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制度功能

2009-05-1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5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功能制度

何 艳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制度;功能

摘 要: 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

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发挥着载体与转化、信息与规范、秩序与整合三项基本功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核心理念的制度体系是科学发展观得以现实化的载体,这一制度体系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信息并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得人们在良好的秩序空间中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推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51204

Institutional Function of Actualiz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HE Y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Key word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function

Abstract: The actualiz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requirement of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plays such roles as carrier and conversion, information and regulation, order and integration.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which embodies the spirit and core ideology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carrier of its actualization, provides information to people's actions and regulates them, and makes people make full use of and integrate resources orderly and make joint effort to promote and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不仅体现为理论层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实现其向实践的飞跃。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化需要建构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与精神实质的制度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制度。这些制度各自对应于不同活动领域内的行为及其人际关系,它们之间相互有别却又紧密关联并构成一个系统。这一制度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过程中承载着载体与转化功能、信息与规范功能、秩序与整合功能三项基本功能。

一、 载体与转化功能

科学发展观是以往发展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又是对先前发展理论的继承、超越与发展;它不仅能够指导新的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因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化,不仅是科学发展观自身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化过程,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呈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与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对现实中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合理与不和谐关系的科学认识与科学改造来完成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认识与改造那些使得人与自然关系趋于紧张的不合理的关系与行为,尊重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条件;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认识与改造那些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使得不同的主体在人格上越来越平等,在对社会财富的享用上越来越公正,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认识与改造那些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使得社会组织充分发展,个人的自主性与自由程度得到提高,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动促进,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化就是要在人、自然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中促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科学发展观是人们以观念的方式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在没有对象化为现实存在之前,其所构想的图景只是一种追求与可能。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必须化为人的实际行动才能使这种可能转化为客观现实。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15科学发展观只有转化为主体的实际行动才能实现向实践的转化。实践主体的活动是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根本途径。由于人所具有的自主性、选择的多样性、利己性等特性,决定了制度之于人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构对实践主体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的制度才能确保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化。实现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需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现实路径。“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组织的活动来说(国家、社会的活动必定是有组织的),制度即是现实的可操作的路径。”[2]7576在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过程中,制度这一中介的运载与规范至关重要。确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目标与战略选择之后,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制定和安排一定的制度形式与采取一定的制度手段,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制度,虽然观念也可以影响人的活动,但不能形成统一的社会行动;没有制度,虽然个体实践也能产生观念,但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在个体层面,任何事情都能发生;在社会层面,发展只能在制度规范组织下进行。”[2]76观念要靠制度来落实,理想要通过制度来实现,不落脚于制度建设,再好的社会目标、理想和原则都不过是空中楼阁。

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制度体系是科学发展观的中介形态的集中体现,它们承载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人与人的三位一体的和谐理念,以人为本是其灵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位一体的和谐是其基本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价值取向。在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过程中, 一方面,制度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精神实质,依凭制度这一载体,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得以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有了通向现实的可操作路径;另一方面,制度以规范的形式将科学发展观传达、推广、渗透与落实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使之内化为每个人的心理,在促进和保障科学发展观实现的同时,制度又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观念给予极大的强化。正是制度的这一载体功能,观念形态的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使人们对现实实际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不和谐与不合理的关系的认识与改造不至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以规范的形式保障科学发展观的实现。

二、信息与规范功能

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根本途径是将其付诸于实践主体的现实实践活动之中。虽然人的活动具有自主性、行动选择的多种可能性等特性,但是现实中人的活动却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制度构成了人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交往的规则和行为的准则,制度向人们传递了有关行动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人们的选择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布罗姆利指出:“制度(1)界定独立的经济行为者在现状中的选择领域;(2)界定个体间的关系;(3)指明谁对谁能干什么。由于制度界定个体和集团的选择集,所以它们处于选择和行为的核心地位。”[3]60借助制度提供的信息,人们在行动之前便可以知道自己的选择与行为意味着什么,其结果会是什么,可以依据制度提供的信息去确定自己的行动,知道该怎样行动。“由于一般意义上的制度使个人的策略集成为有限集,使他的行为受到一定约束,成为多少有点固定的范式,因此制度就向人们提供了信息,即告诉每个人,其他人将在一定的局势下可能做什么,从而使每个人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制度的这种信息功能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制度的根本原因之一。”[4]164

借助制度提供的信息,人们可以确定自己的行动,明白他人对自己行动的反应,获悉他人行动的信息,预期他人的行动。柯武刚、史漫飞认为,“制度的一个功能就是使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变得更易理解和更可预见,从而不同个人之间的协调也就更易于发生。……制度减少了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简化识别负担的关键功能。制度使他人的反应更可预见,世界更加有序,从而使个人更容易与一个复杂而易变的世界打交道,也使个人更易于避免‘超负荷识别。……制度有助于我们应付不能驾驭生活所怀有的原生焦虑”[5]142143。 依据制度所传递的信息,人们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协调与信任。正如拉坦和速水所说:“制度提供了对于别人行动的保证,并在经济关系这一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中给予预期以秩序和稳定性”。[3]23制度提供的预期,减少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精神实质的制度体系向人们传递着确实的信息,依据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将进一步地认识与改造现实实际中存在着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及其人们相互之间的不合理、不和谐的关系。借助制度传递的信息,人们在面对由人与自然的矛盾引起的环境资源共享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由人与社会的矛盾引起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由人与人的矛盾引起的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分配等问题的处理与解决时,可以预期自己的行动以及他人的行动,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有助于人们做出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符合的选择与行为。

