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虔生平考略
2009-05-14任军伟
任军伟
郑虔是唐代中期一流的诗人和学者,也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以博学见称,对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书画等皆有精深造诣,被人誉为“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宗一代”。他特别受唐玄宗赏识,进献的诗文书画,被玄宗御笔亲题“郑虔三绝”,成为著名佳话。同时,他和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人又是很好的诗朋酒友,尤其与杜甫交情深厚,二人为数十年的知交。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它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后人提供诸多形象资料和正确评价。郑虔的活动事迹,屡见于杜甫的诗中。因此,杜甫的诗,为我们考证郑虔的生平事略,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史料。这些史料,不但可以补充新旧《唐书》的记载不足,而且可以纠正《历代名画记》的撰写错误。
郑虔(685~764年)(关于郑虔生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685年,一说692年,一说705年,一说726年。经查,王晚霞著有《郑虔生卒年考》一文,载《杜甫研究学刊》1989年第2期,对郑虔生年做了详尽考证,有理有据、翔实可信,今依此说,按郑虔生于685年),字弱齐(一作若齐),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荣阳)。郑氏为名门望族,在北朝时期便名家辈出,至唐代更有宰相郑絪和郑余庆,驸马郑万钧和郑潜曜,书画家、诗人与学者有郑善果、郑虔、郑审、郑寓和郑町等人。其中,郑潜曜和郑审是郑虔的侄子,郑虔和郑万钧又是兄弟。这些足见郑氏门庭显耀。郑虔、郑潜曜和郑审都与杜甫(712--770年)有交,而荣阳郑宏之还是杜甫的姨表兄弟(两人之母为姊妹),这又说明,杜甫同郑氏除世交之外,还有一种姻亲关系。
郑虔很早便才华出众,杜甫有诗说他“荣阳冠众儒,早闻名公赏。地崇士大夫,况乃气清爽”(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六《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荣阳郑公虔》)。原诗注云:“往者,公在疾,苏公颋位尊望重,素未相识,早爱才名,躬自抚问,临以忘年之契,远迩嘉之。”再据《历代名画记》记载:“苏许公为宰相,申以忘年之契,荐为著作郎。”查苏颋为相在唐开元四年(716年)闰十二月至开元八年(720年)正月,此时,即郑虔32岁至36岁之时。由此可知,郑虔在三十一二岁时便名动公卿,三十三四岁时便由苏颋推荐当上了著作郎,并与苏颋成了忘年交。到天宝初年,郑虔为协律郎(掌调和律吕,属太常卿)时,年龄应在55岁上下。《新唐书》里记载:“(虔)集掇当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窥其稿者,上书告虔私撰国史,虔苍黄焚之,坐谪十年。”(《新唐书·郑虔传》)封演《封氏闻见记》中也有“(虔)采集异闻著书八十余卷,有人窃窥其稿,告虔私修国史,遂焚之”的记录。事后,经郑虔努力,“追细故书可志者,得四十余篇,国子司业苏源明名其书为《会稡》”。同样,杜甫在《八哀诗》中也有“(虔)天然生知姿,学立游夏上。神农或阙漏,黄石愧师长。药纂西极名,兵流指诸掌。贯穿无遗恨,荟蕞(即《会稡》)何技痒。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的诗句。所有这些,都足可证明郑虔年轻有为,并且博学多才。
由上可知,郑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知识面非常广博:他不但善医药,著有《胡本草》七卷;还懂兵法,著有《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赅;并且识天文,善地理星经;又工诗文,善书法,擅绘画,兼善音律。他所有的著述,大致都在40岁时完成。《宣和画谱》说他“好书,常苦无纸。虔于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逐日取叶隶书,岁久殆遍”。杜甫《八哀诗》又称其“神翰顾不一,体变钟兼两。文传天下口,大字犹在榜”。这些说明郑虔文名影响和书法成就都很大。
