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2009-05-13林华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网络教研校本教研教学反思

林华对

摘要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形成特色化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富有挑战性、战略性的课题。经过近几年的教研实践,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要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提高教研形式的多样性。即教研行为要自主化,教研主题要专题化,教研内容要系列化,教研科研要一体化。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上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深化是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有效;校本教研;网络教研;专业引领;主题研讨;教学反思

目前校本教研现状的调查

随着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性问题开始浮现在我们面前。在学校中,教学、教研、教科研相分离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有的教师写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与他的教学活动不相关;有的教师在教研活动评课时尽说好话,只怕得罪人。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科研含量。因此,教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校本教研活动如何能进一步提高有效性,切实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这是我们要努力去解决的。为此,我们对目前校本教研状况的现状做了详细的调查,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具体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目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

(2)“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也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3)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教研还有相当距离。

2.“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研活动中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研讨风气有待进一步开创

公开课研讨活动是学校一种较主要的教研活动形式,但相当一部分公开课研讨的研讨力度也很不足。研讨课缺乏真实性,上成示范课,没有开展实质性的讨论,教师点评一般只是泛泛而谈、空洞乏理,有时是碍于面子,更多的是由于教师问题意识差,没有深入思考,不能追究问题的本质。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教研组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是不大的。

3.教师对“专业引领的要求强烈,但实际得到的支持明显不足”,多数教师欢迎集体研讨(同伴互助),欢迎有专家指导的研讨(专业引领),认为随时随地的交流比目前常规的教研活动更有效

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但如何使校本教研以更好的方式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行政推动下的僵化模式,在制度与文化层面上得到更深入的实践;如何摆脱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形式化的、务虚的东西,从而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正内需,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得到可持续发展?

校本教研活动的创新和深化的策略

1.构建多形式、多层面、多层次的校本教研制度,深化校本教研

我们认为要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首先必须基于制度的建设,依赖于制度的保障。

(1)建立学校教学实践反思制度——促进教师从过去的“教书匠”角色向“研究者”与“反思实践者”的角色转变。

校本教研策划是否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看它能否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发展,尤其是作为“研究者”和“创造者”的意识与能力的发展。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同时它研究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为了提高实践反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教师的反思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①整体反思。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它意味着什么?我以后还需要关注什么?

②专题教学反思。该教学行为或教学方法与通常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效果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教育教学主张?用什么理论观点来分析?等等。

③教学细节反思。抓住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细节。加以深刻的反思;抓住一节课的多个教学细节,加以全面的反思;抓住多节课的多个教学细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经过一定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广大教师在校本教研实践中能不断反思,能逐渐改变行政推动下的被动状态,对校本教研的基本目标,即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开始致力于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研究。从而改变了教师从原来教研中“强迫研究”为现在校本教研中“因需而研”,改变校方“强迫参与”的霸权作派为尊重教师的“因需设研”,让教师觉得校本教研是满足自己的成长需求,而不是为了实现领导的个人意志。

(2)建立教育叙事、案例教学研究制度,形成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校本教研是着眼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而教育案例是一种记载教育教学典型事例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反思教育成败得失、积累教育经验的重要载体,也是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因此说教育案例是校本教研中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为此,我们学校倡导教师要及时将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事例、问题或困惑收集起来,加上自己的点滴感悟,及时进行反思,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写成教学日记、课例点评、教育案例,同时我们鼓励教师们申请自己的网页,写教育网志,通过Blog平台交流教育叙事等。通过这些途径以提高教师运用理论分析评价实践的能力,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促进专业成长,改进教学行为,形成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3)完善学校内部校本教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形成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

能否促进新课程的发展,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要看评价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富有生命力。实施校本教研,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

①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等。要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以校为

本”的教研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而且是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活动参与、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校本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②教研组、备课组评价制度。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观察表,教研活动现场信息反馈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评价量表,运用模糊的综合定量评价与质性的观察分析评价相结合,突出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合作、交流、互助的职能,注重教师的实践反思和同伴互助,以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③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要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评价要注重考查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

④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制定制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校本教研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我们认为只有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才能使校本教研持续、健康的开展。

2.开展系列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式教研活动,确实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教学问题,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传统的磨课式的教研活动往往面面俱到,不管是教师的提问还是示范,板书还是体态语言,只要是有问题之处,都是教研活动讨论的话题,话题分散但全面。而主题研讨式的教研活动,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问题才是大家讨论的话题,话题集中。而教研组活动是一种集体研讨,有很强的时间限制,也许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因此,我认为主题研讨式的教研活动效果更加明显。

主题研讨式校本教研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基础上,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问题一设计一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之路,也就是说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发现问题。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是指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教学问题。

一次“主题教研”的过程,首先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问题。为了真实地了解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教务科研处利用每两周一次教研会议组织全校教师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我的教学困惑”征集,让每一位教师列出2—3个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感到最困惑的问题,然后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整理汇总上报教务科研处。

