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陆近三十年来庄子美学研究综述

2009-05-1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5期
关键词:庄子美学生态

郭 超

中图分类号: B 2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55604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从庄子及其文本诞生的那一天起,庄学研究一直是个热点,这与“《庄子》是一个常解常新的文本,建基于否定-超越的本体论、建基于怀疑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及其哲学视野的开放性、语言方式的暗示性有关”[1];也与其人文精神慰藉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的心灵,被一部分人当作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有关。这些特点,注定了庄学研究不可能“一语道尽”,而只可能是“一言难尽”。

一、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庄学研究

庄学在先秦算不上“显学”,但一出现就被人们所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第一个研究庄学者是惠施,他对庄子做过评论,在《庄子》文本就有多处记载:如“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2](《庄子•德充符》),批评庄子把人看作“无情”的,与其他动物并无区别。魏晋时代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废除,思想文化领域空前解放,出现了庄学研究第一个高潮。“竹林七贤”中多数是庄子的信徒,对庄学研究贡献较大。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声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都“好老庄”。郭象的《庄子注》,有剽窃向秀注的《庄子注》、《庄子音》为己注之嫌,但成为《庄子》定本和现存最早的注本,对庄学研究的贡献卓越。《庄子》研究的第二个高潮是宋明两代。“著作达二百三十多种。这时期虽然还是以注释音义为主,但论说的成分大量增多”[3],以儒论庄、以理论庄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当时的许多政治、思想、文学家都参与过《庄子》的评论,如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二程、朱熹,明代王世贞、李卓吾等人。宋代理学盛行,这一时期对庄学以批评为主;明代也盛行理学,但这时的儒生不再像宋儒那样拘谨,对庄子的批评少了。清代《庄子》研究著作丰硕,以儒注庄和考据成为这时期主要成果。其代表作有王夫之《庄子解》、宣颖《南华真经》、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从清末到建国初期,庄子研究有了新的开拓,由于前代乾嘉朴学之余和西学东渐,这时期的庄学研究较为系统,以校勘注释取得成绩最大。其代表作有马叙伦《庄子义证》、王叔岷《庄子校释》、刘文典《庄子补正》。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为现代庄学研究发展期,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干扰,成绩不大。十年“文革”期间庄学研究更是停滞不前。这一时期,学者们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围绕庄子的阶级属性及其庄子评价进行论争。其代表作是关锋的《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哲学》编辑部编辑的《庄子哲学讨论集》。

二、近三十年来庄子美学研究部分成果

以上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庄学研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主要是对《庄子》文本的校勘注释、义理阐发、庄子其人其书的考证及其哲学思想的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新一轮美学热的兴起,“出现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热潮……,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出现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庄子美学热。”[4]学者们纷纷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找寻、梳理美学思想,而中国美学史中《庄子》又是必不可少的原典资料,此时,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并很快发展起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30年里,专著有十余种,中国期刊网收录论文近九百篇,硕博士学位论文、其它论著或论文涉及庄子美学的更是屡见不鲜。

1.基本理论研究

美学基本理论是美学这门学科得以存在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存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只是这些美学思想是随感式的、分散的和不系统的,在庄子美学理论研究工作中,一些学者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刘绍瑾的《庄子与中国美学》(岳麓书社,2004)是大陆第一部美学专著,此书在庄子美学理论研究工作中很值得一提,刘氏对庄子美学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合乎情理的阐释。刘氏认为“《庄子》一书的美学意义,不是以美和艺术作为对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是谈到‘道的问题时,其对‘道的体验和境界与艺术的审美体验不谋而合。……《庄子》所蕴含的文艺思想、美学理论,并不是以其理论的正确性取胜,而是以其论述过程中的启发性、暗示性、触及问题的深刻性见长。”[4]刘氏阐释庄子美学理论不是从文学艺术为基点,而是从人生出发,没有过度阐释的倾向。此论公允、切实,为研究庄子美学理论“以人生为基点——从庄子的情感心理逻辑出发”[5],提供了明晰而宝贵的思路。张利群的《庄子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一书在建构庄子美学理论体系有突出贡献。张氏分别从审美关系论、审美本质论、审美特征论、审美真实论、审美境界论、审美心态论、审美形象论、审美方式论、审美艺术论、审美创造论和审美架构论方面对庄子美学进行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考察,将彼此分散、孤立、个别的观点和概念统攀起来,从而使庄子美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论文比较突出的有王向峰《庄子的美的形态论》(《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2期)对于老庄之“道”与美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王氏认为,老庄美学是其哲学理论的延伸,美的形态与道的形态是一致的。道之美体现为本质的无形或“象罔”,外显为自然朴拙,表现出“神妙”的特性,道的美是不美之美。此外还有单小曦、刘建文的文章《庄子美学中的审美活动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3期),颜翔林《知识批判:庄子的哲学构成》(《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等论文也较为值得关注。

