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衰落与蜕变

2009-05-13

群文天地 2009年21期
关键词:绣品苗寨苗族

李 晖 孙 爽

苗族刺绣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它有着辉煌的历史,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却显现出衰落与蜕变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老、中、青三代苗族刺绣手工艺人现状的考察,呼吁社会要处理好现代文明和传统工艺文化之间统一和谐的关系。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文化除了靠口头传承外,更多是通过服饰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反映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服饰上的刺绣以它独特的艺术记录形式,传达本民族的语言,传播着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苗族刺绣虽然历经了几千年的繁荣与辉煌,但承传至今,却只能在东南部少数地区寻觅到它的踪迹。目前,黔东南地区的西江苗寨和施洞地区都还保持着比较好的传统技艺。走进西江千家苗寨,笔者首先见到的是千家苗寨的寨主,人们尊称其为苗王。当苗王得知笔者此行的目的时,并未表现出希望与高兴之情,而是用带有一丝凄凉的口气说道:“没想到你们还在研究刺绣,现在寨上已经没有几个人在刺绣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了几个老人家在家还做着刺绣活。”在苗王的带领下,笔者采访的第一位苗族刺绣艺人便是龙秀洁老人。龙秀洁老人曾在2007年6月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贵阳晚报》2007年8月23日第9版有其在北京比赛获奖的报道。)

龙秀沽老人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从来没有离开过,讲的也是地地道道的苗家语言,苗王亲自为我们做翻译。刚进老人的家门,便看到老人倚在美人靠上专心地绣着一块布片,让笔者失落的情绪有所回升。老人跟我们介绍说,还差5个月她就满90岁高龄了。令人感动的是,在访谈的整个过程中。老人一直都没有停下手中的刺绣活。

在后来的调查中我们得知,前几年,刺绣在这一地区搞得热火朝天,有外面的摊贩经常来收成品然后拿出去卖钱,也有许多慕名而来的研究者买回去收藏。那时,村寨里的妇女整日忙得几乎没有时间顾置家务,可惜这种光景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龙秀洁老人从她的大衣柜中拿出自己珍藏的苗族盛装,据老人介绍,这是一件已婚妇女服装,是建国初期老人自己绣制的,距今已有60年的历史了。刺绣工艺主要是平绣和打籽绣,虽然年代已久,但是衣服仍然非常的有光泽。她告诉笔者,虽然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大好,但也还是要做一点刺绣,所做刺绣不外卖。因为不想手艺失传,所以会给家里的子女做一些衣服等作为礼物。

从龙秀沽老人家出来,步行十余分钟,笔者来到山脚的宋美芬家,龙秀洁老人是其伯妈。宋美芬是一个典型的苗族农村妇女,从她的话语中流露出朴实、纯真、憨厚、善良的美好品质。其实,宋美芬年龄也只有40出头。比起她的伯妈龙秀洁老人,她跟社会的接触就更多一些,虽然是中青一代的刺绣艺人,却同样有着非常好的刺绣技艺,常参加民间大赛,获得过不少的奖项。现所刺绣的绣品以订货的方式外卖,绣品价格按照图案而定,一般1000元的绣品要花去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她曾经还在贵阳中、小学当过刺绣老师,主要给学生讲授刺绣技法,学生以她同龄的中年妇女和小学生为多数,年轻姑娘很少,因为都外出打工去了。谈到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眼中充满着失落和惋惜的神情。

之后,笔者一行又走访了苗寨里的一家个体商业户,户主叫奥林,汉名叫黄琴,年龄26岁并已经结婚。店铺主要经营与刺绣相关的旅游产品,货源主要是以进货为主,极少数的为自己绣制。她白天忙农活,晚上刺绣。开店没有客人时也做点刺绣活,刺绣技艺是跟母亲学的,刺绣以销售为主,主要是小孩用品。

通过走访调查,越感心情沉重,西江镇千家苗寨苗族刺绣的现存状况不能不让人担忧。千家苗寨是一个有1000多人口440多户人家的大寨,目前尚能刺绣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些艺人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70岁以上尚能刺绣的老艺人已经屈指可数,30岁以下能刺绣的年轻姑娘,也只是偶尔为家里的小孩做点刺绣,也都有别的主要的事业。苗族刺绣的未来,可以说是后继无人,前途渺茫。在黔东南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衰落与蜕变目趋加速的今天,如何处理好现代文明和传统工艺文化之间统一和谐的关系,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绣品苗寨苗族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补妆
西江千户苗寨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王芝藕
美丽的千户苗寨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美丽的千户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