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烛影斧声”谈赵匡胤之死

2009-05-14任崇岳

寻根 2009年6期
关键词:赵光义赵普赵匡胤

任崇岳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刚届知天命之年的赵匡胤猝然崩逝,而在这之前,无论是正史、稗史都没有他患病的记载,直至十月十九日,尚未见他因不适而辍朝,次日突然撒手而去,使人疑窦丛生,从而给后世留下了一桩聚讼不决的公案。

赵匡胤究竟是如何死的?《宋史·太祖本纪》语焉不详,只有“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九个字,言辞闪烁,耐人寻味。日本学者荒木敏夫认为,赵匡胤嗜酒如命,狂饮过度,导致猝死。这一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凿空妄说。如赵匡胤曾对布衣之交的大将王审琦说过“酒,天之美禄”的话;有一次赵匡胤宴请群臣,特别对大将魏仁浦说:“何不劝我一杯酒?”宴会之后赏赐他“上尊酒十石,御膳羊百口”。从史籍记载来看,有着长期军旅生涯的赵匡胤,的确善于饮酒,大概荒木敏夫先生就是根据这些记载判定赵匡胤是饮酒过度,酒精中毒而死的。但是善于饮酒并不意味着每次饮酒都烂醉如泥,伤及身体,而赵匡胤在即位之后恐酒醉失态,饮酒已有所节制。如建隆二年大将王彦超来朝,他就说:“沉湎于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不悔也。”赵匡胤既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不大可能是因饮酒过度而猝逝。荒木敏夫的推测,可用“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八个字来概括。

僧文莹的《湘山野录》和司马光的《涑水纪闻》都记述了赵匡胤之死,两人都是北宋人,司马光稍早,但两人的记载却大相径庭。《湘山野录》载,赵匡胤生前曾与一道士交游,那道士没有一定姓名,自称混沌,又叫真无。他有奇术,每逢缺钱时便探囊取金,越取越多,似乎永远不竭。两人多次在一起饮酒,动辄酩酊大醉。酒醉之后,道士喜欢歌《步虚》(道家曲子)为游戏,能引吭高歌,声音在高空飘荡,宛如天籁仙音,赵匡胤只能偶尔听懂一两句,歌词是“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赵匡胤不解歌词何意,等道士酒醒时询问,道士却说,醉梦之语,何足为凭!后来赵匡胤登位,乃是庚申年正月初四日,庚申年即猴年,虎头是指这一年的头一个月,即正月,四是指初四日。至此,“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两旬果真成了谶语,足证这位道士能未卜先知,预测吉凶。自赵匡胤登基后,这位道士便杳如黄鹤,不再现身了。赵匡胤下诏于草泽中遍访之,仍不见踪影。后来有人在辍辕(今河南巩义、登封两市交界处)道中及嵩山、洛阳间见过道士,但再派人寻找,但见山川茫茫,已不知他藏身何处了,赵匡胤只得作罢。

