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个性训练
2009-05-13史传良
个性训练是声乐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进行个性训练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老师一定要熟悉学生,它是声乐教学个性训练的基础。要熟悉学生的声乐和音乐乐理基础,要熟悉学生发声器官的特点,要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要熟悉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其次,因人施教是声乐教学中个性训练的核心。要鉴别学生不同的声音类别,注意呼吸的训练,注意声区的训练及共鸣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结合上述训练的综合训练。再次,调整变化是声乐教学个性训练的保证。要认识到“对同一个学生,今天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明天。”
通过这几年的声乐学习和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声乐教学的个性训练深有体会,我也越来越认识到声乐教学中个性训练的重要性,可以说个性训练是声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便是声乐教学中个性训练教学法的典型方式。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学习也形成了一大浪潮,声乐教学也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我认为声乐教学的个性训练原则首当其冲,但我们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总结与提高,才能真正对声乐教学起到大的推动作用。
声乐教学中的个性训练原则是针对共性原则而言的。声乐教学的共性原则是指在声乐教学中训练目的的一致和技巧训练的标准一致。个性训练是指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声乐教学中的个性训练原则与共性训练原则是统一的,个性训练所采用的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的就是开辟一条通往共性原则的路径,有句俗话说“条条大路通北京”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个性训练虽然是复杂多变的,但也有其一定的规律性。
一、熟悉学生是声乐教学个性训练的基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习声乐的学生也不例外,对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方法。声乐教师只有在各个方面了解熟悉学生,才能更好地实施个性训练方案。
1、熟悉学生的声乐和音乐基础
特别是在高等院校里,入学新生基础相差很大,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受过正规声乐训练,音乐素养比较好的;一种是受过正规声乐训练但不系统,需进一步提高的;一种是音乐素养较差,又走了歪路,有严重毛病。这三种情况要分别对待,没有受过声乐教育的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应从头开始,打好他们的基础,只要他们不走弯路,是容易取得成功的;第二类学生要在课程的安排上使其系统起来,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第三种学生要格外重视,首先指出弊病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教给他们改正弊病的方法,如加强视唱及乐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等。对于以上这三种学生一定要求他们严格按照教师的正确指导进行训练,防止他们重蹈覆辙。
2、熟悉学生发声器官的特点
人的发声器官基本相同,但其形态和每个人的发声动作并不完全一致。如:肺活量大小和声带的厚薄长短,共鸣腔体的优劣大小,还有发声时的各处肌肉动作等都不尽相同,这些特点都直接影响着声乐训练的效果。教师必须从学生发声器官的特点出发来确定训练方案,肺活量小的可以指导他们正确地运用偷气抢气(还要让其平时多加强体育锻炼增大肺活量),声带长而厚的学生正确指导他们往中低声部上训练,声带短而薄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向高声部训练,还有自然腔体好的防止他们过度放松而使声音懈怠,腔体不是很好的指导他们利用肌肉的协调来尽可能的增大有限腔体。在这里教师应注意不要提出学生发声器官不能承受的内容要求,但也不能降低标准,要使他们的发声器官发挥其应有的尽可能的效能。
3、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
声乐学习者应该胸怀宽广,对生活充满信心。心胸狭隘、精神抑郁者往往思维也比较狭隘,缺乏开阔的思维空间,缺乏毅力,并且不正常的精神状态还会影响身体各相关的发声器官在声乐训练中发挥正常的作用,反之有宽广的胸怀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发展历史进程中又有哪位歌唱家没有一个宽广、向上、自信的胸怀?所以教师应该引导那些性格上存在弱点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精神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心胸宽广、思维开阔,以有利于辅助声乐的学习。但教师也要分清学生l生格上的弱点与特点的界线,也可因势利导培养不同的演唱风格。
4、熟悉学生的理解力