上述郑虔被告“私撰国史”和“坐谪十年”,其时间应在天宝元年(742年)至天宝九载(750年)前后的九年里,而文献中称为十年,想来是取其整数。至于郑虔谪官何处,新旧《唐书》本传中皆无交代。今经考证,仍从杜甫《八哀诗》里得到解决。该诗末尾有云:“萧条阮成在,出处同世网。他日访江楼,含凄述飘荡。”此诗原注云:“著作(郑虔)与今秘监郑君审,篇翰齐价,谪江陵,故有阮成江楼之句。”江陵,即今湖北江陵。它临长江北岸,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就在此地;南朝时,梁元帝和后梁萧餐都曾先后在此定都;唐朝时,它被设为江陵府。该城离唐都长安并不算远,交通也较为方便,这样看来,郑虔的“坐谪”,对他来说并不算大的挫折。至于郑虔在江陵担任何职,尚未见于文献记载。在谪官期间,郑虔还回过长安。《杜甫年谱》载天宝五载(746年),郑虔曾与杜甫、王维和岑参诸人同游。杜甫此时所作《郑驸马宅宴洞中》一诗里的郑驸马,即指郑虔侄子郑潜曜,宴中,郑虔应当在座。这一年,郑虔62岁,杜甫35岁。又据杜甫在这一年或前一年所撰的《皇甫淑妃(唐玄宗的妃子,郑潜曜所娶临晋公主之母)碑》,文中有“甫忝郑庄(即郑潜曜的庄园,也即莲花洞之‘洞中)之宾客”。这位“宾客”,当指郑虔。
那么,郑虔和杜甫始交于何时呢?这在杜甫大历元年(766年)所作《八哀诗》中有交待:“结交三十载,吾与谁游衍?荣阳(指郑虔)复冥寞,罪罟已横罥。呜呼子逝日,始泰则终蹇。”这样,就略可推知,郑虔和杜甫、苏源明是数十年知交,由此上推三十年,应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一年郑虔52岁,杜甫25岁。从此时郑虔和杜甫的关系看,这一年应是杜甫与郑虔叔侄的初交。
天宝九载七月,郑虔(时年66岁)重新回到长安。“玄宗爱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虔闻命,不知广文曹司何在,诉宰相,宰相日:‘上增国学,置广文馆,以居贤者,令后世言广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职。”(《新唐书·郑虔传》)《旧唐书·玄宗纪》云:“天宝九载秋七月己亥,国子监置广文馆,领生徒为进士业者。”《唐会要》亦云:“天宝九载秋七月十三日置(广文馆),领国子监进士业者。”另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九载秋,七月,己亥,置广文馆于国子监,以教诸生习进士者。”注云:“时广文馆置博士二员,助教一员。”唐玄宗为了安置郑虔,专门为他设置一个广文馆,可见其受到的器重。从此以后,“郑广文”便成了郑虔的专称。同是这一年七月,郑虔献其所画《沧洲图》给唐玄宗,并有诗文题于其上,唐玄宗观后赞道:“画好,诗好,字更好”,在其尾大署日:“郑虔三绝。”至此,郑虔声誉达到顶峰。有关这一年的事迹,《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可以用来纠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为广文馆学士”中的两处错误:一是把设立广文馆的时间“天宝九载”误为“开元二十五年”,一是把“广文馆博士”误为“广文馆学士”。其后众多的著录书及《唐宋画家人名辞典》、新版《辞海·艺术分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和《中国美术辞典》等书籍皆加以引用,都是错误的。
天宝十二载(753年)夏,郑虔和杜甫同游何将军山林,两人皆骑马而往。林中主人以酒食相待,二人竞停留数日未返。此际,杜甫作“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十首》,其中一首有云:“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此中颇多感慨,这一阶段正是杜甫在长安“奔走不暇”、“卖药都市”和“寄食朋友”的最贫困时期,而郑虔和杜甫两人的交往也正是在这时逐渐密切,杜甫贫困不堪时,就来找郑虔,并于言谈中得到些慰藉。此时,郑虔虽然在长安也是“饥穷坎坷”,但是看来要比杜甫略好一些。郑虔好琴酒歌咏,性格诙谐,每次都诚恳地接待杜甫。他和杜甫诗酒之余,还互相开开玩笑,情绪显得很乐观。当时相交游的诗酒朋友还有王维、李白和岑参等人。杜甫在天宝十三载(754年)送郑虔《醉时歌》有云:“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虔)同襟期。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感情中干,暴露无遗。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又作《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诗说:“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才名三十年(是年虔71岁),坐客寒无毡。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此语固然出于戏谑之词,但却把高级知识分子郑虔对生活的安贫乐道、幽默诙谐甚至近于随便给描绘出来了。关于这时郑虔和杜甫二人在长安的生活,杜甫《八哀诗"中还有追忆:“春深秦山秀,叶坠清渭朗。剧谈王侯门,野税林下鞅。操纸终夕酣,时物集遐想。”春秋佳日,白天骑马畅游于山林之间,晚上对酒把盅、操纸吟诗以为乐,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在杜甫诗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读杜甫的诗,如晤当年之郑虔也!
