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个性化作文教学
2009-05-14刘冬梅
刘冬梅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个性化作文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让学生的个性在写作中得到积极的发展则是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字里行间表述真情,弘扬个性。基于此,《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要提倡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要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二是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地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三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显然,语文课程标准在这里对我们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在写作中尊重学生、培养个性,让学生在作文中放飞心情。具体的教学中则是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和最终形成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健全人格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个性化写作教学首先要激励学生的主体创作意识,使其产生主动、强烈的表达动机,在生活和学习中广泛阅读,精心选择,不断积累,勇于开拓,走向创新。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自由、放飞心情,是个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保证,它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解放思想,积极热情地为学生营造“开放、平等、生动、和谐”的写作发展环境,赋予学生更多的灵动空间和自主意识,更多地创造契机和合作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敞开自己的心扉,丰富自己的角色,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依赖走向独立,由平庸走向独特,在写作中进行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人各有其独特的潜力,皆有可用的天赋条件,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想能力、有觉察能力、有创新能力的强者。”这就提醒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将其作为教学个性化的依据,培养学生的个体意识,使他们的个性向着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把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作为有价值的方面和一种精神财富加以展示和发展。一篇好的作文主要在于表现出学生独特的经验感受,情感的投入、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而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才有鲜活的生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指导学生从自己平凡的生活和他人的体验中取材,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记的人或事写出来,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使自己的作文处处洋溢着“自我”的情感,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容易犯的—个错误就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置于同—个起点、同—个模式中进行教学。由此使得天南地北的学生在对同一问题和事物的认识、表述等方面呈现惊人的相似。作文本里流动的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毫无新颖超群之意,更不用说深刻和犀利了。本来,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视界是最明澈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可作文里他们都显得老气横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被动的教育,学生的大脑成了他人任意践踏的跑马场,从而挫伤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形成一种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最终造成学生思想的缺陷,个性的失落。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设计或提供培养目标、方案,而应在充分洞悉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从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出发,设计多样化的写作目标和方案,让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以充分发掘其个性成长的潜能和特长。当然,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过程中,不是放任自流,放松指导的职责。教师的重要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选择符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写作方式。当学生偏离其个性化写作轨道时,应及时地给予提醒和纠正,必要时还要鼓励学生尝试其他方式的写作,以丰富和促进其个性化写作。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个性如何,塑造着学生的个性。”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个墨守成规、盲目从众的教师,易被传统所左右,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样的教师是没有个性的教师,自然他的学生要谈个性也无从谈起了。一个有着独特个性风格的教师必然影响和感染学生,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主体地位会得到凸现,其学习、作文中的个性化也会随之得到保护和张扬。就当前的语文教育要求而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认为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新的学生观;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是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权威”的心态中,从“严格管教”的行为模式中,从对“考神”的膜拜中走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自由地吸纳营养,学习也才会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海特纳指出:“凡欲创造学习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他们应该在一定限度内自由行动和独立负责试验。”可见,要创造就要有自由,同理,要有个性化的作文,就得有展示个性的自由写作氛围。
在教学评价中要更新评价观念,突破单一指向的评判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精批细改,教师自己直接把握话语权的教学评价方式已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早已指出:“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这就说明,只有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价,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欲望。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个性化作文的评价模式就是强调主体参与评价过程,同时注意评价的交互性和反馈性,强调针对性。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减少程式化评语,尽量尊重学生的自由表达,这样做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精批细改”所造成的繁重负担,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和对作文兴趣的培养。
总的来说,新课程背景下个性化作文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既要有个性化的追求,还要有个性化的实践。唯有这样,教师才能指导自己的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对此,学校在教学管理的层面、教学研究的层面上应该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允许教师实践,甚至允许失败。因为个性化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会走弯路,也许会遇到—些挫折,但是应该相信它是方向。我们决不能用一堂课的成败来衡量—个教师,也不要用一次作文的成功与否来衡量—个学生,而是应该以发展的心态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师,看待学生。这样才能在写作教学中给教师、给学生一个放飞心情的空间,让教师去有创意地教,让学生能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说,挥洒自如地写。
[作者通联:贵州福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