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子与土壤

2009-05-13

群文天地 2009年21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土族民俗文化

苏 娟

土族是世居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另外乐都、门源、都兰、贵德、共和和西宁等地也有少量分布。土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业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土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土族民歌曲目繁多、品种齐全,根据本民族风俗和歌词内容,以及社会功能可分为婚礼歌、安召、情歌、少年、叙事长歌、儿歌、宴席曲、劳动号子和嘛呢调等,它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历史、典故、天文、地理、气象等,歌词引经据典,包括历史人物、传统故事、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音乐体裁有:赞歌、问答歌、戏谑曲等,音乐曲调丰富、旋律优美多样。它不仅是本民族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的总体反映,也是研究该民族文化形态和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以其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成为青海民间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之一。

由于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遗产处境濒危。随着经济全球化、农村建设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加快、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日益提高,土族的文化艺术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变迁。许多生活习惯、服饰语言、民俗活动等都趋于现代化;精通土族民歌的民间艺人正在逐年减少,很难找出一个完全精通各种民歌曲调和唱词的艺人;土族民歌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甚至出现削弱、消亡的态势。笔者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经多次田野调查认为从两方面着手:

一、保护传承链中的民间艺人:

美国现代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洪说:“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致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文化都包括创造者、传承者和接受者三个因素,民间艺人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储存着、掌握着、传承着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民间音乐的创造者、表演者又是主要的传承者,他们为土族民间音乐的广泛传播与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土族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就没有土族民间音乐,我们今天也就听不到如此具有浓郁土乡风味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土族民歌。他们既是土族民间音乐活的宝库,又是土族民间音乐代代相传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土族民歌是靠口传心授而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其发展和嬗变过程中由于民间艺人情况的改变而出现以下几种变异。(1)土族民歌的传承不是一个民间艺人能够完成的,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集体参与,他们之间相互琢磨、吸收、合并、类型化、归一化的趋势;(2)由于传承人的遗忘或死亡,而使得在传承过程中出现衰减情况;(3)土族民歌在传承过程中因传承人的演唱而发生改变。因此,如何保护传承链中的民间艺人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1、提供启动资金,用于发掘、收集、整理土族民歌。

2、尊重民间艺人,注意发挥他们的传承作用;建立艺人档案,将其纳入特殊人才库。

3、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加大宣传、研究与教育普及力度,扩大土族民歌的社会影响范围。

4、给予民间艺人大力支持,引导他们参与到乡土文化音乐教育中来。

5、消除民间艺人思想顾虑,并资助经费鼓励其传授弟子。

6、推进艺术实践市场化,增强民间艺人自我造血功能。

二、保护传承链中的民俗环境: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播的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从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民俗及其民俗文化的保留与传承都有其特定生存的民俗环境。土族聚居的地区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习惯于“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加之受社会、历史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生活相对封闭,又没有文字,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与民间音乐仍遵循着“口传心授”这种较单一的、原始的方式保留和传承,许多民俗活动至今还保持着原生态的面貌。这样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保存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客观条件,这种特殊的民俗环境为传承该民族的传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具体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产物,一旦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承,土族民歌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土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语言、民俗活动都趋于现代化;许多青年在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等方面的改变,致使民俗环境、民俗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破坏。如何保护传承链中的民俗环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文艺工作者应呼吁政府及有关部门,完善保护体系,建设硬件设施,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1、政府对具有深厚民众基础的民俗活动放松管制,推进民间文化空间的形成。

2、政府通过运用教育、宣传、举办庆典活动等手段,并以此为其他民俗活动的发展提供场所,促进其发展。但是在具体管理方式上,仍然可逐步走文化产业民营化的道路。

3、国家、政府和各级组织要不遗余力的宣传保护民俗环境的重要意义,使之深入人心,更广泛的唤起全民保护的意识。民俗文化生于民间,存于民间,保护工作也在民间,通过不同形式的各类活动,展示民俗文化、宣传民俗文化,让社会各界与广大人民群众走近它、了解它、爱护它、传承它。

土族民歌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传唱之后,现在正面临着局部地区削弱甚至消亡的严峻形势。因此,如何保护土族民歌并使之永久传承下去,便成为我们文艺工作者共同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挽救这一民族艺术的瑰宝,使其在中国多民族灿烂的音乐文化中彰显土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苏娟(1974.11—)女,甘肃省环县人,200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任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土族民俗文化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吃土族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神秘的土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