《新唐书》曾说郑虔在任职广文馆博士后“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因广文馆屋坏不能得到修缮,郑虔干脆就住到国子监,从此广文馆告废。大约在天宝十四载,郑虔改迁著作郎,也是这一年,“安史之乱”发生,这在唐代历史上是一个大转折,也对郑虔的后半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郑虔和王维、储光羲、张通等一大批官员都被俘虏,并被劫往洛阳,安禄山强迫郑虔当水部员外郎的伪职,他虽称病一直没有就职,但最终没有洗去“失节”的罪名。至德二载(757年),郑虔潜回长安,在其侄子郑潜曜家中和杜甫相遇,两人相见成泣、悲喜交加,并作通宵春夜之饮。时杜甫作《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一诗,句有“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燃脐邱坞败,握节汉臣回”。诗中杜甫以董卓喻安禄山,以苏武喻郑虔(显然郑虔大有愧色于苏武)。另有“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句,则是描写当时两人相见的情景。这一年,战乱已平,失地已收,御史中丞崔器集中当年曾被降服的诸多官员在含元殿请罪,他们都被肃宗李亨收监到了宣阳里(杨国忠旧宅)的监狱中。诸多人中,以郑虔和王维、张通三人擅长绘画,于是,宰相崔圆便让他们在自己斋中墙壁上作画,因为“虔等极思,祈解于圆,卒免死”。但是,郑虔还是被唐肃宗以三等罪论处,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此时刚回长安不久,因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挚友,并对他的不幸遭遇感到不平和同情,便赋了《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一首,其句云:“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郑虔这年73岁)。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可以看出,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想当年畅饮酣歌的知友,如今却要老死台州,想见一面也只能等到九泉之下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难怪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
郑虔被贬的台州,即今浙江临海地区,当时是个偏远荒凉之地。杜甫曾推想其生活是“履穿四明雪,饥食酋西橡”。在这句诗里,杜甫用了《庄子》中“古者昼食橡栗,暮栖木上,命之日有巢氏之民”的说法,想郑虔在台州过的是原始社会有巢氏一股的生活,并且是“天长眺东南,秋色余魍魉”。乾元元年(758年),当杜甫过长安韦曲郑虔故居时,深为感慨,作《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一首,句云:“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这是郑虔被贬台州的第二年,杜甫的怀念之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甘肃秦州时又作《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云:“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再寄对郑虔的怀念之情。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居四川成都草堂时,才得到郑虔的消息,并作《所思》一首,云:“郑老身仍窜,台州信始传。为农山涧曲,卧病海云边。”这首诗的后两句可能是郑虔来信后,杜甫发的感慨,也或是对郑虔当时生活的描绘。此时,郑虔已77岁。
有关郑虔在台州生活的文献资料较少,我们仅能从杜甫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关于他的事迹。他在东海之边虽然病魔缠身,但仍到山涧曲地参加农事活动,可见其体察民情、深入民心。广德元年(763年),杜甫听说郑虔所贬之地台州在上一年有袁晁起义发生,并且台州陷落,后得李光弼平叛收复,便作了一首《喜雨》诗,其中有“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和“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等句,表达出了杜甫的多种情感,这时郑虔已经79岁。广德二年(764年),郑虔在台州去世,享年80岁。同一年,郑虔和杜甫的知友苏源明也饿死长安。这些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杜甫无限悲伤,在《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中云:“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几年之内,王维、李白、房琯,再加上郑虔和苏源明的相继去世,使杜甫越发感到老境悲怆、孤苦零丁。大历元年,杜甫作《存殁口号二首》,其中有纪念郑虔的几句:“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他认为郑虔的绘画同曹霸一样闻名,并且山水之妙,死后无人可比。同年,杜甫又作《八哀诗》八首,其中的《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荣阳郑公虔》一首,实际上是对郑虔一生的总结,全诗为:“瘸鹛至鲁门,不识钟鼓飨。孔翠望赤霄,愁思雕笼养。荣阳冠众儒,早闻名公赏。地崇士大夫,况乃气清爽。天然生知姿,学立游夏上。神农或阙漏,黄石愧师长。药纂西极名,兵流指诸掌。贯穿无遗恨,荟蕞何技痒。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子云窥未遍,方朔谐太枉。神翰顾不一,体变钟兼两。文传天下口,大字犹在榜。昔献书画图,新诗亦俱往。沧洲动玉陛,寡鹤误一晌。三绝自御题,四方尤所仰。嗜酒益疏放,弹琴视天壤。形骸实土木,亲近惟几杖。未曾寄官曹,突兀倚书幌。晚就芸香阁,胡尘昏泱莽。反复归圣朝,点染无涤荡。老蒙台州掾,泛泛浙江桨。履穿四明雪,饥食酋西橡。空闻紫芝歌,不见杏坛丈。天长眺东南,秋色余魍魉。别离惨至今,斑白徒怀曩。春深秦山秀,叶坠清渭朗。剧谈王侯门,野税林下鞅。操纸终夕酣,时物集遐想。词场竟疏阔,平昔滥吹奖。百年见存殁,牢落吾安放。萧条阮成在,出处同世网。他日访江楼,含凄述飘荡。”
其实,郑虔从至德二载被贬浙江台州,到广德二年去世,这前后的八年中,据台州地区不很完整的史料,他的生活并不像杜甫诗中推想的那么可怕,而是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普遍尊重和爱护,并且因为郑虔在台州地区大兴教育,还被尊称为“台州文教之祖”。至今,在浙江台州仍有“广文祠”和其墓共存,台州市区尚有“广文路”和“若齐巷”沿用,1988年又建成了“郑广文纪念馆”,不仅为郑虔塑了像,而且还为其立了不少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