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遗产巴塘弦子保护与弘扬的两个核心问题刍议

2009-05-13林阳地

电影评介 2009年9期
关键词:弦子巴塘歌舞

林阳地 余 翔

摘要“非物”遗产巴塘弦子是藏区,尤其是甘孜各族人民喜爱的、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民间歌舞,但长期以来多半养在深山人未识。其保护与弘扬不仅是国家政策之使然,也是艺术发展之必然。巴塘弦子的艺术魅力既源于独特鲜明而不可再生的地域、民风民俗以及乐舞的形式与内涵,更表现在艺术形式不断创新过程中所盈盈溢出的、令艺术接受者沉浸于强烈审美期待之中的、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从而赋予巴塘弦予以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非物”遗产巴塘弦子保护与弘扬政府行为艺术形式创新

一、引言

藏族三大歌舞艺术之一的巴塘弦子,是藏区各族人民喜爱的、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民间歌舞,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声誉极高,影响极大。但长期以来仅活跃于藏区,外界知之甚少,很有养在深山人未识之意味。如何让巴塘弦子在藏学——“康巴学”学科体系中占有学术之一席?如何让巴塘弦子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并立足于世界民间歌舞艺术之林?怎样以巴塘弦子歌舞为依托。建设文化巴塘、文化甘孜,使具有“弦子之乡”美誉的巴塘成为具有中国意义的地域风情文化标志?如何对巴塘弦子的终端成果、传承人、传承技艺、传承场等完整系统进行全面的保护7诸多思考,实际上皆可归结为怎样活态保护与弘扬巴塘弦子艺术的问题。

途径是多方面的。办法是多样化的。

比如地域性的弦子艺术系列活动的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巴塘弦子文化风情旅游规划。大、中、小学校巴塘弦子歌舞课程的开设,文艺团体对巴塘弦子歌舞的着力打造推广,民族音乐工作者对巴塘弦子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索与研究,对数千首弦子词曲抢救性发掘出版,制作歌舞光碟、视频作品,建立巴塘弦子资源信息库,以及媒体的大力宣传等。如此种种,皆不失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与办法。不过一切途径与办法都离不开两个核心问题:即政府的权力行为与巴塘弦子艺术形式的创新。

二、“非物”遗产巴塘弦子的保护与弘扬是呼吁全民参与的政府行为

近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铺开了以增强国家“软实力”为目标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

1998年始,由文化部牵头逐步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

2003年10月,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

2005年06月10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透露,《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被国家列入文化立法十年规划重点项目,并力争早日出台。

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6年05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发布会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全国人大2007年立法计划。孙家正同时指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普查工规模宏大、队伍建设逐渐配套、公民自觉意识开始提高等方面的进展。

2008年6月11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新闻通气会上说,文化部不久将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此种种。皆表现出国家政府保护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心、决心、力度与成就。很显然,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各项法规政策与具体实施方案是抢救和保护、挖掘与弘扬“非物”文化遗产的第一要素,第一原动力。近几年巴塘弦子步履维艰“命运”的改变就首先直接源于政府行为。

2000年巴塘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弦子艺术之乡后。巴塘弦子一改过去只有各村自发组织的农民弦子队状况,巴塘县开始有了自己的专业表演巴塘弦子团体——“金弦子艺术团”,承担起了外出交流演出的任务。而2006年5月巴塘弦子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巴塘弦子的命运第一次出现了重大转机。“金弦子艺术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分赴北京、西藏、成都等地交流演出达40多场,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连演三场,并且为驻华使节多次演出,可谓场场爆满、气氛热烈、好评如潮、誉满全国。

甘孜州地方政府也表现出十足的力度与决心。州长李昌平曾于2008~3月“两会”期间在四川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饱蘸激情作了“五很甘孜”的发言。李昌平认为。甘孜很重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地位。全州25个世居民族,创造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藏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甘孜很富饶。除了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的种类全、品位高、原生态、难复制。因而甘孜很期待,也很有希望。“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甘孜的民族文化是最硬的软实力,其中的巴塘弦子就是最具魅力的最硬的软实力之一。甘孜一定要。也一定能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硬通货”。

三、巴塘弦子的艺术形式刨新

除了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法规政策对抢救和保护、挖掘与弘扬巴塘弦子的第一要素。第一原动力外,巴塘弦子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乃是其自身魅力不断拓展与释放的内在,AA。

巴塘弦子又叫巴谐,脱胎于青藏高原支脉一支重要歌舞乐种“谐”。它是发源并盛行于巴塘、流行在康区,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这种歌舞的主奏乐器是必汪(二胡)或牛角胡琴,因为当地汉人称胡琴为弦子,所以巴谐就被称作“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折射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是藏族民间音乐的最大宝藏,是保存最完好的蔽族音乐“活化石”,包括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七种类型。保护与弘扬巴塘弦子具有十分重大的藏族文化学术价值与藏族歌舞艺术价值。

巴塘弦子的曲调婉转多情、欢快流畅,强于节奏性,每支曲子都有相对固定的前奏、问奏和尾声:其舞姿变化多样、优美典雅,富于韵律感,男子踢踏跺脚、阳刚豪放粗犷,女子水袖飞舞、萦回轻柔舒展。表演时,领舞者边奏边歌边舞,众人列队相随和着舞蹈韵律且歌且舞、队形进退穿插、时而内聚,时而外散,旋律由慢到快,最后用急速演唱和急速旋转的舞蹈形成高潮,情景十分动人。一场弦子舞毕,所有参舞者齐声高喊尽兴舒服之“谐亚”。稍事休息,领舞者另起弦子舞曲。参舞者再次翩翩起舞,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结束。

