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学者对“Disney 迪斯尼”的研究与批评(之二)

2009-05-13鲍玉珩

电影评介 2009年9期
关键词:迪斯尼米老鼠沃尔特

鲍玉珩

摘要迪斯尼研究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大学内学术研究的新兴课题,在中国振兴民族动画艺术的今天,作为借鉴与学习,笔者在阅读大量资料和参加多次国际有关学术会议的基础上,将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于迪斯尼研究的状况加以概括综合成文介绍给国内同侪,师友和学子们。

关键词迪斯尼迪斯尼公司迪斯尼动画电影沃尔特,迪斯尼电影批评中国动画艺术

一、对迪斯尼的美学分析与研究

对于迪斯尼的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南加大大学的英语系开始的。按照传统,美学所涉及地的对象应该是艺术,其研究的核心是美和美感。在一开始,很多学者把迪斯尼的动画电影仅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来分析研究,即Genre study;但逐渐地把重心转到对于沃尔特·迪斯尼本人,开始进行人物传记研究。随着70年代后期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作家电影理论被引进到迪斯尼研究上,即把老沃尔特作为电影艺术家、电影作家来进行分析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当迪斯尼动画片开始风靡美国时,就出现了不少文章吹捧老沃尔特。例如一篇文章写道“迪斯尼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把它他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布鲁埃尔,伦勃朗,乃至毕加索并列是完全应该的。”文章发表不久,美国的高等学府的学术界开始凑热闹,此后美国一些著名大学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南加大等先后授予老沃尔特荣誉博士学位。这样,渐渐地人们自然而然地把艺术家(artist)的皇冠加封在老沃尔特头上,迪斯尼动画业也随之成为了艺术(art)。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 Langer)特别注意到美国美学研究的谬误,她在一篇文章中批评:“近年来,美国学术界形成一个传统,就是在对于动画电影的分析中,时常把动画片的艺术特性/特征同某一个人的成就和贡献相联系起来,这样就把活生生的电影研究中的作家(author)作者与前者相提并论了。”众所周知,电影研究中的作家电影理论(Author theory)始于法国,在一开始并不为自谓老大的英格鲁一萨克逊学者们所接受。慢慢地从南加大等大学开始,学者们开始以作家理论来分析研究某个单一电影导演的艺术风格等,就逐渐流行成为了美国学者喜爱的电影研究的方法论。对于老沃尔特的关注多于对于其他美国动画导演。说白了。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朗格的文章发表后,一些激进的学者开始对于老沃尔特本人进行批评,有趣的是,这个老家伙会打太极拳,他总是以一笑了之,叫人无可奈何。美国电影史学家芬奇(Finch)说:这个老头(老沃尔特)“是整个电影史中最活泼,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人。”

当然,沃尔特·迪斯尼对于美国,乃至世界,动画片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个老家伙似乎从来没有把自己放置在“作家”或艺术家的位置。他在其著作《银幕背后》(Behind the Scenes)一书中一再强调:“动画是一群人共同的合作。不错,是有一些打头的领导和几个制片人。但从整体,从大部分来说,动画影片是依靠一群具有很高创造精神的人共同合作创造出来的。我不过有幸叫迪斯尼而已。”最妙的是,一次美国著名的南加大电影系邀请他做报告讲课。这个老头站讲台上竟然说:“我不懂电影——不懂电影史和电影理论,说实话,我也没有拍过电影。我不过凑巧叫沃尔特·迪斯尼。您们邀请我讲电影,这么办吧。我给您降格讲一个故事吧。于是,他讲起小时候的艰难的报童生涯。”没有一个学生怪这个老头,反而认为这老头很可爱。最后全体校董事会一致同意授予这个老头荣誉博士。

1966年,在沃尔特·迪斯尼去世之后,美国曾经有过一段迪斯尼研究热潮,根据1972年一片篇论文介绍,当时大约有800多篇有关沃尔特·迪斯尼本人以及迪斯尼动画影片的学术性文章发表。这些文章在一开始基本围绕着什么是真正的美国动画(the real animation or animators)来争论的,而后成为了对于迪斯尼动画的专题讨论,讨论基本围绕着作为艺术的迪斯尼动画,诸如迪斯尼动画的人物(动物)角色的形象,迪斯尼动画的情境设计,迪斯尼动画的美术特点,迪斯尼动画的故事叙事模式,迪斯尼动画的音乐设计,迪斯尼动画的色彩等等。这样就有意识地把迪斯尼研究推入到美学研究层次上,也正是在这样的热潮中。美国的动画电影创作进入了第二个新高潮即美国的“新动画”(the American Nee-animation movement)阶段。为后来相继而来的“数码技术动画”奠定基础。(笔者注: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关于迪斯尼的艺术研究专著和文章,我们认为值得介绍,特别对于我国的动漫艺术创作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希望将来有机会进行综合性介绍。)

