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参与意识打造高效课堂

2009-05-19李松岭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重难点竞赛历史

李松岭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动”起来,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巧妙设问。促使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应特别注意设疑激思,针对每节课的重、难点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分析,使他们学习时目的、方向明确,时刻保持积极思维状态。

如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一课,在讲完秦灭六国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原战国时期的楚国商人,现在统一了,你要去原燕国的蓟(今北京)经商,那么你在沿途会遇到什么麻烦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很快得出答案:各地语言文字、货币、度量衡不同。这些麻烦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然后教师可进一步设问:“如果你作为统一后的秦朝统治者一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答案显而易见: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这样既讲清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述故事,吸引参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学生喜欢听故事,我们在教学中应深钻教材。多挖掘一些感人至深、富南哲理的历史小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讲,以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教学。

如学“中国近代史”时,可用开展故事会的形式讲英雄人物的事迹,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年近七旬而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誓死抗日却肚里全是棉絮草根的杨靖宇等。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的风景名胜讲述历史上的故事,如通过引导学生讲述郑州二七纪念塔、碧沙岗公园的来历,让同学们知道“二七”大罢工的历史、冯玉祥爱国爱民的事迹等。通过让学生自己讲述这些感人的故事,特别是他们自己身边的历史故事,既能激发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组织竞赛。激发参与,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对那些内容多、难度大的课,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将该节课的重难点及作业中易混易错知识点编成竞赛题。在新课讲完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抢答,争夺冠军。

如在学八年级历史“洋务运动”这一节时,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目标,重难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用15分钟时间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自学课本内容,进行三轮知识竞答:必答题(基础知识)、抢答题(重难点知识)、质疑题(由学生挖掘、创设问题,在相互质问过程中解决困惑)。最后由教师用2至3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或者是请一名学生上台进行小结,让他们在回味中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需要指出的是,竞赛的调控者是教师,教师需要把握好竞赛时间、场面气氛以及学生的参与面,最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

四、换位教学,鼓励参与。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避免出现“教而不学”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常走下讲台,缩短学生与教师在空间和心灵上的距离,还可以鼓励学生当教师,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讲述有关的内容和资料。

我们可以提前两三周让学生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歇曲、影视资料、历史图片、古钱币、票证等,上课的时候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展示。找出该资料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并加以讲述或演唱,让全班同学欣赏、点评。例如在学八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有一个同学从网上下载电影《甲午风云》的一个片段——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全体将士向日本的旗舰吉野舰冲去。这个同学以模拟电视直播的形式进行精彩的现场解说,时间仿佛凝聚在1894年那场悲壮的战争之中,师生一同感受着亲仇爱恨,一同发出“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呐喊。这位同学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改变过去那些“填鸭式”、“满堂灌”的教法,结合学生时代特点,从学生身边事谈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开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还学生学习自主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果,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猜你喜欢

重难点竞赛历史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我看竞赛
新历史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