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侗寨春意浓
2009-05-13牛萍
牛 萍
“今儿学的这个课件可真不赖,我准备回家就照着试试。”“可不,老师讲得多细啊!我也琢磨着腾出块地来搞些新品种呢。”如今,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各个农村,你常会看到一些村民乐呵呵地从当地某所中小学校里走出来,他们一边走一边热烈地讨论着。你可不要误以为这是家长会刚刚散场,抑或村民大会圆满落幕,其实这是黔东南州开展远程教育“村校结合”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东南州远程办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校在人力、技术、场地和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出“小手牵大手、师生帮农户”等生动的远程教育学用模式,为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增添了新动力。
整合资源谋“共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这样一个地区开展远程教育工作,最大的难题来自于财力上的不足。2003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一开始,州远程办只能选择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建立标准化站点,全州站点覆盖率较低。“远程教育是一项有助于服务民生、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工程,绝对不能因为资金问题而停滞不前,我们要开动脑筋,调动现有资源,保证建点工作顺利进行。”针对建点遇到的实际困难,时任州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州委组织部部长的李碧川向大家发出了动员令。
州远程办的同志通过走访调研,把目光投向了配有计算机学习室的农村中小学校。州委组织部与学校协商,采取配齐一套设备、建好一个课件库、组建一支服务队的方法,共享学习资源。时任州远程办常务副主任的陈英华介绍说:“站点建在学校里,既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省了财政支出,又能通过学生的宣传带动,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远程教育的学习中,可谓一举多得。”
“小手牵大手,老幼同进步”是麻江县下司镇花桥小学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学生与家长“一促一”活动的主题。通过组建远程教育“红领巾课件传送队”、“小远教信息员”等学生宣传队伍,从家长那里带回科技、市场等生产需求信息,并为家长带去相关光碟资料。
在活动中,六年级的王星朝同学从远程教育室借了《草莓种植技术》课件回家播放。他的父亲王大寿学习后,于2007年通过小额扶贫贷款到下司信用社贷了5000元,种植草莓5亩。此后,王星朝又根据家里的生产需要向学校借了《草莓田间护理》、《名优草莓高效益栽培技术》等光碟供父亲学习。结果当年他家的5亩草莓就收入5.1万元,纯利3万元,不但还清了贷款,还在该组率先走上了科技致富路。谈起自己的致富经,王大寿高兴地说:“这还得感谢学校里的远程教育站点,我需要啥生产信息,孩子总能从里面找到。”
健全机制强“共管”
远程教育“建、管、学、用”四个环节中,“管”是桥梁和纽带。站点管理是否规范,管理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直接关系到广大的农村党员群众能否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获得实惠。为此,黔东南州远程办着力在“村校共建”站点的管理问题上做文章。
州远程办建立了《村校结合“四联一帮”工作责任制》等十余项制度,由学校指定两名教师担任站点管理员,村党支部明确片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协管员,共同抓好远程教育设备的操作和管护。同时,学校将站点管理员的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并会同村两委定期进行考核。完善的制度建设保证了管理环节的顺畅运转,也使州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站点管理员。
“嗨,小解,今天又放什么节目啊?”“小解,麻烦你上网帮我查一下今年生猪的行情。”一见面,乡亲们就与黎平县中潮镇潘老寨村小学站点管理员解钧亲热地聊了起来。
潘老寨小学远程教育站点率先在中潮镇15个村开通互联网后,为了提高业务技能,解钧自购书籍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每天放学后,他都利用天网平台,选择下载适合当地农情的种、养殖课件,然后制作成光碟送到中心播放户和扩展播放户手里。几年来,他下载课件总数达300多个,向农民发放自制的VCD科技光盘230多个。问及他的工作体会,解钧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这个‘村校结合的站点里,上级对我们管理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具体,考核标准也越来越明确,工作有了目标,干起来也更有动力了。”
在潘老寨村,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远程教育带来的实惠。目前,全村各户年纯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潘老寨村的村民把远程教育网络形象地比作“致富邮路”,把解钧亲切地称为“致富邮递员”。
拓展载体抓“共学”
在“村校结合”工作中,黔东南州把师生帮助和带动群众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作为实现村校互动、增强远程教育学用效果的重要抓手。
丹寨县龙泉镇望城村小五里小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把“一师帮一户”作为“一校帮一村”的具体形式,帮助和带动贫困群众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学习,转变生产观念。学校规定每位教师都要选择一户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利用周末家访时间,送学上门开展帮扶。学校教师杨秀祥平时注意下载生猪养殖方面的课件,每个周末他都带上刻录好的科技光碟到帮扶户肖进辉家中组织播放收看。一段时间下来,肖进辉掌握了科学养猪技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存栏母猪10头,仔猪30头,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各中小学校在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为农民做好生产服务的同时,还经常下载党员教育、培训类课件,对青年教师开展党性教育。
五里小学的校长汪贞勇介绍说:“自从远程教育在学校建点以来,我们平时利用州里统一下发的党员教育课件,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现在学校新发展入党的教师已经达到15名,这些人都成为各自教学岗位上的骨干和带头人。”目前,五里小学共有教师27名,党员教师从2003年的8人发展到15人,教学质量位居全镇同等学校之首。
搭建平台促“共用”
为加强站点的服务功能,州远程办明确“村校共建”站点应肩负义务教育和农村党员群众教育培训的双重任务,搭建共用平台。
凯里市炉山镇洛棉村是典型的苗族村寨。村支书金有成经常抽时间到学校同校长、管理员商讨,应该接收哪些适合本村发展项目的技术信息,进行下载刻录。他经常对学校领导和站点管理员说:“村民们都是放下农活来学习的,我们不能让他们白跑,更不能让远程教育失去它的作用。”
该校校长王晓琪要求学校教师要认真帮助、辅导村民学好知识和技术。每当有村民到学校参加学习培训,他都要求管理人员和值班教师尽力做好服务。为确保远程教育对村校双方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将远程教育与教研教改、校本培训有机结合,通过对先进教学经验的学习培训和交流讨论,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普遍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
2008年12月13日,省远程教育督导检查组到潘老寨村督导检查,在实地调研走访后,检查组组长、省粮食局原机关党委书记刘承变动情地说:“真想不到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侗族村寨,老百姓还能通过远程教育了解外界信息、学习科技知识,这个‘村校结合工作搞得妙啊。”
(作者为贵州省黔东南州远程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