我们前面介绍了沃尔特·迪斯尼对于“艺术家”的态度,同样,这个顽固的老头也不承认迪斯尼是艺术。他只是说迪斯尼是电影。他说:“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的东西叫做什么艺术。它不过是表演业,即秀一行业(A Show business):也就是娱乐业(the business of entertainment),供人们消遣的东西。”可学者们真也叫真,硬说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迪斯尼的动画就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或美术形式(a formof fine art),他们还拿出例证说明迪斯尼对于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作用,举例说,前苏联著名电影大师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就称赞迪斯尼动画片对他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

20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罗伯特·非尔德(Robert Feild)的多事家伙竟然自费出版了一部《沃尔特·迪斯尼的艺术》(The Art of Walt Disney)专著,公然声称:“迪斯尼的动画影片是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最具潜力的艺术形式。”有趣的是,这个菲尔德,原来是著名的哈佛大学艺术系的尖子生,却因为自费出版这部专著,吹捧迪斯尼动画,被哈佛大学开除。

在29世纪60至70年代末期,电影研究成为西方,特别是美国,大学学术性研究的热门领域,一些激进的学者们开始再次激烈地批评迪斯尼的动画影片。我们不妨仅举两个实例,看看是如何批评的:

詹恩伊·彼尔汀(janes filling)在其所著《读解动画》(Readers in Animation)一书中批评说

“少数的电影批评家和理论家们似乎感到他们已经被武装好了去对付那些图像/影像,或胶片艺术即电影艺术,而不必在乎我们所指出的照相——现实主义和心理反映理论对于电影叙事的基础作用。当我们书写有关活生生的生活时,注重的是它的类型。拍摄风格,表演模式。用光与剪辑,或指出电影特征时,这样,即使一位尚未看过该影片的人,也会理解我们的讨论,他们能

够跟随我们的争论,但是,对于您们所谓的迪斯尼的动画片来讲,这些基本的电影研究理论和方法都不能够使用,的确也很难使用这些学术性很强的电影理论与批评去探讨、分析和研究粗俗的、难以入室的、幼稚的、迪斯尼动画。”

彼尔汀的话反映了当时美国学术界的自大、无知和自以为是的学术权势主义。(笔者注:请想一下我国目前学术界。特别是影视艺术学术界的权势主义,不也是如此霸道。无知和自以为是吗!)在此后。特别是70年代末期,更出现一些极左的学者们,干脆把矛头直指迪斯尼的动画影片是低级的,不能入室的粗俗,下流的杂七乱八,一位名叫菲利普·克里·丹斯洛夫Philip Kelly Denslow的家伙就写道:“在好莱坞,无论是市场广告,还是实际说法。一提到动画影片,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迪斯尼公司,其实,迪斯尼不过是一个特例,还有其他‘伟大的人,或艺术家。迪斯尼,现在再加上有线电视的特纳动画频道,已经控制住观众对于动画影片的接受,如今只要一提到动画就是迪斯尼或特纳视频。我以为这样的先入为主的接受原则,实在不利于美国动画一卡通的创作发展。”

这样,在学院派的严肃批判下,迪斯尼被列为低俗的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里,有些更为激进的学者,把迪斯尼同好莱坞的商业电影等同起来,正如郎格所言:“把流行的美国动画片都作为迪斯尼的动画电影而作为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认为是值得置疑的,同样把高雅艺术和作为低俗的商业艺术相互对立也是否有些绝对化了?”