2.比较研究

庄子美学比较研究主要是将其与西方、儒家、禅宗美学的比较。其中,与西方美学之间同异的比较研究应该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很值得关注。上世纪8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较多,主要表现在庄子美学与国外美学思想的比较上,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学术亮点。肖鹰《庄周美学和柏拉图美学的比较研究》(《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一文就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是“齐物论”,即天地万物流变不居,亦彼亦此,万物生于道,又归于道;柏拉图哲学则主张超现实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为世界的真实本原,万物都模仿理念而得,是理念虚幻的影子,即理念论。肖氏认为这两种哲学体系都对各自的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西古代美学在表现与再现、创造与模仿、情感与理性诸矛盾中,各有偏执进行探讨。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把两大美学精神统一起来,既分清历史源流,又较好地把握现实的演化;把中西两大美学的统一,同美学与整个世界文化的融合联系起来考虑。庄子和海德格尔的比较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较多的问题,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彭富春的《什么是物的意义》(《哲学研究》2002年第3期)。彭氏指出,庄子和海德格尔都对物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认为物的意义就是其无用性。庄子将物的意义确定为自然,即合于道;海德格尔将物的意义规定为世界,即在天地人神四元相互游戏意义上的聚集。以此为基点,庄子和海德格尔对物,一个是道的态度,一个是诗意的态度,这两种态度有一个相似的视点,即让物作为物存在,回到它自身。然而,庄子将物自身理解为物的自然,回到物自身即回到自然;海德格尔则是将物自身理解为世界,让物回到自身即让物回到世界。彭氏认为,庄子和海德格尔的根本差异在于自然与世界的差异。此外,戴冠青的《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 (《华侨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包兆会的《从现象学视域看〈庄子〉的朦胧和晦涩》(《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周占武《庄子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之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也较为值得关注。

3.生态美学思想研究

当下,全球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美学研究者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和著作中挖掘生态智慧和生态观念,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论支柱。“与20世纪此起彼落的那些文艺浪潮不同,我们的文艺生态思想研究并不是舶来品,而是植根中国本土的‘绿色作物,在学理上主要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影响。”[6]赵凤远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4月)从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天道观”、“齐物观”、“重生观”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生态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对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做了较为深入、详细、全面的考查,并进行合乎情理的挖掘与阐释。在大陆第一个直接以庄子生态美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立足于“存在论”的“此在与世界”的在世方式获得人与自然、生态与人文的统一,架通了中西美学研究的桥梁,为庄子生态美学研究提供现代理论支撑。赵氏认为,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代人追求审美的生存所具有的启示:庄子智慧地预言了生态灾难,对于人们生态危机意识的形成具有警示作用;庄子的“齐物观”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平等”意识和审美境界;庄子的“重生观”有助于人们从事生态实践活动和审美生存;庄子“天道观”促使人们对大自然保持适度的尊重和敬畏,限制和削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妄自尊大的任意征服行为。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刁生富、刁生虎在《老庄生态智慧论》(《求索》2001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老庄生态智慧的根本理念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理论原则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并以此为基础上升到美学追求的层面,即以审美而非功利的态度对待自然,实现物我合一、鱼人共乐的天地之美。梁钰之在《〈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中论述了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启示作用,指出了庄子的生态观是不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建立需要对“天人合一”生态观加以超越。

4.审美生存研究

近年来,追求自由、渴望审美地生存、提高人生境界,不仅仅是思想家的追求,也是普通大众的梦想。“‘审美生存是相对于其他生存方式而言的一种生命状态,是对认知、伦理的审美化,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审美化。”[7]庄子的审美生存理想,种植了中国人自由之树,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扎根于中国人的性格之中。时晓丽的《庄子审美生存论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一书从“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的探源”、“庄子审美化的世界观”、“庄子审美化的人生观”、“庄子审美生存思想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专深的研究、合乎情理的阐释。时氏抓住了“审美生存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这个中项,从审美生存的角度查找庄子诗意人生和思想融合的基点,从人的生存方式出发把握庄子诗性思想的特点,用人的自由本质统一庄子的美学思想、科学思想和伦理思想。认为“庄子以美来统一真和善的生存思想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启示”[7]。庄子可以说世界思想史上最早反对异化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反对人的异化,而且反对道德、科技、艺术的异化,对中国实现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是十分有益的。王建疆《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人民出版社,2006)着重从庄子的审美人生境界做了独到的论述,认为,庄子美学的最大特点是人生境界的审美化和艺术化;独特贡献在于将内外审美结合,完成审美从无形、无声到有形有声得到过渡。王氏自称“课题的完成,不仅突破了人生境界的现成理论框架,为老庄美学中长期难解的问题提供了更为合理的阐释,而且也在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原理上,进一步从审美和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原理探讨美学史问题,不仅为美学原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而且也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8]此外这类研究值得关注还有李刚的《从〈逍遥游〉看〈庄子〉的游世主义及其现代意义》(《长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一文,李氏认为游戏观是理解庄子游世主义的核心线索。从某个角度上说,庄子的游世主义是对当时整个文明异化的反思与批判,是对人的审美生存的呼唤。在今天社会转型的特别时期,它不失为一种心理调节的良方,更是文明发展的解药。

