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2009-05-14李立新
李立新
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从胡春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她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设计的立意已经从着眼怎样讲解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怎样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首先,胡老师从教学背景分析人手,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涉及初中物理力学中的诸多内容,其综合要求较高。教师通过提出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并围绕内容组织开展设计。同时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及前备知识,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与能力提出要求,为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奠定了基础。
其次,胡老师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既有知识层面的要求,也有对过程方法的设计,强调学生从做中学,体现学习主体的作用和教师主导的设计要求,更从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物理知识的有趣、有用,并在学习活动中了解自己和他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其三,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三个案例进行“激趣”,让学生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中发现物理问题,提高观察面和信息量,这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也是学习活动开展的起点。
2“动手实验,感受浮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感受到浮力的存在与变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3“设疑解惑”。浮在水面的物体与沉在水下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吗?它们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些都是学生急切想要了解的,问题的设计自然会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如果说学生在感受浮力的环节中是被动感知,那么该环节则是激发学生们渴望探究的原动力。
4在激起高涨的学习情绪下,学生急切要求参与实验验证与探究。教师以此为契机,设计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的方案设计,并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整合出完整的实验方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感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这是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之一。
5理论分析,感受真知。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从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压强、压力、力的分析等知识,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得出浮力产生的真正原因,即物体在液体中有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并利用公式P液=pgh,F=Ps得出F浮=p液V物g=G排。
6拓展延伸,综合应用。运用F浮与G大小的比较,分别对上浮、下沉、悬浮现象进行受力分析,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真正了解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各种状态的原因,从而回到教学的起点,但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而是对起点有新的认识,这就是教学的真谛。
总之,胡春萍老师能从学生主体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探究、互动、观察、分析、总结等多个环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现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