目前,虽然激进的、乃至更为激烈的批评继续进行,但美国学院里对于迪斯尼的美学研究已经出现新局面。特别是空洞的批判似乎减少了,代之而起的个体或个体性分析研究。我们不妨看一看。

二、个体研究:米老鼠研究

一提起米老鼠(Mickey Mouse)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个大耳朵,长鼻子、淘气的、活泼的老鼠形象。当香港的迪斯尼主题公园开幕时。揭幕的正是男女两个米老鼠。在中东地区,伊斯兰的报刊说,米老鼠比美国总统更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的确如此,2007年,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证明米老鼠所受到欢迎的比率是美国总统布什的六到十倍。前不久,美国一个州开了个玩笑,叫小学生投票选美国总统,米老鼠获得最多票。现在,米老鼠已经成为迪斯尼的注册商标。迪斯尼——米老鼠,在世人心中是一回事。

这个大耗子——在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内和美国娱乐圈内部人们习惯称呼他——在美国和世界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代表了一个集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地的绝妙的综合性网络。是当今美国文化的象征代表。一提起米老鼠,人们就会想到他的出生处迪斯尼公司,而一提到迪斯尼公司就会联想到美国的流行,通俗文化即商业文化。于是,米老鼠就和美国汽车一福特汽车,可口可乐,麦当劳,玛丽莲·梦露,摇滚乐等一起成为美国文化的表征。奇妙的是,在某些知识分子圈内,米老鼠有自己的词典,他表示:低俗,廉价,粗野,愚蠢,不正经,和不入流等。可在世人心中,米老鼠代表:诙谐,幽默,愉快,欢乐,幻想,以及逃避现实等。这样,一个米老鼠竟然出现截然相左的看法,也说明了迪斯尼的复杂性。

实际上,在美国乃至在世界上,对于米老鼠的分析研究已经有年。举例说。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家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就把米老鼠称为一个“在全球轨道上行驶的”大耗子,是人类集体梦幻的产物。其他的学者们,包括中国、日本的学者们,大都把米老鼠看成一种大型的集合性整体的象征代表,也被视为是一个特殊的,指定性的“类型老鼠”。俄立克·福罗曼(Erich Fromen)则认为,米老鼠之所以受到如此范围观众的欢迎,是因为它体现出广大的普通人反对强暴、反对在当今这个权势横行,物欲超过道德的金钱世界中,有米老鼠这样一个小东西敢于挺身抗衡实在是不易的。因此,人们认同这个大耗子。

长期以来,米老鼠一直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鲜明特性的动画——卡通角色,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早在迪斯尼之前,美国银幕上就出现过类似的大耗子形象。不过没有出名。就是迪斯尼的米老鼠形象也是不断变化的:从最早的家鼠型(长鼻子,小尖嘴,瘦伶伶的小老鼠)渐渐发展到婴儿型(大眼睛,园嘴,胖乎乎的人形老鼠),按照学者们的解释,每次变化都和经济有关。

学者们还说,当初迪斯尼动画中的每个角色,都可以说基于两种基本类型:即人类学发展类型(Antropomorphization)和原始生态学发展类型(Neotenization)。布鲁克维博士曾经分析过迪斯尼米老鼠的生物进化过程:分为儿童期幼稚型,成长期,成熟期和完成期等四个类型,而劳伦斯博士则以社会心理学分析为基础,认为米老鼠起到了让观众返回儿童阶段的回忆作用,即佛罗洛伊德的儿童期自恋情结。

施其可尔(Schickel)和其他学者曾经把米老鼠的发展同老沃尔特·迪斯尼个人的性格和对于迪斯尼公司发展的贡献结合一起。他们认为米老鼠和老沃尔特具有以下相同之处:(1)严肃,但风趣,诙谐:(2)不张扬,直爽:(3)甘作配角:(4)合作与负责等特性。所以沃尔特的生涯就如同他的米老鼠一样深入人心,受人喜爱。还有的学者指出,就在米老鼠首次露面之后,即几年内他就发生了几次变化:(1)1931年,是一个幼稚的,欢喜的小老鼠:(2)1933年,一个成熟的,直爽的英雄:(3)1938年,更为老成的,不动声色的大耗子。

虽然,米老鼠今日还会继续保持它作为迪斯尼公司的名牌出现,但最近几年来他很少在美国银幕上露面——更多地在日本,南韩的影视节目中出现,但米老鼠对于迪斯尼公司的重要性似乎永远不会减少,也许,正如1993年艾斯纳(Eisner)所写的“米老鼠,同其余的迪斯尼动画片的主角和角色一样,他们是永久的,不死的。他和他的迪斯尼伙伴们,永远生活在世界各地人民的心目、记忆和头脑中。他不断地一代接一代地教育、娱乐这着我们。这就是说,无论米老鼠是65岁了……还是165岁了。他总是那么年轻,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热情奔放,诙谐幽默和有勇气面对人生”。

