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中实施问题教学的若干思考
2009-05-19崔霄云
崔霄云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改革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十分必要。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看成是师生平等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放飞思维,使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思考,并且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消除学生紧张、压抑的感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没有深度甚至有明显错误时,也应当以鼓励、赏识的态度激励他,而不能对其讥笑、讽刺和打击。因为这时候教师的每一个表情、动作甚至眼神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处理不好,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终身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之间多交流互动,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来思考。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变过去“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为“以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为。主”,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堂问”比“满堂灌”更可怕。因此要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把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讲透、讲尽,而要给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留下学习的“悬念”,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意见,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讨论。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三、要注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问题教学虽然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并不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它更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为知识是问题的源泉。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基础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和发展。如果学生对历史知识一无所知,又怎么会提出疑问呢?所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贫乏的头脑不能解决问题,也难以发现问题,即使提出了问题。也是肤浅无价的。所以掌握一定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在问题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因此。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历史问题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也非常重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目的、内容、方法、环境与政策的改革,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高中历史问题教学中,策略应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需要激情来支持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形成性评价及时予以肯定和激励。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判断:有价值的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价值不大的也不要当场否定。而是要鼓励、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设计和课堂内容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思维,而是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依然以鼓励为主。当学生因为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情绪状态、语言习惯等原因没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最终学生会因为自己找到了答案或者发现新问题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这个时候再给予激励评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
总之。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用有效的分类评价法,对学生的回答要以赏识为主,并且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努力将评价过程改良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这样就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也可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使问题教学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