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树立批判意识

2009-05-14王卫东姚美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意识科学

王卫东 姚美娟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所论,批判意识的涉及对象可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理念,可以是中学语文教研、教改、课改,可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学生),等等。本文论述的则仅仅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批判意识的问题,主要侧重于中学生批判意识的树立问题。

一、批判意识之认识论价值

事物的主次、真伪、正误、多面等问题,有的情况下清晰可辨,有时却又会云遮雾罩,深曲幽微,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以批判的眼光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换角色、换思路探索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可能会从平面看到立体,从表象看到本质,从单色调看出色彩缤纷,从凝滞看出变动转化,从单一看出丰富多样。批判意识本身超越了孤立、片面、浅层次地看问题,它也打破了思想方法的“一元论”,打破了权威主义和唯长官(上级)意志论。它是对先入之见和所谓的定论公然说“不”,它否认问题从来、永远只有唯一的解。“怀疑一切”,说的也就是树立批判意识的重要性。

批判意识建立在对复杂的表象梳理判别,并由此探及事物的本质的基础上。鲜明的批判意识总是引导人透过纷繁看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五里雾,界外观庐山,辨明异同,区分真伪,不为繁华的外观所眩惑扰乱。

批判意识源于自身的主体意识。它是一个人自身主体意识外化的表现,是对自身主体性的肯定与扩大,也是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作力图接近正确的理解与判断。具有批判的头脑和眼光的人往往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和主体地位,不随波逐流、不应声附和,敢于言明自己的主张和独见,指出批判对象的瑕疵与谬误,个性得到张扬,思想充分自由。

人类文化、思想、社会、历史的进步,说到底是不断地确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没有对过去和现在的批判,就没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延伸、进步和提升,人类将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徘徊旧途。中国两千多年来,涌现了多少评论家、批评家、批判家——政治方面的、文化方面的、学术方面的、思想方面的、伦理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历史方面的,实在难以也不必一一枚举。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史,整个就是一部不断批判、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联系今天的教育教学教改,除了教育者自己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外,我认为,及早地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批判观念、批判精神,对他们目前的学习生活、未来的成长发展将会有特殊的重要性。一个有独立见解、独立精神、独立人格,抛弃因袭重负,善于分辨是非轻重曲直,注重培养发展创新精神的青年,才是真正精神强健的有为青年。我们希望青年学生中多一些这样的人!

当然,倡导树立批判意识、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是鼓励坠入怀疑主义泥坑。它是一种有条件的怀疑批判,它讲理由,重依据,讲分寸,凭客观,以科学公正的态度对待问题。另外,我们所说的批判意识、批判精神与全盘推倒过去、炫异标新也有所不同。由此,我们想到了另外一些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审视一下今天的教改课改、教材编选,看一看在传承方面是否存在过于求新求变而忽视了传统的积淀与精萃的问题;看一看教学目标与原则是否有超出学生与语文教学现状的问题;教学改革究竟应该是突进还是渐进;怎样摆正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怎样处理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怎样克服主持者参与者的自身利益诉求对改革行动和进程的影响与干扰。我们认为,改革应是渐进的、持续的,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取外来的切合中国语文教学特定现状和需要并行基础上的改革。别把孩子跟洗澡水一起倒掉;别急于求成,不要在检验结果不确定的前提下急于大面积推广、摊开改革举措;别受长官意志的干扰;别违背科学客观的原则;别轻易拿千万青少年的成长与前途做试验品。