三、迪斯尼和儿童文学

前面已经说过,对于迪斯尼的研究在美国学术界内部一直有争议。从早期20世纪30年代开始直到60年代,美国学者对于迪斯尼公司和迪斯尼艺术一直是比较正面的,赞扬性的,我们初步统计一下,截止到1962年,我们收集的大约1000多篇文章中。80%是属于这类的。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学术风向变化了,越来越多严肃批评的。批判式的文章、专著不断涌现。有一些根本不是美学研究,而是人身攻击——例如有一篇文批评老沃尔特是中央

情报局特务。在这些文章中,很多是批评迪斯尼对于儿童文学的摧残和骟割等。

学者们批评迪斯尼的动画片摧残和骟割传统的儿童文学,首先,也是最主要是从迪斯尼动画对于原来的故事主题。故事本身。故事的角色等的篡改着手的,然后逐渐地发展到对于传统故事的文化背景、地域/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等外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一般来讲,这些学者创造出两个特殊词汇,应用在他们的批评和研究中:第一个就是“迪斯尼化”(Disneyfication),第二个就是“美国化”(Americanlzatlon)。当然,在一般读者的眼目中,迪斯尼化=美国化。笔者曾经就这两个词汇请教过我的美国老师,据他们理解,后一个词即“美国化”更具有否定色彩,其意义包括“商业化”,“美国文化帝国主义”,“赚钱化或光为赚钱”等。不管如何。这两个词。都具有强烈的批评意味。这些学者们包括电影一电视艺术理论家,批评家,儿童文学研究工作者,文化批评家,儿童心理学家,专业和通俗报刊记者,专栏作家等,除了美国的学者之外,最近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们参加这个批评队伍。

早期,即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激进的批评,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965年美国著名文化学者,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佛朗西斯·克拉克·萨伊尔博士(Frances Clark Sayers),在她言辞激烈的专著《起诉迪斯尼》(Walt Disney Accused)中。针对加州文化官员麦克斯·拉佛蒂(Max Rafferty)的言论进行批评。拉佛蒂说:“在目前美国好莱坞的充满了性,暴力,悲哀情绪和下流东西的荆棘中,‘迪斯尼应该算是近十多年的神圣殿堂。她是健康的,有益的。”萨伊尔则针对拉佛蒂批评迪斯尼在虚伪地粉饰美国人民地的现实生活:“他(老沃尔特·迪斯尼)在故意地涂脂抹粉,粉饰现实。故意歪曲美国的暴力,其结果,就如同美国出品的肥皂剧一样,和美国人民的真正的现实生活丝毫搭不上边。”

更有甚的是,萨伊尔把批评的矛头直指沃尔特本人,“他之所以,如此放肆地在他的电影片中,出版的图书中,乃至其他的产品中去贬低传统的,经典的儿童文学,完全是基于他个人的目的。”此外,萨伊尔指出,迪斯尼粗暴地践踏、歪曲所有的东西,就是为了他的个人目的,沃尔特对于传统的民间传说的处理,是如此粗暴放肆,乃至根本不顾这些传统经典的人类学的、精神的和心理逻辑学上的真理性,真实性。最后,这位女学者总结:“迪斯尼市场时常是选择一个经典的伟大的作品,把它加以电影化。他会压缩原作品的长度,去尽量把一切事情都清晰地展现出来,它故事会发生的非常快,而且是以普通话及即日常的语言来表述出来的。这里面,没有任何可以叫儿童去思想,去感觉,去梦幻一想象的余地。我认为迪斯尼先生,他的基本兴趣就仅仅关注在市场上。在他的眼目中,所有的东西就是要赢得最广泛的观众群。”

实际。并非萨伊尔如此批评,还有其他学者。同样把迪斯尼同赚钱赢利联系在一起。比如梅伊(May)就指出“迪斯尼彻底的商业性”,他把迪斯尼动画对于传统的民间儿童文学的处理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好莱坞电影大量地改变改编欧洲传统的经典文学名著,而且,大量地投入到市场上获得巨额盈利,这种,把西欧的经典文学名著,彻底地“美国化”(Amenicanization)是粗暴地践踏人类文化与文明的犯罪行径,而迪斯尼的动画在好莱坞的美国化运动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著名的民俗学专家杰克·吉佩斯博士则批评说:迪斯尼对于民间传说。民间童话的粗鲁的践踏,随意改编后再盖上迪斯尼的印记通过商业市场广泛销售。“迪斯尼以科技来强化故事的叙事性,在视觉化的传统民间故事中进行重大的改变,用以激发,刺激观众,他雇用了一批动画艺术家,画师。和技术人员来进行创作,他们无需思考任何事,只要去忠于这个王国,去按照规则去干,就行了。”

