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2009-05-19梁春香蔡传厚
梁春香 蔡传厚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什么是合作学习呢?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历史学科的合作学习,是显著区别于“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是指历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课堂教学环境或非课堂教学环境中,在教师或其他具有相关知识的指导者的宏观指导下,小组成员问合理分工,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共同负责地、主动地学习历史材料或开展历史学习活动,以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表明。合作学习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学会合作也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合作学习的实施需要选取适宜的合作策略。
二、历史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小组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自愿结组到按座位结组的过程。最开始根据班级人数选定几个组长,然后自愿结合,教师加以指导,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但这种分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理想,学生需要调换座位,给课堂纪律和班级管理带来一些麻烦。并影响学生的课间休息。后来采取了以前后桌4人为一组的方式——虽然不是最好的分组方式。但在目前条件下不失为一种最快捷、最简约有效的分组策略。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活动内容协助其分配角色,并告知各自必须完成的任务。妞制作“中国人的信仰”美术粘贴,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异质四人组,每组负责对一种中国的信仰体系研究;并协助小组分配好每个学生特定的角色和任务:研究者负责获得信息,图案设计者负责整体形象和人物粘贴的组合设计,负责解说的人描出人物轮廓、画出粘贴画的草图供教师审阅,负责注释的人主持对几位哲学家的引言进行解读的讨论。
2要严格要求合作纪律。教学活动本身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新课程理念提倡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并不意味着对纪律要求的放松,而是对纪律的更高要求:以往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当“录音机”,整堂课以静为主;现在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要明白教师的要求,又要动手、动口参与活动,还要静下心来听取他人意见,动静结合。历史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初中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自我控制力差;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差等都是影响纪律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适时调控课堂,力争做到张弛有度,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3课堂教学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刚开始时,可设计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要求其做好讨论纪录;然后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结、评比。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小组问相互提问,小组内讨论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适时评价设计的问题和回答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组内的荣誉感。比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有一道动脑筋题: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合作式教学就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由于这个问题有它的特殊性,可以自由发挥,这就为小组内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一个班的七八个小组发言很踊跃,有按时间来说的、有按历史情境来说的,发言内容丰富且不乏灵感。
4要关注学生认知特征,完善发展性教学评价。初中的学生好动,喜欢表现自我,敢大胆指出别人的不足,能按教师要求去积极讨论。特别到七年级下学期、八年级、九年级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素质储备,合作学习更是适合他们。当然,这期间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指导,把学生的合作成果作为成绩评价的一部分,进一步完善发展性教学评价。良好的评价能引起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具体过程和实效性的共同关注,促使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积极参与,使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另外,发展性教学评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和小组学习中的良好习惯。如教学实践中开展的课外小组合作制作电脑历史抄报、研究性论文撰写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合作学习遵循了教育的协同原理和心理学互动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这种学习方式将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和解放个性,更新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互助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