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德育教育缺失及对策
2009-05-19吴丹
吴 丹
一、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
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剧烈,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第二个成长叛逆期,其身心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也是道德品质和行为养成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我国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失。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巨变,人们对道德养成的关注度普遍降低。1978年以来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全面的变革,同时也给中国社会打上了深深的物质化的烙印。对物质的普遍追求使人们日益放松对精神世界的培养和建设,理想化的信仰逐渐被各种现实的物质目标所代替。还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思潮汹涌而人,使得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陷入混乱而难于抉择。尽管党和政府一直都在致力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但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物质文明而言,其发展还是显得相当滞后。中学的德育工作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社会、教育主管机关、学校甚至家庭都对此有着不同程度的忽视,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学校教学重心的设定,造成中学德育工作开展日益弱化。、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里,知识已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要素。而在当代中国。知识更是异化为提高身价和竞争获胜的重要标准之一,学历越高越吃香,学校越名牌越抢手。于是,知识的传授成了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分数成了调动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力量的指挥棒。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都在痛批却又无力根本扭转的、“应试教育”。
3德育工作开展方式的滞后,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在目前中学德育工作中,仍然只是教师单方讲解和灌输,模式单一、内容陈旧、方法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更难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效果当然可想而知。所以才出现了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成为广大中学生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程的尴尬现实。
另一个现实是目前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个性。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在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时,独独忽视或回避对孩子思想品质的培养。面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如果还依赖于长期以来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就已很难打动他们、改变他们。
二、加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要高度重视中学的德育工作,从思想上树立起“德育为先”的观念。
1学校的领导者和施教者要把握好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智育周然重要,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忽视德育的理由,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当前的中学教育尤其要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树立“以德育人”的意识。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义。
2要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不能将“德育”简单化为思想政治课教育。认为只要有了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德育。
3要“堵”“疏”结合,积极开展德育工作。面对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疏导来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对学生的早恋问题,如果学校大方地针对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对此积极讨论,分析其利弊,消除其神秘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恋爱观和人生观,可能最终所取得的效果会比“堵”要好得多。
(二)要树立综合性德育工作的观念。
1要树立全员参与德育工作的理念。身教重于言传。一个治学严谨、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他的人格魅力带给学生的影响可能要远远超过其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指导。
2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发掘其中的德育内容。来开展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环境。例如。可利用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性事件,召开主题班会,积极开展爱心捐赠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勇于奉献的思想品质。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已经从教师转向了学生。因此,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让中学生成为道德行为准则的实践者,在实践中感受人格修养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