5.美学的个别论题研究

除上述整体宏观的阐述、论说方式之外,众多学者也从细处着手去挖掘《庄子》所蕴藏的一些具体美学论题的价值和意义。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和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等著作中对庄子美学思想的挖掘与论述,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美学范畴,如“大美、自然美和丑”;文艺的社会作用,主要是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论证;艺术创作心理,如“心斋、虚静”;美感论,如“审美心胸论、创造自由论、美丑相对论和象罔精神、物化、坐忘”;审美传达与境界,如“得意忘言、言不尽意、以物观物”等有价值的美学论题。其专题论文产生较大影响的有,戴冠青《庄子和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泉州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是大陆第一篇专门比较庄子与海德格尔的论文”[4]。戴氏从本体论、艺术的产生之因——“虚无”及审美创造中的主体表现等方面汇通了二者,进而揭示了西方现代美学向中国美学的逆转。周波《论庄子的“大美”思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对“大美”的陈述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周氏认为“大美”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其内涵包括淡然无极、寂寞无为的自然美品格,朴素、本真、天全的真美形态,汪洋恣肆的壮美境界。

三、庄子美学研究反思与展望

近三十年来庄子美学研究突破了之前其哲学思维是辩证法还是诡辩论,认识论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障碍,朝着系统化、自由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美学热的升温,学者们纷纷挖掘庄子美学思想,急切地要从庄子那里找出中国美学的体系,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对庄学在中国文化中的真实性质的歪曲。从施东昌《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中华书局,1979)部分章节论述庄子美学思想始,后经李泽厚、叶朗、敏泽、张利群、陈望衡等人用美学范畴分析庄子美学思想和辨析美学论题,并不合适;论述庄子文艺社会功能和艺术创作心理似乎也不妥当。这是因为先秦思想和文学史上,对美学批评、乃至文学人们仅有素朴意识,还没有上升到美的范畴,《庄子》一书不是以美和艺术作为对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是谈到“道”的问题时,其对“道”的体验和境界与艺术的审美体验不谋而合。“学人们确定《庄子》美学这个研究对象时却往往照搬西方或今人眼光中的美学概念,而没有从《庄子》文本和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出发思考《庄子》美学的特殊性”[5],庄子不是以文学艺术为对象谈论美学,实质上是以人生为基点谈论美学的。当代学者津津乐道谈论庄子的美学范畴、文艺的社会功能等等,事实上违背了《庄子》文本及其语境。

庄子美学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对庄子审美心理研究、《庄子》与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美学研究。迄今为止,没有专著问世,相关论文只有仲红卫、孙新《论庄子的审美心理机制》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李小成《庄子的开放性心态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姚丹《论庄子“虚静”说的审美心理意义》(《文化研究》2008年5月上旬刊)等少数几篇。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体制改革深入进行、西方强势文化不断渗入、中国人的个性发展日益强烈、审美生存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出现了信仰危机和心理问题。审美心理学越来越居于重要而突出的地位,然而,审美心理学却在庄子美学中缺席了。

近三十年来庄子美学基本理论研究、生态美学思想研究、审美生存研究,除了在个别论题与视角值得关注外,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整体态势;庄子美学的比较研究,用当代西方哲学、美学作为参照物,时代性新的社会问题不断被提出,使庄子哲学美学的现代性价值的显现,取得一定成果。总体看来研究方法、方向、基本概念等方面保持着稳步状态,延续着传统思路,没有取得巨大突破。当下庄子美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庄子美学现代意义、审美文化心理等方面及其与西方哲学、美学的会通上;同时,要谨慎地开辟新领域和运用新方法,庄子美学才可能超越前人,创造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刘成纪.近年来庄子美学研究述评[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9).

[2]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4.

[3] 曹础基.庄子浅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56.

[4] 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M].长沙:岳麓书社,1989:298,11,312.

[5] 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32.

[6] 张皓.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3.

[7]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论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19.

[8] 王建疆.淡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3.

责任编辑:凤文学

猜你喜欢

庄子美学生态
印花派对
纯白美学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庄子说》(十五)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