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形式,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启发是否能正确的理解,对作品的感情和内涵能否正确的理解,这两方面都很重要,缺乏对某一方面的正确理解都不能使歌唱者得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所以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刚刚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测试,仔细辨别学生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这样更有利于针对学生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进行个性训练。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如:音乐作品分析、欣赏优秀声乐作品、声乐观摩演唱、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等方面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二、因人施教是声乐教学中个性训练的核心
声乐技巧的训练内容丰富、科学性强,要使学生掌握复杂的声乐技巧,教师必须在熟悉学生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很强的个性训练措施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目的。
1、要正确鉴定学生的声音类别
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声音类别的鉴定是最不易掌握的,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准确地鉴定学生的声音类别,就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我们有的学生在进入高等学院之前教师给他定位是男中音,所以在给学生练声和声乐曲的选择上都没有涉及到较高的音区,以至于这些学生唱歌时不敢上高音。在进入高校以后我们的教师又发现其实际上是一个戏剧性男高音,这势必让这个学生走了大量的弯路、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我自己在几年前也就经历过,对我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般来说,学生的声音类别可分为男高、男中、男低、女高、女中、女低六个类别,其中男高又分:戏剧性男高音和抒情性男高音,女高音又分:戏剧性、抒情性和花腔性女高音,另外也有男中偏低和次女高之分。人的嗓音比较复杂,有的还具备有两个以上的全能声部,如卡拉斯能唱高、中、低三个声部,卡鲁索也可以唱三个声部,还有如戏剧性男女高音和男女中音音色较接近,在歌唱中也可演唱中声部声乐曲目。
在教学中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的声音类别的确定一般不易过早,除非他有明显的声部倾向。教师要对学生的声音类别进行慎重的鉴别、分析,对于很难分辨声部的学生也可让学生到专科医院做科学的鉴定。在没有做出结论之前,可在中声区打好基础,然后再向下向上做拓展性训练,在此时要选用通用的教材和教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去观察分辨他们的声音类别。总之在声音的类别上不要急于下结论,切勿妄下结论,以免因错误的判断而采取不适合学生特点的训练方法,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造成严重的后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学
生随着声乐技巧的提高声音类别也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2、歌唱与呼吸的训练
意大利传统美声教学认为“呼吸是唱歌发声的基础”,我们也知道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呼吸应格外重视,呼吸也是歌唱训练中出现问题最多的一项,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声乐教学中对呼吸的个性训练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基础的学生,对他们不要单纯地强调呼吸技巧的训练,若过分要求他们按标准化呼吸,势必会造成心理紧张,一心想着吸气反倒更加紧张,气也就吸得更浅更少,有时还会憋气失声,也忽视了其他基础和技巧在训练中的运用,造成训练整体效果不理想。正确的方法,应当让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体会正确呼吸的作用,当他们正确的呼吸有了初步感觉之后,再有意识地上升到标准化高度来要求。在练习中,练声曲用歌曲的发声来代替我认为更好些。另一种是有一定的声乐基础的学生。这类学生对歌唱中的呼吸似懂非懂,在呼吸的方法和观念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吸气过浅或过多,气息保持不住等。常见的是吸的过浅或过多,这类学生吸气时有明显的动作,如双肩上耸、吸气过猛有响声、吸气后胸部挺起而有压迫感、张口一唱气息就完。对于这类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吸气之前先叹口气,呼完残存气体,因为只有呼得越彻底,才能吸得更舒服、更饱满、更深入。吸气时要求吸得越巧越自然越好,感觉气体像流灌进去一样,然后均匀呼出。有的学生吸气过多,造成横膈膜失去应有的弹性,最后导致有气无声,整个呼吸器官失去了应有的机能,歌唱者外观也不美观。教师要让他们体会打哈欠时的状态及掌握吸气量。对于吸气过浅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体会打喷嚏和咳嗽时的感觉来体会呼吸的支点,正确地将气息吸至腹上胸下横膈膜的位置,呼吸时掌握气息的轻重缓急。教师要选择多种练习曲对学生进行训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使之能自然自如的呼吸。