时光荏苒,又过了16载,到了开宝八年三月上巳,赵匡胤到京师西边的水边行祓禊之礼(到水边洗去污垢),忽见道士坐于岸边树荫之下,向赵匡胤拱拱手说,别来喜安。赵匡胤突然在这里邂逅道士,不觉欣喜如狂,忙派人把道士送往宫廷之中,还恐他不辞而别,急忙返回宫中。只见道士精神矍铄,音容如旧,两人抵掌而谈,无复君臣之礼。不觉已到了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时分,赵匡胤吩咐摆上酒宴,开怀畅饮。有顷,赵匡胤问道士,十余年来朕与汝缘悭一面,有件事久想咨询于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朕只想问问,朕的寿命还有多长?道士低头沉吟片刻说,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如果天空晴朗无云,陛下寿可延一纪(12年),如果天空阴霾,则请陛下另作安排。说罢便欲告辞,赵匡胤苦苦挽留,让他居住于后苑。管理后苑的小吏见道士并未宿在卧榻之上,而是时而栖息于树枝上,时而宿于鸟巢中,有时数日不见踪影。赵匡胤脑海里时刻萦绕着道士所说的话。到了十月二十日夜晚,赵匡胤登上太清阁眺望天空,只见晴空万里,星光璀璨,凉风习习,心里不禁窃喜。可煞作怪,俄顷之间天气骤变,阴霾四起,朔风怒号,大雪纷飞,赵匡胤愀然不乐,急匆匆走下太清阁,命人打开端门,召见晋王赵光义。光义闻召,踏雪而至,赵匡胤将他延入寝宫,兄弟两人酌酒对饮,宦官、宫人悉屏于门外。只见烛影之下,光义时而避席,似有不胜酒力之状。两人饮讫,宫禁中已打三鼓,隔窗望去,殿外积雪已厚达数寸,掩没了路径。赵匡胤一边用拄斧铲雪,一边嘱咐光义: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不一会儿便鼾声大作,鼻息如雷了。当晚光义见兄长圣躬违和,便留宿宫中,至五鼓晨光熹微时分,宫掖内一片沉寂,再看看赵匡胤,已驾崩多时了。光义受遗诏于灵柩前即位,天亮后登明堂宣读遗诏,放声恸哭,命群臣环绕玉衣以瞻仰遗容,但见赵匡胤玉色温莹,如出汤沐。根据这一条记载,赵匡胤驾崩时,光义也在宫禁中,且饮酒者只他兄弟二人,宦官、宫人皆无缘侧身其中,赵匡胤之死,光义当是凶手无疑。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则说,赵匡胤驾崩时已是四更天气,孝章宋皇后派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赵德芳继位。继隆因赵匡胤传位弟弟光义之说已广为人知,因此不去召德芳,而是径投开封府尹衙门召光义。其时更深夜阑,市井中阒无人迹,只见医官贾德玄坐于府衙门口。王继隆甚为诧异,问他为何坐在此处?贾德玄回答说,今夜二更时分,我睡得正酣,忽然有人敲门,说是晋王(即赵光义)召见,我慌忙披衣起床,门外却没有一人,如是者三次。我恐晋王有恙,因此在这里守候。继隆也觉得此事蹊跷,似乎冥冥之中有神作了什么安排,但他此时不暇探究此事,只告诉德玄他此行是要召见晋王承继大宝之事。两人于是一同叩开府门,面见晋王,告以继位之事,光义大惊失色,犹豫不敢行,摇摇头说,等我与家人商议后再作定夺。说罢返身入宫,久久不出。王继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连连催促说,继位之事,急如星火,丝毫不敢迟误,延宕既久,天子之位恐怕就被别人抢得先机了。光义闻言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急忙同王继隆、贾德玄踏着乱琼碎玉,径投宫掖而来。行至宫门,继隆让光义暂且止步,德玄反对说,理应直接到大行皇帝灵柩前,何等待之有?光义听了,遂不再迟疑,与继隆径直来到寝殿。六神无主的宋皇后听见步履杂沓之声,忙问:是德芳来了吗?光义还未及说话,继隆便抢着回答,德芳未来,是晋王来了。宋皇后抬头见是光义,先是惊诧,转瞬之间便变为恐慌了,连忙改口称光义为“官家”,“官家”者,宋代天子之谓也。“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宋皇后说这句话时已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了。光义听皇后称自己为“官家”,便知大局已定,九五之尊非自己莫属了,不由心里一阵窃喜。但兄长尸骨尚未厝葬,喜悦之情不能形于颜色,只得假装悲痛,泣下数行说,皇后无忧,当共保富贵。据这则记载,赵匡胤死时光义不在宫中,似可洗刷烛影斧声之诬。