第二阶段:提炼主题。教务科研处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从教师提出的问题当中,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抽取一些颇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提炼,进而确定校本研究的主题。对这些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效度。

(2)设计。这里讲的主要是教学设计,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是指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设想、策划及行动方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小步骤:

①活动策划。将整个活动从目的、活动方式、具体过程,作出详细安排。例如2008年12月,我们举行了“同课异构”复习课研讨会的主题教研。我们发动全体教师参与这个活动,要求他们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

②活动方案敲定。整体活动方案出台后,教务科研处要求以学科组为单位,自行确定本学科某一教学内容,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A、B两套不同的复习方案设计。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活动方案,确定两位骨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准备公开教学研讨,而同一学科的其他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方案也事先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参评。有能力的学科组,还可以进行理论研究,对有效复习课的特征及策略进行讨论。

③专题研讨。根据活动方案。由两位开课教师将同一内容不同复习设计方案开展“同课异构”复习课研讨。整个过程,全体组内教师须全程参与。

④会后交流。

(3)行动。行动是设计方案付诸于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行动意味着改革、改进和进步。这种行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要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4)总结(反思)。某问题研究基本结束,必须进行总结,这一总结既是这一问题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研究的中介。

现场展示结束后,教务科研处要求每一位教师就复习课有效复习这个专题进行继续研究,每位教师再设计一个具体的课例,或写一篇小论文,或写一段感悟的话。教务科研处将这些材料进行汇编,发给大家阅读,使活动得以延续。尽量做到活动结束,但思考永不结束。

通过这次主题教研研讨我们发现,让教师从校本教研“执行者”变为校本教研的“设计者”角色的变革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手段之一。有效的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意味着在学校的研究中获得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具备的研究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不再是他人研究的被配合者与受命者。在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并主动设计研究方案,努力实施研究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他们不再是传统的校本教研制度的“执行者”,而是全新校本教研制度的“设计者”。这样的策划方式,真正体现了“教师是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

上述四个环节构成了校本教研的相对完整的一个螺旋圈。校本教研过程就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3.深入开展课题牵动战略,实行教研科研一体化,积极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课题选择是“校本教研”模式的关键,它对整个“校本教研”起导向作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影响着教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所以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校本教研”的内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讨论结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并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形成了“人人要参与、组组有专题”的科研格局。这种以校为本的教研是一个连续的、面向未来的永恒的过程,是保证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教研方式之一。

4.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构建多层面互助和多层次引领机制

没有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的研究就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学习钻研之外,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1)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要求教龄未满6年的教师必须拜

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通过导师持续的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手把手指导,这些青年教师得以迅速在学科教学业务上熟悉和成熟起来。有导师的告诫,他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有导师的点拨,他们获知了许多捷径。这样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运用差异引领的理念,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互助和引领,最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这不就是“以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解决本校的教学问题为根本点”的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吗?

(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如鼓励教师参加市县骨干教师研修班教研培训。对于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则让其出去参加几个月的脱产学习,如参加省、市、县“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学校邀请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老师、教研员进行指导;邀请省内外的各级专家、特级教师来校做讲座。

(3)学校承办各类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要求教师空课时间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聆听各位专家们的报告,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5.将校本教研的交流研讨和资源建设从现场转移到网络教研的网上研讨,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类似BLOG(博客)、远程培训、虚拟研究室、主题学习网站等技术都应用到教学研究中来。原先现场进行的交流研讨移到了网络,再从严格成员管理的论坛,发展到自由开放的博客,少了现场气氛的感染,但增加了直率和跨越时空的交流。目前,网络教研的形式还在推陈出新,很多原来的教学研修活动都可以变换形式,移到网上,机制的调整,改变了参与者的角色,扩大了辐射面。事实上。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要远比原来的进步很多。例如温州市加大网络视频建设与应用,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启动名师大讲堂活动,让我们市所有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都将轮流到这个“讲堂”的校际互动课堂来授课,将自己最优秀的成果、最精彩的教学展现出来。学校通过网络视频的接收,让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自己学校里可以不定期地收看名教师的精彩讲课,通过“一点对多点”异地同步互动交流,大大提升了网络教研运行效益。同时还可解决偏远农村资源紧缺、师资外出培训经费困难、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一线教师通过网络视频观摩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和“名师”进行互动交流研讨,实现异地评课,在共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总之,学校校本教研引入的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行动,是原来教研活动的深化。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它是教师对新课程富有个性的解读和创造;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它不仅包含了以前教研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研究,更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它让教师自身在教育行动中反思、研究、自我成长。它提倡的是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结果,提高即目的。所以我们要将学校校本教研当成“兴校工程”、“兴教工程”,夯实基础,规范运作,要努力地将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重心摆到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的发展上,逐渐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猜你喜欢

网络教研校本教研教学反思
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录播教室应用与管理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