二、中学生批判意识缺失的表征及原因

(一)思维能力不足,致使批判意识缺失。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说是提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探究与表达,但是,与此形成巨大落差的是,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普遍地未能与改革创新的要求和方式合拍合辙,他们中很多人的思想大体说来仍然呈直线型、扁平型,或者处于慵懒状态。只要深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去,你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流于看问题的表面和局部,流于作浅层次的思考和讨论,流于相信“存在即合理”,流于大张其口等待“填鸭”、等待教师的阐释解说。许多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缺少求知的兴趣与欲望,缺少起码的理解、分析、综合、评判能力。他们平时也上网浏览,读明星杂志,看体育报纸,但求的是娱乐消遣、轻松随意、不劳神费力。而娱乐轻松与真正的学习往往是一对死敌!学习要的是深入,是吟味,是细致,是反复,是思索,是辨析,是探究,是发现。它是一种严格、认真、持久、勤苦的劳作过程。另外,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盲目减少教学时数,过于强调学习兴趣,过于推崇即兴浅阅读,过于侧重所谓人文感悟的东西,而缺少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重视,缺少对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的强调,缺少对语文学科知识能力体系的建构,缺少一种教师引领下的循序渐进的扎实努力。如果缺乏高要求,缺少连续一贯的训练,缺少由浅入深的思辨探究,缺少知识能力体系的初步建构,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会陷入陀螺式、低效率的怪圈。如果这样,即使是一般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也难以具备,遑论独到的理解感悟,又遑论练就批判眼光,树立批判意识?

(二)主观上缺乏怀疑、批判的动机和愿望。都说今天的青年一代是爱独立、有主见的一代,但就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中学生们比较普遍地习惯于被动接受,甚至是盲从盲信。也许由于自己内功不扎实,缺少思辨能力,也许由于多年来教学氛围的浸润,也许由于懒于思考的积习所致,总之,他们中的一部分不大愿意更不善于去思索去怀疑去批判。他们愿意安静地听宣讲,愿意动手做点课堂学习笔记,愿意听指派作即席发言,愿意作一种所谓体现主体作用的表演式的浅层面的无关痛痒甚或游离正题的课堂讨论,但较少有人愿意或能够就教材内容、教师的观点、同学的发言、教辅教参资料中的问题等鲜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一点独立独到的理解。即使教师循循善诱、多方开导,说得天花乱坠,也还是会有一些学生木然处之、淡然待之、茫然对之。有时候,即便授课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少数学生全力配合,但多数学生冷静旁观者的表现还是会让你心生沮丧,徒唤奈何。十七八岁的都市高中生,环境和条件的优越,长时间受都市人文的熏陶浸染,按理说应该是有见识有思想的了,可是他们竟然比较普遍地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缺乏怀疑意识,更缺乏批判的眼光。

(三)缺乏思考、批判的热情和基本能力。上海这样国际性的开放大都市,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品质到底怎样呢?我们认为,他们总体还是趋于内敛、被动、低热情,缺乏自信和主见,与玩乐生活中的他们大异其行。这实在是一种奇怪的矛盾现象!没有主见的人只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只会像机械木偶一样听摆布受指使,只会依样画葫芦。作为一名教书育人者,最不愿看到的,是自己唱独角戏,是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对新知的冷漠,是没有学生积极坦言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认识,是没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教师的教学话语提出质疑和争辩。

三、批判意识的确立

(一)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视科学的精神态度为圭臬,带领学生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理性地、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他们所面临的对象、问题,是帮助学生正确树立批判意识、培养批判精神的前提。否则,批判会滑入胡批乱判、信口雌黄的泥沼。

科学有其严谨、理性、公正、客观的特点。以科学为原点描方画圆,方能不失精确。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就必须自己先是一名科学方法论者。讲理、重据、有节、循序渐进、注重推理、激发思辨、不强加于人,是科学地对待问题与学生,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的手段。不盲从盲信权威,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懂得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条件,这一思想方法的确立应是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者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起其勇气,让他们大胆寻疑、质疑,一方面又要注意“度”,不为场面的热烈而造势、而过火,失去客观冷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每当遇到疑点或难点,总是以科学理性为前提,鼓励学生睁开批判的眼睛,申述己见,释疑解难。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自会不断增强。