一向被视为正史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则综合了《湘山野录》与《涑水纪闻》两则记载,只是把王继隆改为王继恩,贾德玄改为程德元,其他一仍其旧。《长编》的作者李焘认为文莹《湘山野录》所说“宣不妄”,也即这一记载不是凿空虚构,应是有所本,但对其中的细节则提出了质疑。一是所说道士没有姓名,当是张守真;二是道士宿于后苑鸟巢中,并说如果十月二

十日夜晴,则圣寿可延一纪云云,乃好事之徒无根妄说;三是赵匡胤既然身体不适,还能登阁并用拄斧戳雪吗?其实,这几点细节固然荒唐,而那位道士探囊取金,愈取愈多,又预言赵匡胤何时登位,似乎更加荒唐。不过《长编》并未否认赵匡胤死时光义就在宫中,当然不能排除他是凶手的嫌疑。

《长编》还根据杨亿的《文公谈苑》等书记载了另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宋朝初年有神降于周至县(今陕西周至县)民张守真家,自称是天之尊神,号黑杀将军,乃玉帝之辅弼大臣。守真每次斋戒祈请神灵,黑杀将军都如约而至,来时伴随着一阵清风。但说话声音甚小,如婴儿之声,只有守真能听得清楚。他所说的福祸后来都一一应验,守真笃信不疑,便出家当了道士,为人卜算吉凶祸福,遐迩闻名,无人不晓。赵匡胤圣躬有恙,派人把他从周至召至阙下,命内侍王继恩在建隆观设黄箓醮,让守真祈请真神下降。守真双膝跪地,口中念念有词,顷刻之间,天神果然下降,对众人说,天上宫阙已经建成,玉锁也已打开,晋王(即赵光义)有仁心,言讫便驾云而去。赵匡胤闻听天神之言,便在当天夜间召见光义,嘱托后事。底下的记载便与《湘山野录》相同。赵匡胤斥退从人,宫中只有他们兄弟二人,只见烛影下光义时而离席,似若逊避之状。接着赵匡胤便以斧拄地,吩咐光义说,好为之,好为之!不久便崩于万岁殿。这段记载同样荒唐,但有一点可信的是,赵光义同样也在宫中,就算赵匡胤不是被他害死的,但总有瓜田李下之嫌吧。

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记载说,赵匡胤晏驾前一天,派人把宰相赵普及卢多逊召入寝阁,对他们说,朕患此疾,必然不起。之所以要召见卿等,是因为有几件事须卿等办理,卿等可拿纸笔来,依朕言书写,待朕崩逝之后,可逐件办理,朕在九泉之下也可暝目无憾了。于是由赵匡胤口述,赵普等依言书写。赵匡胤所说皆安邦济民之策,无一言及家事。赵普等呜咽流涕上奏说,陛下所言,臣等当谨遵谟训而行之,只是有一件大事,未见陛下处置,还乞请宸断。赵匡胤问:还有何事没有处置?赵普说,储嗣至今未定,陛下倘有不讳(即死亡),诸王中当立何人?乞陛下明示。赵匡胤略一沉吟说,朕倘有不讳,可立晋王。赵普叩头谏诤说,陛下创业维艰,在干戈丛中夺得天下,如今才得四海升平。陛下自有圣子可立为储君,岂可立昆弟为嗣君?臣等恐大事一去,便不可收拾了,陛下应从长计议才是。赵匡胤说,朕此举亦属不得已而为之,上不忍违太后传弟之懿训,下为四海之内方得小康,应由长君治理天下,朕子尚幼,必不能尽抚定天下之责,朕志已决,卿等善为朕辅佐晋王,不可再说立储之事了。遂拿出御府所藏珠玉珍宝赏赐赵普等。次日赵匡胤崩于长春殿,晋王赵光义得以即位。他对赵普等大为忿恨,嗣位后将卢多逊贬往岭南,赵普因有功于社稷,免官闲居。此说尤荒诞不经。开宝六年(973年),赵普因恃势庇护贪官,触怒赵匡胤,罢相出朝为河阳(今河南孟州)三城节度,赵匡胤崩逝时赵普尚未回朝,他分身无术,岂能与卢多逊并居相位,书写赵匡胤的遗嘱?