作为行为框架与活动尺度,对生活于该规范体系适应范围内的主体来说,制度是一种强制遵守的秩序和规范,它对人的行为构成约束。“人类的相互交往,包括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以一种秩序为基础。而要维护这些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我们称这些规则为‘制度。”[5]3借助制度所提供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或压抑什么的信息,人们可以获悉什么行为会得到社会肯定、什么行为会得到社会惩罚,从而规约与引导人们做出制度所鼓励与提倡的行为选择,进而将人们的选择与行为导向正轨。事实上,“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规则的首要功能是降低乃至消除人们行为的负外部性。当社会中的某个行为具有负外部性时,就需要通过制度对这种行为加以限制或者禁止。可以说所有的社会规则之所以存在,都是为了抑制某个主体行为对于其他主体的负外部性”[4]159。也就是说,制度具有对人的活动形成约束与激励、型塑人的活动方式的重要功能。

在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过程中,制度所形成的约束,能够把各种行为主体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相应抑制行为主体可能发生的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符合的种种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规范和协调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各种行为主体相互之间的行为关系,保证行为主体的行为在制度的确定界限之内。借助奖励与惩罚的强制力量,制度对人们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当行为给予利益报偿和激励,反之,则受到利益惩罚。制度对人们的选择与行为约束与激励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行为方式制度化的过程。“制度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行为方式,社会或团体力图用这些行为模式去模塑其成员;而社会或团体的成员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认识、验证、实践这些行为模式,当他们接受了这些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并付诸实践时,以至在任何同类场合都以这种模式行事时,这套行为即被制度化了。”[6]315制度化的过程,亦即人的活动方式的形塑过程。制度的约束、激励与形塑,以规范的形式将人的行为引导到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三、 秩序与整合功能

布罗姆利说:“没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转。”[3]54显然,对于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社会秩序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必然的。而“所谓制度,就是人们的活动所遵循的一套规则,是对于活动的一组约束条件。这种约束的必要性在于人类活动的可选择性和人类生存对于社会秩序要求的必然性。所谓制度,也可以说是生产社会秩序的一套方式。”[7]252如此看来,“制度作为规则为社会交往提供一种确定的社会结构,它可以防止或抑制人们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个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信任,从而建立起一定的社会秩序”[8]110。毋庸置疑,无论制度的载体与转化功能,还是信息与规范功能,目的都在于把人的活动纳入制度指向的轨道,使人按照制度确定的价值指向进行行为选择并采取行动,以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是多元主体自主发展的社会,各独立主体之间地位平等、权利平等成为相互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体现这种平等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就成为维护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而“把人与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9]486。这一私人利益的现实存在使得现实之中的人们在价值观、利益、权力、地位等方面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存有一定的差异,甚至还可能存在着对立与冲突。恰恰“正因为生活中的个体行为动机不可能完全是利他型的,个体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和公共利益的渴望,所以才需要各种不同的制度来约束或惩罚可能行恶以致破坏相互依赖关系的纯粹利己型行为者”[10]20。制度能调节和改善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得以统一。为使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需要制度创造秩序条件。确立一套大家认可的规则和制度,有助于协调和解决二者的矛盾和冲突,把人们追逐自身利益的行为引导到起码不损害公共利益的轨道上来,并尽可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个人与社会都得到发展。

制度能够成为自由主体得以沟通的路径和桥梁,使冲突的人们能够合作,又使合作的人们能够程度不同地保持各自的独立,使那些在价值观、利益、权力、地位等方面存在相互差异、对立与矛盾的人们不至于发生直接的、暴力的冲突,从而为他们的和平共处提供了可能。在制度的规范下,人们进行平等的交易和合法的竞争。制度为人们的行为追求和社会交往提供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活动空间,使整个社会免于无序和混乱。“它们有助于缓解个人间和群体间的冲突。在许多时候,独立行事的个人之间难免发生冲突。当不同的人追求其个人目标、行使其自由意志时,常常会影响到他人;其中,有些影响是不受欢迎的。于是,就会产生如何以较低的代价和非暴力方式来解决冲突的问题,以及如何使个人行动自由受到最佳约束以避免破坏性冲突的问题。行为规则,通过划定自主行动的范围,能起到这样的作用。”[]145

通过对于各种行为主体的行为的规约、对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关系的协调,科学合理的制度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在这一秩序之中,制度还能够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形式合理性配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社会成员的各种利益关系,把人们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缓和或化解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使社会贫富差距缩小到社会成员的心理可以承受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程度,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在发展中获得相应的实际利益共享发展成果,整合因利益分化而出现的各种社会力量,防止和减少各种社会力量的内耗,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

在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过程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与精神实质的制度体系能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意志,调适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调节资源、机会和利益,是化解冲突、形成秩序、增强合力、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制度的规范与整合下,人们能够在良好的秩序空间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推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丹尼尔• 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 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K].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7] 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8] 杨俊一,等.制度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0] 潘伟杰.制度、制度变迁与政府规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责任编辑:陆广品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功能制度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某些单位的制度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功能关系面面观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