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综:诗美的语言选择
2009-05-14邓嗣明
邓嗣明
这里说的“错综”,是指诗语言的一种颠倒错落之美。它的具体内涵在于,诗人采用将语词倒转、离析、拆卸等手法,让语言陌生化,从而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忧思与情感。请看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氵美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年)始告结束,然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频仍,唐王朝复兴之梦破灭。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八首》即为此时作品。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以及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第八首,乃诗人回忆当年在昆吾、御宿、氵美陂春日郊游的盛况与豪情。其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历来为诗家称道。它的意思是说,这里曾是鹦鹉啄残清香稻粒的园囿,曾是凤凰栖息在碧绿梧桐树上的胜地。如所周知,从昆吾、御宿到氵美陂,东西数百里都属汉时上林苑的故址,诗人这样写,意在突现当年皇家气象,以反衬如今白头低垂的凄苦与苍凉。在这里,杜甫以一种非常态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的骚动和不安,这也是它具有震撼力的重要原因。
那么,这两句诗是怎样的非常态语言?这种非常态语言,就是我们所说的“错综”。对于这一点,前人多有探究。宋人吴天称之为“斡旋句法”,他认为,这两句诗本于庾信的《喜晴诗》(《优古堂诗话》),南宋魏庆之则认为,此乃“错综句法”(《诗人玉屑》卷三)。所谓错综,即把“香稻粒”“碧梧枝”拆开而重新组合,本是主语的鹦鹉、凤凰成了宾语的限定词,本是宾语限定词的香稻、碧梧反而成了可以施动的主语。语序的颠倒错综,别开生面地表达了杜甫晚年回忆早年游览长安上林苑似梦似幻的精神状态和凌乱纷杂的失落感,遂成深刻的生命印记。
为什么?这是因为,颠倒错综,确能突现香稻、碧梧这典型物象的美好。前人早就指出:“此联为倒装法。”诗人为什么用倒装?“盖举鹦、凤以形容二物之美,非实事也。”(《〈唐诗解〉注》)的确,此地物华天宝,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意象华贵,辞彩典丽,在极丽中反衬出极悲,显现出一种生命的姿势。由于这种手法有较强的表现力,常为后代诗人所运用,请看下面一首宋诗。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之一)
秦观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诗中的“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句,将“湘妃泪”“杜宇魂”两个典故拆开,并用倒装句法,表达了诗人对汝城人民遭受水患的关注和忧思。
在这里,诗人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结合起来。“湘妃泪”“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败人亡,挥泪招魂的凄惨情状。千万点血泪,一声声杜宇,汝南人民遭受洪灾,无家可归,惨不忍睹的镜头,仿佛就在眼前。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
这种错综法,还表现在词语的离析上。请欣赏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诗人此时正在秦州,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歌创作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的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表现中,显现出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中,历代诗家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激赏,宋人王彦辅云:“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麈史》)这里所谓“离析”,乃把“白露”这样的农事节气和“明月”这样的自然意象加以拆卸,颠倒组合,使白、明这样的词语在特殊的位置上变换出动词性,从而在语序和词性的错综变化中浸入了或生发出凉秋月夜怀人怀乡的深挚情感。“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王嗣奭《杜臆》所云:“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无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轮明月,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觉得不合情理,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现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可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从这里亦可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诗的语言哲学,是超常规的语言形式和由此激发出生命意义的哲学,它不明说而有深味,于此极见神韵。
这种深稳矫健的表达方式,常为诗人所喜擅。请欣赏下面一首诗:
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之一)
晁冲之
春风踏月过章华,青鸟双邀阿母家。
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
鬓深钗暖云侵脸,臂薄衫寒玉映纱。
莫作一生惆怅事,邻州不在海西涯。
这首七律,在宋代曾传诵一时。诗人所追怀的是少年豪情自放的生活,在内容上显得一般;然在艺术上却值得称道。吕本中认为,晁冲之应列入江西诗派,但又觉得他与江西诗派的师承有异。“众人学山谷,叔用独专学杜诗。”(《具茨集序》)从“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一联中,可以看到他在学习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句法。他将“柳叶”“桃花”两个词语拆卸,使熟悉的词语陌生,让呆板的物象生动,组装成一幅盈盈喜气的春天图画。清人贺裳评说:“‘猎回汉苑秋高夜,饮罢秦台雪作天,‘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俱俊气可掬。”(《载酒园诗话》)这些诗句,都运用了错综手法,深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让人读来齿颊生香,饶有余味。说它“俊气可掬”,确非过誉。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市沙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