现在,也出现不同的意见了。美国文学批评家考琳·斯帕克斯(CoIin Sparks)——曾是笔者的老师。从比较文学研究出发,对于迪斯尼的改编仅仅是出于商业的目的提出争辩,他把西欧传统的即米尔尼的《驱魔师》(the Classic Pooh)同迪斯尼改编的动画片《驱魔师》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指出迪斯尼的各种改编包括对于传统的民间童话在故事情节,角色的外貌,语言。声音,故事发生地点,环境的重要改变,完全是为了适应美国人自己的口味:“迪斯尼如此细致地,一个地方借接一个地去进行改编。完全是其生产所需要的,他不仅仅想去赢得世界市场,他首先想的是作为美国产品投入到美国自己的市场,然后才是作为美国产品去投入世界这个大市场的。”我十分赞扬斯帕克斯的分析和研究论点,这不仅仅是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谊,而是他的话比较公允地说出目前热烘烘的全球化(globailzation)的实质,以及迪斯尼对于传统的儿童文学的改编实质。

某些温和派的批评家开始注意到迪斯尼版本的改编对于原著的深远意义和道德价值的改编等。有的时候,迪斯尼的版本故事不是提供出什么积极的、建设性的观念价值,而是有问题的、值得争议的东西。多夫曼和麦特拉特等人就提出某些迪斯尼动画片中,“在迪斯尼的甜蜜蜜的小家伙之外。也有各种各样的坏蛋:丛林中的蟊贼,粗鲁的东西,残酷凶手,恐怖分子,绑架,匿名信,嫉妒,黑手党,爆炸,暗杀等等。有时。孩子们是通过迪斯尼的动画作品知道了解这些事物的,迪斯尼也教会了孩童们恐惧、担忧和仇恨。”

最近,吉佩斯博士又发出新观点,他提出迪斯尼经过了一个对于民间童话的“拼写或再次拼写”(Spell or re-spell)的革命转化期,他对于传统的民间故事,童话,以动画电影形式进行了具有革命性的改变或改编。我们想这位老吉博士有些过誉了,其实说不上是具有革命性的改变。顶多算某种进化或改进吧。迪斯尼拼写的魔幻力,不过是他把民间故事和童话进行了电影动画改变显现在观众面前,驱使他们去观看,去幻想,去做梦,去实现自己的内心憧憬,他以银幕上的活生生的影像来激发观众内心的某种好的潜能。老吉博士。我听过他的课,本人就神乎乎的,他对我们说。迪斯尼即老沃尔特在选择改编民间故事和童话时,有一定的观察标准,他也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他自己的早期艰难生涯,以及他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

更有说服力的是,吉佩斯博士从民间传说的发展历史来研究迪斯尼对于民间传说的改编。老吉博士指出民间传说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口头文学,这种口头文学的形式一直延续到17世纪中叶,一般是由一个讲故事的人吟诵故事,众人围拢着他聆听着。吉佩斯博士还指出: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授的传统也和家庭关系相关,一般是父母在卧室中,给孩子讲个民间故事传说,

哄小孩子睡觉,这时父母会边讲故事,便边吟诵摇篮曲。这样的口头文学故事,一般是有个欢喜的结局:大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好战胜恶等。从17世纪直到19世纪,民间传说从口头文学形式发展到印刷文字形式,这是一个飞跃进步。但是,故事的口头传授一直延续至今。在家庭中,父母给孩子们念书中的故事,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老吉博士还介绍了其他的口头传授的方式,比如在医院中。护士给病人,幼儿园中阿姨给小孩子,茶馆里的说评书的形式等。

迪斯尼的动画改编,可以说是20世纪对于民间传说的新发展。迪斯尼以电影化形势来翻译、解释民间传说,可以被认为是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新阶段。“迪斯尼以电影,使得影像在文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本,把民间故事传说进行影像化传授,虽然有人批评是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体的践踏,但我认为迪斯尼是在帮助印刷媒体发展。此外,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视觉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视像的功能要大于文字。”为了进一步确定迪斯尼改编的优点和贡献,吉佩斯博士从类型学对迪斯尼的改编进行分类:

1技术压倒了故事,即强调动画技术。按照迪斯尼的传统。故事是用来辅助技术的,或用动画技术来讲述故事:

2动画影像叙述,通过动画艺术家的手和电影摄影机以某种具有诱惑性和特殊的结构方式来进行的:

3影像和动画故事发展的场次顺序是在强调故事的整体性,不露痕迹的一体化,以及整体的和谐来进行整体结构的:

4主要人物/角色是单维地的,平面的。总体为故事服务的:一般不需要有什么角色发展,因为角色基本就是故事,角色的安排依据故事而定:

5一般可以说,迪斯尼的美国化/式的民间传说故事。是把其他的国家的传统的民间传说故事多少“殖民化了”(colonization),迪斯尼的改编大多基于美国文化传统,并以其为基本模式:

6从主体和故事主题思想来看,也是以美式的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强调大工业观念,基督教精神等:

7以美妙的电影的美来感染观众,为观众提供美轮美奂的视觉影像:

8迪斯尼式的动画传说和故事,不需要什么具体的反应性观念。因为一切都显示在表面上。而观众也满意这种简单的、轻松的、灌输性的、影像化的、图解传统民间传说故事的迪斯尼动画形式。

依据上述的迪斯尼式的改编,迪斯尼长期以来占据美国文化产业的领导地位,而且不断地制作生产大量的迪斯尼化的新型民间传说故事。发行到世界各地,影响着,或吸引着众多的观众。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曾经就人类的神话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回过头看,当今的迪斯尼的动画就具有某种建置集体无意识的功能。下面。我们在进行一次比较研究: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吉佩斯和其他的学者们,都认为迪斯尼的动画片《白雪公主》是迪斯尼对于儿童文学的改编或在再翻译的典范。事实上。这部动画片从各个方面和角度都引起批评家的高度关注,我们认为。这部动画片也确实是传统迪斯尼的代表作。

《白雪公主》一片于1934年月开拍,在1937年圣诞节假日期间公映,前后费时三年,是迪斯尼的第一部大型动画故事片,也是美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1939年获得奥斯卡特别金像奖。在整部影片拍摄完毕后,迪斯尼报告公布该片总共耗费150万美元——在当时是个巨额数目。后来迪斯尼总经理说实际上消耗为170万美元。当该片投入市场后,仅在美国国内就获得了800万美元的收益。截至到1983年,该片在美国一共再版六次,1987年,为了庆祝该片的五十周年大庆,又重新整理再版,再次公开放映,不到8周,票房收入竟然高达4000万美元。《白雪公主》是美国迪斯尼公司的传统迪斯尼代表作。但是老沃尔特回忆说,在一开始,迪斯尼领导圈内对于这部动画片争议较大。因为,在该片之前,迪斯尼一般以生产短动画片为主,拍摄这样较长的动画故事片谁也没有底,谁也不敢保证是否能够赚钱,最后还是老沃尔特拍板决定拍摄,缺乏资金,老头说,把短片先停下来,找朋友借钱,贷款也要拍摄制作。老沃尔特还亲自动手修改电影剧本。老头坚持说,迪斯尼拍摄制作这样大型的动画故事片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实也证明老沃尔特具有远知卓见,也就是从《白雪公主》开始,迪斯尼公司每年必须拿出一部大型动画故事片作为每年圣诞节的贺礼片。吉佩斯博士认为:“《白雪公主》使得迪斯尼能如此完美地把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改编成一部如此完美的动画故事片。迪斯尼赋予原著的幽默、诙谐、乐观、浪漫色彩和积极精神,丰富了原来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改变和改编。《白雪公主》是第一部真正的动画故事片。我之所以说是‘真正的,就是她为将来的迪斯尼动画片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样板。”吉佩斯把原来的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和迪斯尼的改编的《白雪公主》进行了对比:

