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语中的虚假邀请言语行为

2009-05-18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语用功能

孙 琪

摘要:虚假邀请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发出邀请但并非真心希望听话人接受邀请的言语行为,它的主要实施条件是对真邀请言语行为的一个或多个有效条件的违背。虚假邀请言语行为既不同于真邀请言语行为,其所具有的共识性又使其区别于虚情假意的说谎言语行为.此外,它还具有虚假性、矛盾性等特性。虚假邀请言语行为可以维护和促进人们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交感功能和礼貌功能。

关键词:虚假邀请;言语行为;有效条件;语用功能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88-02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塞尔认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他指出“说话者通过说一句话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言语行为,一切语言交流都包含有言语行为”。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邀请是最常见的言语交际行为之一。尤其是在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交际中。邀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们发出的诚挚的真邀请,一是人们发出的礼节上的假邀请。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探讨虚假邀请言语行为。关于虚假邀请言语行为,已有学者论述过其实施策略及特性,本文拟通过其产生条件及重要特性重点阐述真假邀请言语行为的区别以及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以期人们能够恰当运用这一言语行为,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所谓虚假邀请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发出邀请,但并非真心希望听话人接受的行为,这一行为是通过言语实施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如此常见的言语行为是如何产生并具体实施的呢?

塞尔认为每实施一个言语行为皆需要具备4个条件,即命题内容条件、准备条件、真诚条件、本质条件。据此,真邀请言语行为的实施条件可以概括为:(1)命题内容条件:说话人S将未来的活动E加于听话人H。具体是指说话人S通过话语表达了命题P,命题P述说说话人S请听话人参加活动E。(2)准备条件:听话人H有能力参加活动E。(3)真诚条件:说话人S希望听话人H参加活动E。(4)本质条件:说话人S祈使听话人H参加活动E。如果违背了其中一个或多个有效条件,便无法成功实施邀请,虚假邀请言语行为也就随之产生了。例如:

张三:听说你搬家了?

李四:是啊,搬到XX小区了,有空到我家做客啊。

②(两个朋友午饭后在某酒店门口相遇。)

老赵:好久不见,怎么吃完饭才看到你,咱们进去再喝一杯。

老孙:改日吧,下午咱们还得上班呢。

在上述二例中,说话人的邀请言语均违背了真邀请言语行为中某些条件。例①中,说话人李心邀请听话人张三去新家做客,但并未告知张三新家的具体位置以及到家做客的具体时间安排。也就是说,说话人在此提供的邀请信息是模糊而不全面的。而真邀请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条件中,说话人通过述说命题P来邀请听话人参加将来的活动,就应该向听话人提供活动相关的足够信息。因此例①中说话人显然违背了真邀请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条件。对于听话人来说,这就成为虚假邀请。例②中,双方是饭后在酒店门口相遇,虽具备了邀请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但说话人老赵发出邀请时是知道对方已吃过饭且下午要上班因此不可能再去喝酒的。而真邀请言语行为成功实施的准备条件是听话人有能力参加活动E,因此例②违背了这一条件,使说话人老赵的邀请成为一种礼节上需要的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综上两例,其中说话人所发出的邀请虽不同,但都不是真想要听话人参加邀请活动。对说话人而言,这就更谈不上“祈使”了。因此列举的两例还违反了真邀请言语行为的真诚条件与本质条件。由此可以看出,不论违反了真邀请言语行为有效条件中的一条还是多条,而实施邀请的言语行为都会成为虚假邀请言语行为。

从上面列举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言语行为所具备的显著特性。首先,虚假性是其最突出的特性。因为说话人发出邀请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出于礼节或社交应酬的需要,他并不是真的希望对方应邀。例如情人节当天.小李去女友宿舍邀请其去看电影,发现宿舍还有另外一名女同学小王也在。于是发出邀请;

③小李:下午我们去看新片《爱得起》,小王跟我们一起去吧。

小王;不了,今天情人节,我就不去凑热闹了。

其中,小李希望情人节能与女友两人去看电影,但碍于有其他同学在场,只好也发出邀请。基于这一前提,这一邀请言语行为必定具有虚假性。

其次.从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发出者的最初意向分析,说话人大多是处于一种既不想邀请而又不得不做出邀请姿态的冲突的心境之中,即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又一特性是矛盾性。例③中说话人小李本不想邀请其他人参与他和女友的活动,但出于礼貌只得也向小王发出邀请。再如例②中,说话人老赵知道下午要工作不能“再喝一杯”,但在酒店门口遇到老友,出于社交应酬的需要只好向对方发出“再喝一杯”的邀请。可见,矛盾性是贯穿并潜藏在虚假邀请言语行为始终的。