帮助学生在人生的早期架起科学的标杆,经常面授机宜,亲自示范,不断纠正其错误动作,长期训练下去,他们就会逐渐接近标杆的理想高度,从而最终跨越它,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人。长期坚持培养批判意识,是帮助学生确立科学观念养成科学态度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学生批判意识的建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重在为他们不断提供参与批判性教学活动的机会。在一个三年期教学过程开始的时候,作为教育者应该刻意并且不间断地向新学生传输自信、独立、坚持己见、拒绝盲从的意识。对于一部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来说,这种刻意培养其自主意识的教学方法无异于为他们安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让他们有可能突破因袭、固陋、偏执的束缚,而翱翔于无所拘束、自在学习、大胆评判、勇执己见的万里云天。激起疑问,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思想碰撞,一堂课在追求真理(抑或是情理)的目标引领之下,在相互质疑、辩驳、诘难、否定的氛围中继续下去,这对那些本来思想较活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顿丰盛的精神营养大餐。而对那些平日里思想慢一拍或几拍,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学习方式。他们自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受到鼓动,在语言、思想的潮涌中沉浮、呛水、奋臂蹬腿,最终顺应了潮流,驾驭了潮流,也成为了一名勇健矫捷的弄潮儿。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由教学材料本身的问题所引发的争论、辩驳时常展开,我们为自己的这一点比较独到的教学方法和能力而自信自慰。面对课本、教参教辅材料、复习资料诸多方面的问题,课堂上,大胆的学生侃侃而谈、争执不下,谨慎的学生凝神倾听或窃窃私语。这是一种接近理想状态的教学情景。这种状况如能控制在一定的时段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肯定是一剂良方。教师作为仲裁者评判者,面对疑难问题,得讲求依据,以理服人,客观分析意见对立的双方,不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不妄下结论,而是设疑、质疑、解疑,让学生用理性的天平自己去衡量去增减。衡量取舍的标准就是理由、根据充分与否。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的过程,也就是天平两端添加砝码测试轻重的过程。胡适所言“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是其学术批评的一项原则,其实,将其向前推移到中学语文教学阶段,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将来做学问方法的一种手段。

(三)给学生以教学主体地位。学生批判意识的确立基于其对自己主体性的认识。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优势和价值、地位,具有了自信,张扬了自我,才能够或敢于对自己不同意的东西说“不”。奴仆不敢对主人指手画脚,下属少有当面对上司评头论足。原因很简单,在强者面前,他们属于弱势,是被支配群体,不具备一定的自身主体资格。教育教学过程中,执教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启发他们懂得并做到不做附庸,不做被授予者,不做应声虫,而是认识到自己的角色特点,敢于想自己所想,言自己所言,跟教育者处于主体对等的合适位置。

(四)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精神,教师本人首先应具备批判意识与批判精神,并练就一双“辨识人妖”的火眼金睛,目光具有穿透力、洞察力。这就需要教师花大工夫练足内功。如纪昌学射,坚持不懈,终能目虱如轮,从而一箭贯其胸。国家、社会提倡教师做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有年矣,可现实情形不容乐观。从今天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教学教育“专家”可谓遍地开花,比比皆是。可真正学者型的教师到底有多少?今天的现状是,沉下去读书思考研究学问的少,编资料搞讲学上所谓公开课示范课的多;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规律的少,炫示“新教法”“新经验”的多;注重培养学生思想能力学习能力的少,揣摩高、中考,迎合高、中考的多;综合思考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社会家庭学校与学生主体的少,热心参与标新立异的“教改”等活动的多;理性地反思、总结、吸取传统经验教训的少,以浮躁之气求教改课改“创新突破”的多。总之,自身底蕴不足、根基不牢、责任心缺乏、事业心不强、学习精神匮乏、态度不严谨、功利心太重等是今天真正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缺乏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今天盛行的一些东西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缺乏厚重感。作为教育界的一线人员,我们希望基础教育领域多出现一些既勇于创新改革、具备批判精神,又态度踏实、勤勉不懈、淡视名利、学养深厚的真正的专家型学者型人才。但愿,我们的期待能成为现实。

[作者通联:上海晋元高级中学;上海北海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意识科学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科学拔牙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