格林童话

迪斯尼动画片

1母亲死亡父在没有父母,父母双亡

2白雪公主不干活白雪公主被迫当女佣,打扫城堡

3王子是‘反面人物王子从影片开始就出现,好人

4王后不清楚王后作为后母嫉妒白雪公主漂亮

5动物群像,不清楚动物群是白雪公主的好朋友

6小矮人,是丑角,笨蛋小矮人都有名字,是有个性的好人

非重要角色重要角色

7王后出现三次王后只出现一次

8王后的结局,受到惩罚王后的结局,受到惩罚

穿烧红的铁鞋当她想杀死小矮人时,被杀死

9白雪公主死而复生白雪公主复生与王子成婚

10欢喜性结局大团圆型结局

美国学者斯通博士,指出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也并不是原始之作,它也是从古老的民间口头传说发展起来的。斯通列举了三个原始本。他提出迪斯尼的电影化改编。从印刷文字本到银幕影像本不仅仅是媒体形式的演变,而是使得银幕影像本更具有生动、具体图像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电影动画的最大潜能,以影像,声音,音乐,表演等综合形式来对原始素材进行改编。迪斯尼的动画是如此具有说服性的,她甚至把创作者和观众隔离开来,使得观众从一开始就被吸引到银幕影像中,记住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只能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

虽然。格林童话和迪斯尼的动画片对于女性的态度基本是一样的,但吉佩斯博士指出,迪斯尼的动画走得更远一些,他欢呼男性的魅力,以胜利来赞扬男性的成功。他特别对于动画片的结局即王子和白雪公主的接吻进行分析:指出是老沃尔特的自我的显示——又一次把沃尔特本人的生涯和他的作品相关联。他说:“迪斯尼希望这个世界明朗化,清洁化,于是银幕上的影像的色彩十分明快,干净,所有的角色在场次发展中都反映出创作者的某种态度。对于迪

斯尼来说,格林童话不仅是作为历史材料用来加深原始素材中的故事叙述性。而是用来创造出动画片特殊的描述技巧,和显示动画业所具有的艺术能力。迪斯尼的改编也表明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美国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如何坚持个人的能力,在改编中尽量去体现自己的影响力。迪斯尼本人永远希望出新,在动画片《白雪公主》上,他不但出新,而且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出了新。”

传统迪斯尼和《白雪公主》

迪斯尼本的《白雪公主》给自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美国化的新型白雪公主,作为迪斯尼的第一部长动画故事片,也可以说她树立起传统迪斯尼的样板模式。此外,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式娱乐片,尤其是片中强调了七个可爱的小矮人——七个喜剧性角色。当初,迪斯尼尚未有拟人的动画型角色,在电影中,当时也未有过这样拟人的动画形象。《白雪公主》打破了这个局限,这种卡通化的小矮人不仅为影片增添了喜剧色彩,而且以诙谐,幽默,乐观的气氛感染了观众。

特别要指出该片对于音乐的处理,是绝对优秀的,成功的。从开始到结局,影片充满了音乐声,音乐不仅说明了故事的主题思想,而且随着故事发展而发展,烘托了故事的叙述,渲染了人物。可以说,在该片中,音乐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此外,影片中的小动物们,也都拟人化了,它们活泼,可爱,体现出善良,单纯,美好的精神。在此后,迪斯尼的动画片中少不了动物影像。所有的影像都是儿童眼目中,心目中的影像,为儿童服务,作为迪斯尼公司的创作宗旨业也由此建立起来。

美国式的工作伦理,工作价值观等,也在本片中得以体现和抒发。观众都不会忘记七个小矮人乐观的工作态度:比如他们上工时,吹着口哨高唱:“吹着口哨去上工!”劳动之后,回家时高唱:“嘿,吼,下工了。”等。面对工作,不怕劳累并获得快乐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精神。在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下。无疑起到了鼓舞和推动作用。《白雪公主》的主题歌曲也表现出美国的梦幻精神。白雪公主是单纯的,从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她的单纯,她和小矮人交朋友,不嫌弃他们的体残丑陋。她轻信巫婆,都体现她的单纯。迪斯尼本人说过,他爱孩子,特别是孩童的单纯。白雪公主的主题音乐也表现出某种单纯性。

我们前面谈到过,传统的迪斯尼动画强调善战胜恶的基督教教义。白雪公主特别体现出这样的伦理思想。迪斯尼还在本片中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记住,当时正值战争期间,影片中的歌曲《我们欢笑。我们歌唱去战斗》,表现了乐观主义和对于幸福的追求。白雪公主唱着《有一天我的王子会到来》出现了,她努力打扫房间。不怕困难,不怕劳累,体现的是美国精神。

猜你喜欢

迪斯尼米老鼠沃尔特
朱姆沃尔特:武库舰残影
我是可爱的米老鼠
超级战舰“朱姆沃尔特号”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快乐的迪斯尼之行
妈妈撕碎了我做的“米老鼠”风筝
创造米老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