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远工程”的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

2009-05-13沙凤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策略

沙凤林

摘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远工程的实施从各方面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向前发展。但冷静地观察与思考,不难发现那些难如人意的“点”与“面”,对此,人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针对浓云工程实施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必额实事求是,从宏观规划、基础务实、环境再造、教学应用、务实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持续推进,全面促进农村教育的优质高效发展。

关键词农远工程;农村;教育信息化;策略

前言

廊坊于2005年在全市1275所农村中小学校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其中“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学校442所;“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学校681所;“模式三”(网络计算机教室)学校152所。2007年,又投入近千万元资金,着手对“模式二”项目学校进行升级改造,在原农远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增加简易多媒体设备1214套,建设多媒体教室72个、电子备课室17个,使97.1%的“模式二”项目学校能够将卫星接收的优质资源通过多媒体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期间,廊坊市始终抓住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环节不放松。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全市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得以迅速提升。

2003年9月,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计划从2003年到2007年,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到2007年底,中央和地方一共投入了111个亿,中央投了50个亿,地方投了61亿,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任务。工程覆盖全国农村中小学36万所,1亿多的农村中小学生从此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全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廊坊市2005年的农远工程建设以及日后升级改造工作是当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看作是全国农远工程实施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的一个缩影。

毋庸置疑,农远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农村基础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优化农村教育教学环境,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远工程完工后,农村学校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是正确认识农远工程本身及其由此带来的农村教育教学面貌的变化,科学理解农远工程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深入探索如何在农远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策略,切实落实以农远工程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以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弄清农远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以利于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出适应今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农远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1.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基础硬件建设显著升级

2000年,教育部在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校校通”工程,之后,河北省做出了相应安排。廊坊市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到2002年底,全市1300多所中小学校共有多媒体教室394个,计算机教室836个,267所学校拥有了校园网,计算机总数达到了23345台。到2004年上半年,计算机总数达到33000多台。2005年,农远工程实施后,全市有1275所农村中小学步入教育信息化行列。由此可见。农远工程的实施使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进一步得到强化。

(2)教育资源建设逐步加强

廊坊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积极组织订购省教育厅审定推荐的电教教材;另一方面从本地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高一线教师自主研发教学软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培训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包括上网下载免费资源)的方式,不断提高研发教育资源的质量,使全市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此过程中,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中,各项目学校就精心选择了价值800元的光盘教学资源和2580元的音像、网络等其他教学资源。全市用于教学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总计达200多万元。目前,全市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按《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配备标准(试行)》(冀电教[2005]5号)一类标准配备的学校达80.1%。建有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库达1325所。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全市中小学的多媒体素材库、题库、学科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库等仍在向着更高标准不断丰富、完善之中。

(3)教育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农远工程实施后的三年时间里,廊坊市持续加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力度,试图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利用工程建设开展培训。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中。市、县两级开展专项培训工作,市级培训共分8期进行,对各县项目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对县级培训的指导、监督工作,累计培训约6000人次。县级培训负责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和监督校本研训。通过强化市、县两级培训,强化校本研训,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开展培训。2007年,廊坊市召开中央电教馆国家级“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开题培训会。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珠珠、研究部主任陈庆贵等领导、专家对全市中小学教师代表120余人进行培训。利用培训班开展培训。市、县(市、区)两级电教、师教、教研等部门共举办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400多期,使全市中小学教师受到了3到4轮培训。2005年1月,廊坊市教育局在辖区三河市召开了全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场会,聘名师作课、专家讲学,使全市参训教师代表400多人耳目一新。依托培训基地开展培训。2007年,配合上级培训工作部署,与市第七中学共建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基地,利用基地大力开展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培训工作,提升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思辨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当年就培养教师3300人,学生13120人。“送训下乡”搞培训。廊坊市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评比、农远资源应用等专题活动的开展,从2005年至今,培训教师8000多人次。部门协调联动开展培训。几年来,市教育局电教馆、教研室、师教科、人事科等部门协调联动,对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培训,共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

