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
2009-05-19张正光
张正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式理论;逻辑范式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统一的。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围绕“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的主线;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点;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表达方式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指向而展开的。主题、主线、基点、表达方式和指向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50606
On Logical Paradigm in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ZHANG Zhengguang (Center Research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
Key words: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paradigm theory; logical paradigm
Abstract: The logic course of Marxist localiz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unified. In this unified historical course,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threads up throughout the logical subject which realizes the Chinese nation's great rejuvenation, regarding the logical main line of "what to answer, how to answer", based on logical basic point which the Marxism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 unif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ogical express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Marxism. The subject, the main line, the basic point, the way of expression and the direction constituted logical paradigm of the Marxist localization in China.
范式理论是由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1]158共同的主题、基本信仰、思维模式构成了一个范式的核心,它决定人们如何看待客体、如何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创新。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并将其整合为一个范式,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题”—“逻辑主线”—“逻辑基点”—“逻辑表达方式”—“逻辑指向”。整个范式有五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包含一个核心理念,它们共同在理论层面上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
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面临着如何摆脱外国列强的凌辱,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近代中国,从农民阶级到小生产者,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几乎所有的阶级、阶层都进行了探索,他们搬用和尝试了从西方传入的种种学说和主义,但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华民族在20世纪初年依然沦陷于外国帝国主义恣意凌侮的境地。独立尚且无望,更何遑复兴?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一块压在中国先进分子心头的磐石,他们痛苦着,彷徨着……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惊醒了一部分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把探索拯国救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光从欧美转向俄国,在种种流传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通过五四运动,实现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的结合,创立了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56而马克思主义一经被找到并加以运用,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了。[3]226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11毛泽东也说过:“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5]1515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从20世纪初纷繁杂呈的主义中脱颖而出,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并在短短的几年内蔚为显学,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它能够解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实践主题,即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为解决中国的革命实践问题,以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后一阶段主要是为解决中国建设、改革的实践问题,以求得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阶段所要解决的两个实践问题也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它们前后相接,如同文章的上下篇,紧扣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只有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任务,才能为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开辟道路,为民族复兴奠定根本前提;只有完成了第二个历史任务,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成果才有保障,民族复兴也才有坚实的基础。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2]56当前,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党在革命、建设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新鲜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早日复兴。
主线:“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它自始自终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又处于统领地位,贯串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对后面问题的回答。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学说,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6]681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的回答,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成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回答,成功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破除了以往对于社会主义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及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治党治国的新路,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是在立足我国发展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成功探索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阶段性的
理论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与毛泽东思想以及理论体系本身各成果之间前后相接,紧密相扣,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链,前一课题的解决或回答为后一课题的提出及回答提供了历史前提和现实依据,后一课题的提出和探索又是对前一课题的延伸和深化,吸收和包含了解决前一课题的历史经验,一步步地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不断呈现到我们面前,“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将贯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为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呈现出的新的实践性特征,进行理论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基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及“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30年的创造性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集中表述为“十个结合”。以此前推,自中国共产党创立到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在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期间的创造性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结合”。因此,纵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当然,不同阶段的国情又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的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基点。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工人阶级要完成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一刻也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作为一种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又是最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体系,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并且不断被新的实践补充、修正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248这里“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指各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就中国而言,“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首先,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老祖宗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他指明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革命的,在总结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其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遭受的挫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尽管后来的探索陷入了误区,并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但是,成就也好,挫折也罢,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紧密关注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大胆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成果,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然,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必须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事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成败,事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得失。“结合”的好,则事业兴,“结合”的不好,则事业衰,甚至有失败的危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针对党内的教条主义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7]331332这里“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进行正确的结合。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8]534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9]3胡锦涛也强调:“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这既是对“结合”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结合”认识的深化。
表达方式:话语系统的重建
理论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它能否为需要它的人民所掌握。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概念表达、范畴体系、语言范式等话语系统都带有鲜明的西方特色、西方风格。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指针,就必须把这种理论“化”为中国老百姓能够掌握的“物质力量”,而要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老百姓所掌握,须首先在形式上将马克思主义“化”成中华民族的东西,使之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8]534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8]707
把马克思主义“化”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最忌食洋不化,照搬马克思主义概念、命题,套用公式。这样做的危害早已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历史事实所证明。正是有了这样的教训,毛泽东曾在多种场合批评了那种只知生吞活剥地背诵马列词句的“留声机”现象,指出有些人作讲演、写文章、著书像开中药铺,甲乙丙丁,看似吓人,其实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其实质是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形式主义的方法。他号召所有的理论工作者“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同志:“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11]842843邓小平在理论创造过程中十分善于运用民族的、大众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不仅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强调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里“说群众懂得的话”、“大众化”的实质就是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重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方式,即用民族的话语系统阐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它关系到我们党理论、政策的感召力,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把马克思主义“化”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最重要的是用群众喜欢的民族语言来表达,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民族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必须使用生动活泼的,能够为中国老百姓听懂和接受的语言。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因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但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而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三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古人语言中那些还有生气的东西。[11]837838其次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一方面必须大力提升我们民族的思想能力和思想水平,改造落后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思维方式的植入和渗透,努力把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民族的思想武器,将其实践哲学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以此去思考中国现实和历史,进行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
重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逻辑,但是用中国的语言和风格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却又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抛弃教条主义学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掌握群众的语言规律及语言风格。
指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2]433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并“化”为不同民族特色的理论形态提供了依据。具体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转化和创造的过程。是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化”为中国形态,即是否创造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熟与否的核心标准。
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现实国情相结合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13]109邓小平也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江泽民在论及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就在于与时俱进。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的命题,并把它置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十大宝贵经验之首。这些论述,一方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所起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形势的发展,我们“不但可以而且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新的结论去代替旧的结论”,[13]136我们的理论家必须“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11]814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首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凭借其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和改造道路。毛泽东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都是以民族形式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其次,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以中国具体的发展着的国情为立足点,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创新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精通马克思主义;必须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必须要有战略眼光,着眼长远;必须要有理论创新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感;必须要培养一批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了解中国实际的党的理论工作者队伍。惟其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才能获得勃勃生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 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8
1219(2).
[1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陆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