依照情理,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如身体不适或染疾不瘳,大臣必会入朝问疾,御医必尽心诊治,他崩逝时说了些什么话,《实录》、《正史》也一定会详细记载,可是这两本最重要的史籍均付之阙如,《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九字,《宋史-太宗本纪》中也只有“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九字,于是赵匡胤之死扑朔迷离,成了一团疑云。由此看来,赵光义在即位后对《实录》做了手脚,删除了对他不利的那些记载,想加上赵匡胤欲传位于己的记载,又恐画虎不成反类犬,露出破绽,于是干脆只写赵匡胤在哪里崩逝几个字了。正史是根据《实录》而来,《实录》不载,正史自然也就无从着笔了。赵光义此举固然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他弑兄夺位的丑行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

礼失而求诸野。正史不载赵匡胤死因,我们就看稗史的记述。按照《湘山野录》的说法,赵匡胤死时,光义就在宫中;而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则说他不在宫中,是赵匡胤死后才被召入宫中的。姑且相信《涑水纪闻》所说是真,但这并不意味着赵匡胤之死与赵光义没有干系。第一,赵匡胤死在十月二十日夜四鼓,实际上已到了二十一日凌晨,赵光义完全有充裕的时间在酒中下毒后从容离去。第二,宋皇后命王继恩召秦王德芳,明白无误地是要德芳继位,王继恩不过是一般官员,何敢舍德芳而召赵光义?这分明是受了赵光义指使,他才有恃无恐,直接去了晋王府。第三,王继恩匆匆忙忙去召赵光义,不料晋王府门口坐着一个人,此人乃王继恩的旧相识医官程德元,便问他为何坐在这里。程德元称,半夜三更忽听有人叩门,说是晋王相召,出门看时却寂无一人,恐晋王有恙,故此前来。既是为赵光义疗疾,就该叩门而入,如此坐在门外傻等,岂不贻误了病情?再说,治病急如星火,赵光义果真有病,必定有人前来相召,带领他进入晋王府,为何却大门紧闭?可见程德元之说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种种迹象表明,程德元坐于晋王府门口也是赵光义的安排,让他在这里接应王继恩。第四,当王继恩与程德元入见赵光义,告诉他天子已驾崩,让他去继位时,光义先是“大惊”,接着是“犹豫不敢行”,再接着是推辞说“吾当与家人议之”,而回宫又久久不出。这一切都是在演戏,目的是瞒天过海,掩人耳目,其忸怩作态,真是呼之欲出!但当王继恩说,你不能拖延不决,否则帝位便为别人所有时,赵光义便不再矜持,露出了本相,和王继恩、程德元一起踏着积雪,径奔宫门而去。这些说明他“大惊”、“犹豫”、与家人商议、“久久不出”,通通是事先设计好的步骤,他和王继恩、程德元合伙演了一出弑君自立的好戏,一来瞒了当时人耳目,二来避免后世史官的挞伐,赵光义真是用心良苦!第五,赵光义进入寝殿时,宋皇后还以为是德芳到了,所以才问:“德芳来耶?”继恩的回答却是“晋王至矣”,无怪乎宋皇后“愕然”了。她清楚地知道,赵光义继位已成事实,无可更改,而她母子之命能否保全,还在未定之天,因此才脱口而出说:“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由此看来,赵匡胤生前并未指定赵光义为嗣君,杜太后临终之前所说“汝(指赵匡胤)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之说也大可怀疑。果有是说,当朝野成知,宋皇后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叫人去召德芳呢?正因为皇位归属未定,赵光义才绞尽脑汁,导演了这一出闹剧。

当然,赵光义不惜骨肉相残、弑兄自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他和赵普是陈桥兵变的始作俑者,他亲眼目睹了乃兄黄袍加身时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情景,也看到了乃兄登位后“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彼可取而代之也”的念头油然而生,谁不想当一回颐指气使、权倾天下的帝王呢?尤其是当乃兄征讨李筠时,以光义为大内都点检,京师百姓惊异地说,点检已经做了天子,

