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晚清外交家刘瑞芬
2009-05-13江静
江 静
摘要:刘瑞芬(1827--1892),字芝田,安徽省贵池县人,晚清时期驻外公使之一,杰出的外交人才。1862年追随李鸿章,总理水陆军械,随后开始崭露头角,因屡立军功而累经保举,逐步升迁。1885年被任命为驻英、俄等国公使,刘瑞芬在那个时代中并非顶尖人物,但他注重经世致用,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其政绩、洋务以及办理外交来看,多有贡献。本文拟通过对其出使泰西前后思想活动的评述,对刘瑞芬进行新的诠释。
关键词:刘瑞芬;李鸿章;外交;洋务
收稿日期:2009-11-01
作者简介:江静(1984-),女,山东枣庄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与对外关系史。
刘瑞芬(1827-1892),字芝田,号召我,安徽省贵池县人,以诸生从李鸿章军援上海,檄主水陆军械转运。[1](P. 10504-10505)曾任两淮盐运使,苏松太道,江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光绪十一年,以三品京堂的身份,出使英俄等国大臣。从其一生来看,刘瑞芬以军功为官,虽非科举正途出身,但其仕途生涯一帆风顺。无论是任幕僚、地方要员还是驻外使臣,刘瑞芬都是勤勉政事,尽职尽责,尤其洋务和外交方面,可以说,从其洋务贡献和外交成就上看,刘瑞芬是中国近代值得注意的晚清外交官。
一、仕途生涯
刘瑞芬19岁入县学,即能贯通经史。自1851年起,刘瑞芬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不得志于司,刘瑞芬失望之余,便转向诗文著作,借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2](P.26)
“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率清军驻扎东流,镇压太平军。刘瑞芬至东流,向曾国藩献时务策,曾国藩大奇之,留他进入其幕府,充采访忠义局员”。[3](P.961)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援救上海,刘瑞芬随军东下。李鸿章派刘瑞芬总理水陆军械,开始崭露头角,因屡立军功而累经保举,由开始的附贡生逐步攀升为知县、道员、苏松太道、江西按察使、江西布政使,乃至到1884年晋升为江西巡抚。
刘瑞芬为官尽职尽责,关心民疾,善待百姓。1876年,刘瑞芬担任两淮盐运使,驻扬州。当时,淮北大饥,流民纷纷南下逃荒,江苏巡抚吴元炳下令不许难民渡江,于是难民们都聚集在扬州,刘瑞芬看到这种情况,果断下令在城外筑圩,构棚编号,按难民的所在籍贯就住,计口授食,所全活者六万余人。在这一期间,“生有糜粥之资,死有棺槥葬埋之费”,刘瑞芬经常去看望难民,“每三八日亲临其所,宣讲圣谕广训,以牖其良,以驯其悍”,并且又在难民处驻有一军,昼夜巡察,保证秩序,防止奸人掠卖难民子女。自冬至春,刘瑞芬按名资遣回籍,扬州“境内帖然无事”,“始终无扰”。刘瑞芬果断而正确的举措,有效防止了难民造成混乱的情景,时人曾就此事评论“此在公当日但以实心行实政耳,然无公则吴中必大驿骚矣”。[4](P.20-21)
上海通商之初,租界定章黄浦江以北,为洋商船埠,以南为华商船埠,当时,外国人欲并侵南岸,意图并占南北,华商深以为患,于是刘瑞芬命人丈量南北,中分其界,创设了中国第一个水利局,浚其淤浅,同时选派专门人员管理船埠,外国人觊觎华商船埠之心乃止,维护了华商的利益。与此同时,刘瑞芬还制止了外商逃税一事。当时,外国船只进口,必须在江海新关纳税,而外国人欲在吴淞口起货,逃避关税,刘瑞芬极力与外商周旋,争论此事,最终争取回利益。刘瑞芬不仅维护了华商的利益,并且还有效地防止了洋货在国内倾销,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见中国产鸦片烟日益增多,遂建议总理衙门增加厘税,总理衙门让赫德与刘瑞芬商议,刘瑞芬并未被表面所迷惑,认为“是阳为我,阴为彼也”,厘税增,则中国烟贵,“人食洋烟,无食土烟”,而外国之烟乃大售矣,“执不可”,[4](P.19)间接防止了洋烟在中国的倾销。
二、出使泰西
清政府因英国、俄国都是重要国家,出使大臣曾纪泽非刘瑞芬不足以为代,1885年,刘瑞芬以三品京堂出使英、俄等国,后虽被授为太常寺卿,迁大理寺,但仍留任为大使,改驻英、法、意、比等国家。刘瑞芬担任多国公使,达四年之久,出使期间,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在走出国门后其思想也开始了新的变化。这反映了传统士大夫因应时势,对外部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化与拓展。从以下几方面可看出:
(一)挫败列强蚕食中国的阴谋
黑龙江漠河地区,人称金穴,光绪初年,当地人民发现金苗,随后大批俄国人越境偷挖采金沙,清政府经济损失巨大,同时对边境安全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刘瑞芬知道后,立即致电总理衙门及李鸿章,认为漠河金矿为大利所在,非空言能拒,请先自我举办,于是清政府决定创办漠河金厂,指令李鸿章督办,并调任吉林候补道李金镛为漠河金矿主办,彻底打击了俄国人的侵略气焰。
1885年,英国发兵占据缅甸都城,将其并入大英帝国所下属的印度,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并且停止缅甸向清政府纳贡。清政府与英国交涉,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缅甸条约》。刘瑞芬出使英国期间,按传统的中缅关系据理力争,坚持呈进方物,循例举行,同意设关通商。1887年,刘瑞芬在伦敦与英国外交部交换缅甸条约。
刘瑞芬使英期间,英国军队入侵西藏,刘瑞芬以公使身份向英国外交部提出抗议,多次与英国外交部辩论,强烈要求撤回印度入藏的军队。但英方不顾中国抗议,悍然由印度大举入侵西藏,刘瑞芬再度照会英国外部,请阻止印兵再犯西藏边境,据理力争,英方理屈被迫退兵。
(二)积极参与洋务活动
刘瑞芬出使期间,直接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带来的繁荣景象,亲眼目睹了机器生产在炼钢、造船、制币、织布等方面的威力,十分羡慕。因此,他在出使期间,与国内洋务大臣李鸿章、张之洞多有联系,热心为国内洋务派新办的企业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
刘瑞芬是以军功出仕的,一贯究心于兵器,在出使期间,对各国军事情况进行了多方考察。当时,李鸿章全力筹建北洋舰队,人才与舰只都相当缺乏,只得向国外购买舰只和聘用人才。刘瑞芬究心西洋器械很久,李鸿章非常信任他,北洋海军的外聘人员和船只、枪炮购买大都经刘瑞芬之手。北洋海军建立后,新式人才倍加缺乏。清政府决定派人出国留学,但是英国为了阻止其他国家海军实力的发展,限制各国的留学生人数。刘瑞芬利用公使身份,屡次交涉,最后将中国派遣出国的16名留学生留在西欧各海口,或在英国驻中国洋面兵舰上学习水师技艺。北洋海军的建成和发展,刘瑞芬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国史馆校注.清史稿校注第十三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
[2]刘瑞芬.养云山庄诗文钞[M].台湾: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俞樾.刘瑞芬神道碑,清代碑传全集: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刘瑞芬.养云山庄诗文钞[M].台湾: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责任编辑: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