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情感目标实现的策略
2009-05-14林婕
林 婕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涉及三个领域,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亦称三维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人只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这种倾向产生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思想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实现教育目的不重要,且实践时难把握,效果不明显。这些认识和做法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不懂得感恩,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这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重视情感培养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教育实践家冯恩洪认为:“我们的教育教孩子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而后是做学问。要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的教育并非是人人“成才”的教育,但必须是人人“成人”的教育。“成人”,即成为人格健全完善,能适应环境与社会的人。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爱无能”(既不懂得施爱,也不懂得如何接受爱)的,不懂得感恩的人,甚至是被称为“博士乞丐”的人。由于社会的市场化发展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一部分人极易于陷入情感危机。由于没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他们有的处处怨天尤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事业很难成功;有的由于不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而陷入心理困境,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这就是近几年学校为什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人们为什么热衷谈论“情商”的原因。
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无疑与现在的人才培养要求相去甚远。要解决这个问题,须从情感发展的早期开始,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以积极的情绪、情感感染学生,以发展学生完整的人格。
(二)情感对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魏书生认为,“情感在人的学习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心理之‘车的发动机和能源,离开了人的情感,学习者心理之‘车就不能驰聘”,“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痴情等,它能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可见,培养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对学习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创新素质的组成部分
对科学的执迷热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是一个人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情感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积极的评价和态度,从而使其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
情感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有:
(一)在教学过程中“以情育情”
长期以来,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十分普遍,情感因素至多被用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促进认知发展的手段。情感学习被认为是认知学习的副产品而不受重视,尤其是在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在音乐、艺术、文学的教学中,教师还比较重视情感学习,而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则有所忽视。新课程改革把情感培养作为教学要实现的三维目标之一提出来,就是针对这种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经常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顾教,学生只管学,几乎没有情感交流。教师板着脸孔,“态度认真”、表情严肃地教导学生,学生在这种气氛下紧张、焦虑,唯有小心翼翼地听从教导。教师对于学生就像一部教学机器。由于缺乏爱的体验,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爱,对他人的爱漠然处之,不懂回报,不懂施爱——“爱无能”的出现就理所当然了。
情感是相互影响的,具有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使人受到感染而具有相同体验。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期待会被学生感受到,从而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说,教师在学生身上倾注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为情感作为人的基本需要,应该首先得到满足。我们的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绝不能把他们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
古人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以情育情”,即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情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爱去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懂得爱,懂得感激,并学会去爱,去关心。“以情育情”的主要方式是情感渗透,即教师把对学生积极的情感——爱,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引起心灵上的触动和感悟,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
(二)发挥师爱的作用
师爱是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可能做到“以情育情”,就无法真正实现情感目标。但是,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像因材施教一样,要因生施爱。桂贤娣创造了因生施爱十法: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严厉;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普通生爱在鼓励;个性生爱在尊重;进步生爱在赏识;特殊生爱在鞭策。这种爱是智慧之爱。只有这种爱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以情育情”的目的。
师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尊重既是教育理念,更是教育行为。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隐私和情感,信任学生。请记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是对教师的一种种警示。
2严格要求学生。师爱不是“溺爱”,而是一种“严爱”。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的特殊形式,是学生获得自尊与未来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道德认识和判断提供标准和依据。
3宽容学生的过错。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未成熟的个体,因此难免犯错误。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度,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宽容学生。
(三)提高师德水平
师爱不是一种自发产生的、自觉的爱,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发生。它需要建立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之上。因生施爱更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爱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反映了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事实证明,师德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更容易做到“不独子其子”,一切为了学生,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他们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更多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因此也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提高师德水平是无私奉献师爱的保证。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呢?
1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首先,教师要树立巩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正合理,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其次,要重视《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要有依法执教的意识,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尊重学生,不辱骂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最后,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的完美,重视教师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做到“德才兼备”、“幽默风趣”、“热情机智”、“举止优雅”、“谈吐高雅”。
2加强师德师风培训与考核。培训包括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培训应该有专题,让教师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得到培养。定期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一种起监督和促进作用的机制。通过考核,使教师对自身行为有所反思,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3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要注意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洁身自好,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形象。
教师提高了自身的师德水平,真正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情育情”,实现新课程的情感目标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责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