现在又有一个点检,莫非将来也要做天子吗?此话传人光义之耳,他不禁惊喜若狂,希冀好梦成真,从此便有了弑兄自立的念头。

第二,据传杜太后病笃时,赵匡胤侍奉汤药,不离左右。易箦时命人召赵普入受遗命。迨到赵普入宫,杜太后便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吗?赵匡胤呜咽流涕,不知该如何回答。杜太后固执地连声追问,赵匡胤只得回答说,儿之所以能得天下,皆托祖宗德泽及太后庇佑。杜太后摇摇头说,不干祖宗之事,你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柴荣让他不谙世事的小儿子主宰天下,你才有可能乘虚而入,如果周世宗有成年儿子为君,天下岂能落入你手?这个教训你当谨记于心。你百年之后当传位于你弟,四海如此之大,芸芸众生如此之多,能立成年人为君,才是社稷之福。赵匡胤顿首颤声回答说,太后之言,儿当铭记肺腑。杜太后咳嗽了几声,又转向赵普说,你可记录下这番话,永远不可违背。于是命赵普于病榻前写好约誓,赵普又在纸尾写上“臣普书”3字,杜太后命藏于金匮之中,让忠诚可靠的宫人掌管。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叫做“金匮之盟”。尽管后世史学家认为“金匮之盟”纯属子虚乌有,凿空妄说,但是赵光义早就处心积虑地制造舆论,弄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了,因此《宋史·杜太后传》、《续资冶通鉴长编》才把“金匮之盟”事件收入书中。

第三,赵匡胤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赵光义生于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年),比乃兄小12岁。赵匡胤50岁时,赵光义38岁,已接近不惑之年。赵匡胤一向健康,没有疾病,倘若活到70岁或80岁,赵光义到那时也成了一垂垂老翁,继位之事便成了镜花水月,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干掉乃兄,好尽快攘夺帝位。

第四,据《铁围山丛谈》、《烬余录》两书记载,后蜀灭亡,花蕊夫人随孟昶归宋,那花蕊夫人生得绰约多姿,丰韵娉婷,赵匡胤把她收入宫中,宠幸无比,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了。赵光义也是风月场中老手,对花蕊夫人的美貌垂涎三尺,但却不敢造次。不能亲近芳泽,赵光义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索性要杀了花蕊夫人,也不能让乃兄独占花魁。机会果然来了。一日,赵匡胤与光义兄弟两人在御苑射猎,花蕊夫人侍立于天子身旁。赵光义挽弓搭箭,瞄准了一只野兽,正欲发射,忽然转过身来,觑准花蕊夫人,用力射去,花蕊夫人应弦而倒,登时殒命。然后光义弃弓抱住乃兄之足泣谏说,陛下方得天下,万民顒望,怎能效唐明皇之宠杨贵妃,贻误苍生!赵匡胤也不答话,悻悻然起身离去。及至赵匡胤染疾,光义也来宫中探望,夜阑更深时分,光义欲询问乃兄病情,几次呼叫,赵匡胤均闭目不答。光义正欲离去,忽然门外走进一个人来,此人不是别人,乃是宋皇后差来服侍天子的宫人费氏。那费氏也是个倾国倾城的尤物,生得风流玉立,赵光义不禁目眩神迷,看看乃兄仍在昏睡之中,便乘机调戏费氏。费氏猝不及防,本能地一闪,一个踉跄便倒在了赵匡胤床上。赵匡胤正闭目养神,听见响声,睁目看时,只见费氏云鬓不整,花容失色,赵光义的一只手还搂在费氏腰间,不禁怒气冲冲,拾起床边的玉斧狠狠地向地上砸去。赵光义自知闯了大祸,龟缩在墙角,连大气也不敢出了。一个虚弱病人,骤经此次打击,止不住剧烈抽搐起来,迨到宋皇后携着两位皇子到来时,赵匡胤已是气息微弱,咳喘不已了。赵光义乘机逃出了宫掖,溜回自己府第去了,次日清晨便传出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这两则记载虽是小说家言,未必可信,但赵光义好色却是事实。他强暴李后主之妻小周后的事在宋朝就已流传甚广,朝野成知。明朝人沈德符在其所著《万历野获编》中写道:

