基本方略和具体形式。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国共合作问题。最后,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至此,“斯内夫利特战略”在中共党内就以党的最高会议决议的形式确认下了。

三、“斯内夫利特战略”后的国共合作

1923年10月,马林调离中国。而后,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国民党“一大”开辟了中华民国的新纪元。自辛亥革命以来,孙中山不断的同各种反动势力斗争,试图挽救革命,然而他一次次的失败。但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孙中山找到了新路。对于如何接纳共产主义,怎样同中共合作,联合苏俄是否可行,自己的三民主义怎样应对共产主义?这些问题都是他所疑虑的。但“斯内夫利特战略”让他不光看到共产国际的诚意,同时也让他有了说服党内其他人的武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这对国共两党和中国来说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大会历时10天,尽管很多国民党员同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但马林留下“斯内夫利特战略”却成了大会讨论的焦点。以林森为代表的一些国民党人不同意国共党内合作,而且认为这是共产主义侵入三民主义,这两者是不能相溶的,他们极力的反对形成初稿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此时,曾经对“斯内夫利特战略”持怀疑态度的中共领导人却登台畅言,特别是李大钊和毛泽东的发言,几乎是会场的形势逆转,加上鲍廷罗的努力,国民党的一大《宣言》按照原来的意见发表。会上最后选出了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候补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中央监察委员。这其中有共产党员10人。这个选举结果反应了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增长,毛泽东等一批年轻的共产党人在国民党领导集团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正是这样的国共合作才有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例如毛泽东既是湖南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又是湖南国民党组织的创建人。

在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也认识到了建立一支革命军队的必要性、重要性。1924年6月16日,苏联援助下的黄埔军校正式开学。这可是一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大事,当然这说到底也是因为“斯内夫利特战略”的成功。在办军校上,斯大林给了国民党及其巨大的援助,建校的枪支、教材等都是来自苏联的,同样斯大林还派来了各种军兵种专业的教官和顾问,在学校的体制和教学上也是仿照苏联的样式,可以说黄埔军校是一个中国样本的苏联军校。从1924年到1926年,黄埔军校共开办四期,培养了大约5000名军事干部,这些人大多成为了国共两党的军事人才。不仅如此,斯大林还派来加仑来到中国担任军事总顾问。在加仑旧伤复发后让季山嘉来华,在北伐开始后又让加仑来华。北伐的前期胜利有加仑元帅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马林“斯内夫利特战略”下,中国革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也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撒下了火种。

“斯内夫利特战略”尽管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的局限性也使得大革命最终走向失败,同时“缔造”了一个蒋家王朝。还有这个战略让共产党人放松了对敌的警惕性,在蒋、汪反戈一击的时候共产党人付出了及其惨重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2]《中共党史知识集成》.长征出版社,2001年

[3]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利特马林
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分析及维修技术
性感过头?
From cashier to world
印度贱民反抗“胡须禁令”
马林《道德·礼乐》隶书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论国共合作早期中共党内右倾倾向的纠正
Shalite/沙利特 hs—001
从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暴动看国共合作的矛盾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