3、声区和共鸣的运用
歌唱发声中的声区和共鸣运用密不可分。这两个项目的训练难度较大,情况也比较复杂。在这里我只谈几种经常采用的个性训练方法。声区的训练一般从中声区起,中声区是自然声区,比较容易掌握。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确实知道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后,再渐渐向高低声区拓展练习,但学生的感觉是不完全一致的,有的学生在中低声区发音比较自然。对于不同的学生就要让他们在自己发声比较自然声区练起,然后向其他声区拓展练习,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共鸣腔体运用比较常见的毛病是:有的学生高声区的声音扁而白,没有光泽,类似喊叫,这是由于咽腔通道堵塞,咽腔与鼻腔不能贯通,配合不协调而造成的。对于这种学生,教师要提醒学生下颚、舌根要放松,舌中部不要抬起,喉头保持稳定的自然状态,要保证气息的贯通。另一些学生的中低声区的声音苍白无力,没有色彩。这是由于鼻咽腔的通道阻塞,失去了上部的共鸣造成的。教师要提醒学生的软腭不要后缩,不要贴近咽腔后壁,以防鼻咽腔通道阻塞。胸腔共鸣好坏主要取决于气息运用正确与否。总之在共鸣腔体运用和声区的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毛病认真查找原因,因人而宜,对症下药。要防止学生对某一共鸣腔体的有效运用而不注意其他共鸣腔体的练习和运用。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共鸣技巧,也要选择多种练习曲,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对共鸣器官加以调节,从而能得到流畅、上下统一、富于艺术表现力的声音。
4、歌唱中的语言训练
歌唱语言是艺术语言的一种。歌唱中语言训练是为了把歌曲词义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在中国声乐作品中,除要求要用方言演唱的作品外,其他歌曲都要用普通话演唱。因此歌曲语言训练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普通话语言的练习。例如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学生发音咬字比较重,咬得死,有的说话像吵架,个别字发音也不正确,例如“中国”发“中乖”,“恋爱”发“孪爱”等等,这与歌唱语言要求相差甚远。歌唱时的语言要含蓄,发音清而不死。对方言比较重的地区的学生要不同对待,有的是"zhchsh”与“ZCS”不分,有的是“f”与“h”不分等等。对于这些学生要他们在不同的声母上下工夫训练,针对他们制定不同的语言个性训练方案。
5、结合上述要求的综合训练
声乐训练的各个方面要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成功的演唱是综合运用了多种声乐技能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方面的技能都是片面的。我所说的个性训练是有针对性的训练,允许某一学生在某一项较为薄弱的技能训练上有所侧重,但不能顾此失彼。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在实施个性训练方案时分析产生某种问题的多种原因,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确保问题的顺利解决。
三、调整变化是声乐教学个性训练的保证
声乐教学中的个性训练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声乐教学是个创造性的工作,需要随着情况的变化来变换教学方法。教学的对象是人,人时刻在运动变化,昨天对于甲的训练方法今天就不一定适合于甲了,即使在一节课上,此时与彼时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教师要时刻注意每个学生的变化,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其走上正确的声乐训练道路。
声乐教学上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学生的任何一种变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在形成变化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声乐基础。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一般进步较大变化较快,但要防止他们“标新立异”,不听教师的指导走弯路,在我们周围已经有了不少这样的例子了。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进步慢变化小,对于他们要更加鼓励,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自信心。声乐基础好的学生一经教师指导,很快会有很大的进步提高,但到一定程度就要防止他们有自满情绪,停滞不前,要及时提出难度更大的技巧训练。总之,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变化规律,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要有所估计,并在发展变化中及时调整个性训练措施。
以上就是我对声乐个性训练原则的浅见,实际上我只是运用了唯物主义哲学来说明声乐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声乐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也是我阐述的声乐教学个性训练原则的指导思想。
(作者简介:史传良(1978.4—)男,汉族,河南邓州人,学士,河南省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