巴塘弦子的音乐结构—般为二乐句,也有四乐句形式,多段歌词反复演唱。充分体现了民歌短小对称的特点。这给艺术家们以巴塘弦

子歌舞为依托,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呈现于艺术舞台之上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创作题材。

实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藏区群众自娱自乐巴塘弦子歌舞已经为多种艺术形式所用呈现于艺术舞台之上,为弦子歌舞的保护、弘扬与推广作出了重要、重大的贡献。

创作歌舞方面:1954年,巴塘弦子歌舞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在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1988年,巴塘弦子被选为中国藏族歌舞团的节目之一赴香港演出。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外人士的赞赏:1990年,巴塘弦子作为参加甘孜藏族自治州成A40周年庆祝活动暨甘孜州第二届民族艺术节的歌舞,在康定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四场演出,受到甘孜州委宣传部、州文化局领导和上万名观众的高度评价:在2005年2月11日悉尼华人春节歌舞晚会上,西藏歌舞《弦子情》为澳洲华侨华人带来新春的祝福和无限的欢乐:歌舞节目《巴塘连着北京》电在全国广为流播。

舞蹈方面:1945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表演的舞蹈巴塘弦子,1964年巴塘县业余演出队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舞蹈《拉起弦子上北京》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的好评;2001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组到巴塘拍摄以弦子为原始素材的著名舞蹈《洗衣歌》,并于2003年4月通过央视向国内外播出:还有近年来流行的广场集体舞《格桑花》等。

歌曲方面:影响极大的有《毛主席的光辉》、《洗衣歌》、《弦子》、儿歌《妈妈格桑拉》等,其素材皆来源于巴塘弦子歌舞。

影视方面:1986年9月,大型专题片《民歌魂之巴塘弦子》诞生:2000年浙江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亚妮率摄制组一行到巴塘拍摄电视片《弦子》此外还有流行全国的歌舞剧《花仙卓瓦桑姆》、歌剧《柯山红日》、歌剧《格达活佛》、电影《女活佛》、电视剧《格萨尔王》、电视纪录片《唐蕃古道》。大型交响音乐《康巴诗音》等,其音乐素材均来自巴塘弦子的曲调。

音乐旋律方面:近年来四川、西藏、青海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用作反映藏族地区风貌的电视节目的主题音乐,大多来源于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益西嘉措的《巴塘弦子》一书中的弦子曲。

器乐曲方面:有古筝演奏的《格桑拉》歌曲音乐,二胡演奏的《洗衣歌》歌曲音乐等:199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梁云江的二胡三重奏《康巴情》200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谭勇的二胡独奏曲《康巴弦子》。

多种艺术形式对原生态民间歌舞巴塘弦子的继承与创新所释放出的艺术召唤魅力,是丰富而无穷尽的。因为在继承巴塘弦子传统风格与精髓的前提下的崭新艺术形式打破了民间歌舞相对稳定的封闭循环状态,使之不断变化、递进与弘扬。从而增添了巴塘弦子歌舞的风采、内涵与活力,促成了乐曲曲式的大型化与艺术化,流传地域、范围的扩大化。以及艺术形象与艺术意蕴的丰富与拓展。最终令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接受者忘情忘我、难以释怀。

“接受美学”的创建者姚斯认为:艺术作品犹如一部管弦乐谱一样,在演奏之中能够不断的动态释放能量以使艺术接受者获得新的感受、反响与创造,这种“能量”更多源于作品的起源、社会功能和历史影响。著名接受美学家伊瑟尔则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召唤结构”美学理论,其要义有三。一是艺术作品一定要存在意义的空白与不确定性,二是这种“空白与不确定性”会不断地释放意义以召唤激发艺术接受者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三是作品的“空白与不确定性”越多。艺术接受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艺术召唤魅力”,就是广泛涵盖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及衍意层里面的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正是由于艺术作品的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才使得艺术接受者怀揣极大的热情与渴望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补充、寻找、升华作品的意义。

巴塘弦子的艺术召唤魅力既源于独特鲜明而不可再生的地域、民风民俗以及乐舞的形式与内涵,更表现在艺术形式不断创新过程中所盈盈溢出的、令艺术接受者沉浸于强烈审美期待之中的、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从而赋予巴塘弦子以新的生命力。

结语

全民参与下的政府行为与艺术形式的创新是“非物”遗产巴塘弦子保护与弘扬的两个核心问题。因为国家政府的决心、力度与成就如同一盏明灯将会照亮全国人民“非物”遗产保护与弘扬的道路,并强化其意识,增添其信心,可谓保护与弘扬“非物”文化遗产的第一要素与原动力:而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又使得艺术作品源源不断释放的“召唤魅力”与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期待视野”最大限度融合,从而形成对艺术作品意蕴的本真破译与期待形象的创造性构建,以及人格升华意义上的心灵沟通与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弦子巴塘歌舞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五彩巴塘 扮靓藏区人民新生活
我在巴塘等你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巴塘——“绿色中国十人谈”聚焦巴塘的绿色发展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试论藏族弦子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一起歌舞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巴塘社会群体构成及演变消长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