偶于友人处见宋人画《熙陵(太宗葬永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能胜之状。盖后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从诸夫人入禁中,辄留数日不出,出时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转避之”,即其事也。由此看来,赵光义流氓成性,调戏费氏也是可能的事,赵匡胤因此加剧了病情,才撒手而去。说赵光义是凶手,也许并不冤枉他。

第五,酒中下毒是赵光义的惯用伎俩,自他神不知鬼不觉地毒死乃兄后,这一技巧运用得可谓得心应手,越发娴熟。李后主之死是人们熟知的事例。他归宋后已形同囚犯,一举手一投足都在赵光义的监视之中,只因他写了《虞美人》、《浪淘沙》等词,隐隐约约流露出了怀念故国之情,惹得赵光义动了杀机,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后主42岁生日时,派弟弟赵廷美赐牵机药酒毒死了他。吴越国王钱俶又是一例。端拱元年(988年)八月二十四日钱俶60岁寿诞,赵光义故技重演,赐酒时在酒中下了毒,一向无疾病的钱傲于当晚暴卒。钱俶自归宋后战战兢兢,恪守臣子之职,尽管如此,赵光义仍然不允许他老死于户牖之下,一定要把他毒死,其忮刻狠毒,可见一斑!

第六,《宋史·马韶传》说,马韶是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幼习天文,颇为谙熟。开宝年间赵光义任开封府尹时,严禁私自学习天文,而马韶平日与光义手下的亲吏程德玄(即程德元)是莫逆之交,马韶每次去找程德元,德元都不让他接近开封府大门,怕他因私习天文给自己带来麻烦。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马韶忽然到德元处造访,德元问他来此何干,马韶说,明日乃晋王(指赵光义)利见之辰,故来相告。“利见”一词见于《易经》一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思是说,龙飞上了天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龙出现在地上,也利于出现大人物。后来就称得见君主为利见。马韶此话是一句隐语,既说赵光义明日可去谒见赵匡胤,又暗示赵光义就是德高势隆的大人物。程德元将此话禀报给赵光义,赵光义命人看守马韶,免得他到处乱说,惹出祸端。次日清晨,光义入宫谒见乃兄,果受遗诏践祚。这则记载表明,赵光义为攘夺帝位而制造舆论,不惜使用一切手段,真可谓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连学习天文的马韶也派上了用场。马韶能够未卜先知,不待蓍龟便料到二十日那天赵光义能当上天子,这除了说明马韶、程德元与赵光义沆瀣一气,组成了一个阴谋集团,使用一切卑鄙手段帮助赵光义登基,还能说明什么呢?赵光义不忘记论功行赏,登基一个月,马韶便由一名布衣当上了司天监主簿,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了。程德元也颇受青睐,只因他性贪,为人所诟病,官职不甚显赫,但他每次被人告发,赵光义均释而不问。至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程德元已“攀附至近列,上颇信任之,众多趋其门”,从一个寻常人物变成炙手可热的权贵,想要升官的人都去巴结他,走他的门路,这其中的奥妙岂不发人深思!

“烛影斧声”是一桩千古疑案,正史记载阙略不详,稗官小说又多有抵梧之处,使人莫衷一是。其实只要对这些史料剥茧抽丝,细加甄别,便可定谳:赵光义就是谋杀乃兄的凶手!

猜你喜欢

赵光义赵普赵匡胤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德不配位的赵普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不当皇帝就听话
烛影
不可替代
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一赏一罚的用意
曹彬打酒
气坏皇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