第三,上例中听话人小王的回答正好符合了说话人小李的心意,即两人达成了共识。那么可以得出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又一大特性,即共识性。听话人小王知道情人节是情侣专属节日,一定不希望有别人干扰,于是意识到小李的邀请只是一种礼貌,而小李在发出邀请时也预期了小王能意识到一点。双方基于这种语言情境达到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虚假邀请言语行为才得以顺利实施。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这种言语行为,从而使人们之间的交际更加和谐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区分真邀请言语行为与虚假邀请言语行为。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真邀请言语行为要具备命题内容条件,即要明确告知听话人邀请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在此不做赘述。其次,在汉文化中。要成功达到邀请目的,一般有三:个典型步骤,即(1)邀请一婉拒;(2)再次邀请一再次婉拒;(3)坚持邀请一接受邀请。也就是说,当听话人明确表示不接受邀请。而说话人却执意邀请坚持实施邀请言语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确定此为真邀请言语行为。

有人认为虚假邀请言语行为既然不同于真邀请言语行为,那就是一种虚伪的表现,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说谎的言语行为。其实不然。这种言语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属人际应酬的一种虚饰,而且前面已对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共识性做了论述,即听话人能够与说话人达到共识。也就是说,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交际目的虽然隐藏于字面之下,但却为双方共知,是公开的,因而其本身是不具有欺骗性质的。而在说谎这一言语行为中,其实施者是不希望听话人识破其谎言的,其目的不论是利己还是利人,都是非公开的,因而说谎是带有明显的欺骗性质的。由此可以看出,共识性是虚假邀请言语行为区别与虚情假意的说谎行为的本质特性。因为说话人虽然说了违心的话,却希望对方识破其假而明白其真实本意。那么既然这种交际方式如此迂回,为什么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实施虚假邀请言语行为呢?这是因为

虚假邀请言语行为有其特殊而重要的语用功能。

综合文中的三个例子来看,说话人实施虚假邀请言语行为无非是出于礼节的或社会应酬的需要。因此,促进人们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是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主要语用功能。有的学者又将其语用功能分为“交感功能与礼貌功能”。雅科布逊在其著作《语言学和诗学》中定义了言语行为的六个要素即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语码、接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语言功能的框架,其一便是交感功能,即与他人建立交流。如例①中说话人说“有空到我家做客”等便是这一类语用功能的体现。此时,说话人发出的虚假邀请的话语巳不具备邀请功能。而是变成如同人们见面打招呼或分别时说的一些寒暄语、客套话,跟“你好”、“吃了没”、“改天见”这样的话语的功能是一样的。这种虚假邀请言语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邀请,而听话人深谙此意并酌情予以拒绝,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随和友好的表达方式。汉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构建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中华民族的人生理想,相互之间的这种亲密的寒暄客套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这一言语行为不仅建立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更是契合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整体的交际功能的。

虚假邀请言语行为所体现的礼貌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利奇认为言语行为受“语篇修饰”和“人际修饰”的支配,而礼貌原则是“人际修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利奇把礼貌原则表述为;尽量减少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尽量增大礼貌信念的表达。礼貌和不礼貌的信念分别是对听话人或者第三者有利和不利的信念。而有利和不利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价值尺度来衡量,这些尺度有受益与否、赞扬与否、一致与否、同情与否等准则。在虚假邀请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发出邀请,是为了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听话人面子带来威胁的意图的表达,即本着使人受益的准则来实施这一言语行为的,因此这一言语行为有其重要的礼貌功能。如例③中,说话人小李对听话人小王发出邀请,使小王感到没有被说话人排斥。即维护了听话人的面子,使听话人受益,从而维系了人们之间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其重要的礼貌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实施要注意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以免双方无法达成共识,造成听话人面子的磨损或不必要的误会。那样就无法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语用功能了。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语用功能
解读夸张性广告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内涵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分析敬语的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