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在素质教育上
2009-05-13陶宏开
陶宏开
美籍华人,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共青团中央首位“网络文明爱心大使”。
中国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龙凤”不是“望”成的,应该是“教子成龙,教女成风”。有些父母在孩子出了问题后,还常常采取一些不当的手段,甚至认为“不打不成才”,还说是“恨铁不成钢”。钢不是“恨”成的,而是炼成的,是需要百炼才能成好钢的。香港的蔡宗辉就我的这个观点写了篇《赢在起跑线,摔在终点前》的文章,引起我更深的思考:我们的孩子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起跑线上?他们应该怎样起跑,跑向何方呢?
成功的起点在哪里
去年,在广西共青团区委的“网脉工程”启动仪式上,我给1000多名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做早期家庭素质教育的互动报告。其间,我问道:“小朋友们,我听说你们有五大招可以制服你们的父母,是吗?”小朋友们稍稍愣了一下,很快都兴奋地举起手大叫:“耶!耶!”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在一旁不解地看看孩子们,又疑惑地看看我。
我又问道:“你们制服你们父母的第一招是什么?”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大声说:“哭……哭……”我接着问:“那第二招呢?第三……第五招呢?”他们争先恐后地笑着、嚷着:“闹……不吃饭……不做作业……不上学……”我继续问他们“是谁教给你们这五大招的呢?”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扭转身,指着他们的父母们:“是他们……是他们教的……”只见家长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脸上露出复杂的尴尬神情。
2002年退休回国后,我看到不少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文章和培训广告,都强调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很信奉这一点,不惜金钱,不辞劳苦地把年幼的孩子到处送。他们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不管是否适合孩子的兴趣和具体条件,让孩子参加各种培优训练班。家长们对孩子的过度期望,导致早期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拔苗助长,使得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更糟糕地是,由此错过了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忽略了对孩子及时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样的孩子在步入少年或青春期后,由于心理素质较差,情商低下,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出现问题,诸如厌学、早恋、赌博、自闭、暴力倾向,尤其是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更比比皆是,让父母和老师们焦虑不已而往往束手无策。
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们在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过程中,渐渐发现网瘾大学生越来越多,而且情况日益恶化。不少大学生都是几进几出地先考上高等院校,甚至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因为上网成瘾而被退学。其中,最多的竟然高达5次,最典型案例的就是我们帮助过的“考霸”级网瘾张非。他们好像的确是赢在了起跑线上,顺利地考入大学,却因沉迷于暴力色情的网络游戏和其他不良信息中而被退学,有的还因此堕落成阶下囚,贻误了终身!这些令人万分惋惜的惨痛教训向人们清楚地表明:应试教育不应该是孩子们的起跑线!那么,什么是孩子应有的成功起点呢?
答曰:早期家庭素质教育。
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可是,很多家长会问:早就听说素质教育了,但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怎样对孩子进行早期素质教育呢?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一切工作。具体到孩子的素质教育,那就是首先要认识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按照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来实施素质教育,就能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25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养不教,父之过。”他告诉我们,是父母的“过”导致孩子出问题。但是,他没有能够讲明白,父母的这个“过”到底在哪里,父母的“过”应该如何去改。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一层层地揭开了这个“过”的秘密。现在,人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孩子从婴幼儿时期起的大脑、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和成长规律。
一直以来,人们为了“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争论不休。实际上,人之初的性既不善也不恶,而是性本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前,大脑里已经有细胞了,不过还没有开始工作,因此,其小脑瓜里原来是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
人们常说: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现在看来,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因为绝大多数父母基本上是合法而不合格的,他们对孩子的发育和成长的科学规律不甚了解,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加上现代自然和社会的各种污染,为人父母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但是最容易被污染成废物,垃圾,甚至可能成为毒品!
婴幼儿和儿童时期的孩子是最被动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成长空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孩子起点的好或坏,关键就在于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家庭素质教育了解的程度及如何实践的能力。
为了更深入地探索怎样用科学发展观推展家庭素质教育,帮助广大家长学习并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理论和方法,我们开辟了这一专栏。素质教育是一个很新很大的课题,我们需要在这里分几期来探讨。希望家长们都来积极参与,随时提出你们心中的想法和疑问,我们会尽力地认真回答。
(责编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