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亲情教育
2009-05-14周树春
周树春
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文学作品,蕴蓄着丰富的思想,沉淀着博大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与学生的生命一起成长。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朴实的文字凝聚着父子之间的笃深情意,是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好材料。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美的情感必然会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并对其心理能力产生协调作用,从而激发精神力量,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课堂中以情激情尤其重要。
上课时,我先动情地叙说汶川地震中发生的一个故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一对年轻的父母脸对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以血肉之躯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为自己的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围墙。三岁的女儿获救了,而这对年轻父母却永远走了。在生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孩子,这就是父母之爱。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的生活平平淡淡,没有这些惊心动魄的壮举。平淡琐细不是爱吗?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从平淡、琐细之中体现父子情深的。”深情动人的导语把学生带人了对父母之爱的感动之中,浓浓的情感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收到思想教育和陶冶情操的双重效果。
二、品味文本。阅读父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品味课文,这是最有效的阅读。朱自清在文中表现的亲子之情是通过父亲的背影集中体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体会朴实语言蕴涵的深厚感情,我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设计两个问题:1文中深深感动你的是哪些情节或句子?2文中的“我”流了几次泪,为什么?
由于导语在感情和情境上做了充分的铺垫,阅读时,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大家都指出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细节是父亲爬上月台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特别是“蹒跚、探、穿、爬、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几个词语准确传神地表现了父亲无私伟大的爱。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分析,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而“我”流的四次泪,学生都能理解这泪蕴涵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怜惜、理解、感激。课堂上,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阐述中,可看出他们是用心去品读父亲的,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痛悔、自责、怜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洗礼。
三、走进生活,解读父母心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从中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感悟人生的真谛。
《背影》中朱自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亲情赞歌。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用同样深厚的爱心来关爱自己的儿女。在学生已被文中父子情深所感动后,我让学生回忆家里亲人关心自己的动人细微之事。一个学生则说:“我的父母是农民,我总觉得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穿着打扮土气,不喜欢他们来学校看我。而每周我回家后,父母总是为我忙前忙后,有时还默默忍受我的无端指责。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后悔,这样太伤他们的心了。我以后要好好孝敬父母,报答他们的恩情。”学生说到后面已泣不成声,别的同学静静地听着,许多人还偷偷地抹眼泪。从学生动情的发言、感动愧疚的泪光中,我感受到学生在霎那间懂事了,懂得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了。
四、抒写亲情。心心相通
让学生把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写成作文,可以让学生认真审视自己,加深对亲情的理解。《背影》中父对子的爱的形式是不厌其烦的嘱咐,是一袋橘子,是一封来信。生活中父母对儿女深情往往也是凝聚在琐事之中,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捕捉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而又感人的小事,可以加深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懂得感恩回报。而让家长阅读自己子女的习作写感言,是父母与子女沟通的一个平台。
这是一个前几天还跟父母冷战的学生写的作文:
我一直把父母对孩子的爱看成像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样伟大。其实我错了,父母的爱是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琐碎中堆积起来的。
这时,妈妈艰难地俯下身,半跪在我脚边,一边用手使劲拉着,一边用牙齿咬着。此时,我的心咯噔地跳了一下,我突然明白那种异样的感觉是什么了。是爱、一种无语的爱,是一种父母对孩子本能的简单的爱。
下面是家长看了自己女儿作文后的感言:
“孩子,妈妈为你解鞋带这么细小的事,你的感受却如此深刻。你真的长大了,妈妈为你感到高兴!”
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心中一定充盈着对父母的理解、感恩之情,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之爱的决心在学生的心田里悄然萌发。
其实,能够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文章在课文中俯拾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文与生活联结起来,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就能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走进生活,感受理解父母之爱,学会理解关爱他人。
(责编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