通过创新培训形式,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普遍提高,100%的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使用光盘、音像、网络等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在全市教师自制教学课件评奖活动中,参评教师获奖率高达95%以上。

(4)信息化环境进一步改善

农远工程基础建设使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加强,使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资源软件环境得到有力加强,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学校校长、主任及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举一个例子说,过去搞公开课或者其他教学比武活动,教师醉心于教具制作、教学环节设计等等,很少聚焦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使用,而现在教师做课首先想到的则是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现代教学媒体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想到的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想到的是新课程的实施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实事求是地讲,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特别是农远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2.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农远工程建设使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具体地从某些“点”着眼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从人均比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仍嫌不足,目前的硬件建设水平距离高标准教育信息化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再有,个别学校因为生源发生改变,学校面临合班并校的布局调整问题,由此造成硬件设备闲置;有的学校农远设备与原有设备无法配套;有的学校设备虽完好无损,但明显看出使用率较低等等。还有,调研中发现农远工程建设按技术支持模式建设的设备成龙配套,但从各地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有的技术支持模式未必适应当地学校教学使用。如一线师生反映,“模式一”只适合于教师培训、学生礼仪礼貌、法制宣传等集体专题教育活动,至于课堂常规教学应用则不大适宜。最后,从农村学校信息化专用教室的安全防护设施、设施设备用电安全等方面来看,需要经常检查、维护与更新。

(2)软件资源建设有待继续完善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突出表现是资源的实用性。调研中发现,信息化教育资源必须符合区域特点、学科特色和教师特长,这样的资源对于课堂教学来讲才是最实用、最有效、最科学的。然而,多数学校缺乏这样的教育资源,关键原因不是农远工程推送的资源不足,而是学校没能整合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资源,学科教师没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符合学科与个人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外来资源不能打上自己的烙印,从而影响教育资源有效应用于课堂实际教学。

(3)教育技术水平尚需大幅提高

近年来,随着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但是,从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看,教师所掌握的技术大多是普适性技术,如一般课件制作、上网查询信息等,从某一位老师所教某一门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着眼,自己所教学科所需的教育技术掌握的情况怎样、熟练的程度如何、能否应用于实际教学,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举一个例子,作者曾经参加一次教师培训,受训教师接近400人,其中不少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当问道哪位老师知道Word的工具中有“修订”工具,将其应用于作文教学可以进行作文指导、批改和讲评,有哪位语文老师知道并使用过这一工具?结果无人回答。由此判断,学科教师对于熟练应用适合所教学科和自己教学特点的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应当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4)管理应用需要不断加大力度

2008年底,廊坊市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农远工程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大联查活动。对全市11个县(市、区)的300多所农远工程项目学校从硬、软件建设到教学应用进行了全面检查指导,总的印象是建设、应用效果令人满意。另外一个突出印象是凡是管理和应用到位的学校,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有不少亮点,而那些管理和应用较差的学校,各方面的情况都存在着一定问题,这说明需要全方位不留死点和死面地加强管理和应用,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管理和应用工作的力度。

总之,由于农远工程的实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软件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持续得了到改善,人们对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也相应地得到加深,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我们在感受农远工程所带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一派喜人景象的同时,必须善于透过现象看穿本质,冷静地认识到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诸如教育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持续推进的问题,人们对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仍然认识不足的问题,教育教学管理应用需要进一步到位的问题等等,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农远工程实施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走势,研究怎样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研究如何在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基于农远工程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1.制定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规划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如此,就必须把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宏伟的事业纳入到整个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体系中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实际出发,站在全局高度,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规划应当注意点面结合,并且体现出短、中、长期的时间限度。同时,还应当注意上下一致,从国家到省、市、县、乡(镇),一直到学校,都应当有既同上级保持一致又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通过层层规划,从中保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与科学性。

2.依托农远工程着力优化教育信息化大环境

这里的大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硬件环境,即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电教室、电子备课室,用

于教和学的各种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各种教育设施间应具备一定的通信功能。利用这种通信功能,各教学设施间的学习资源可相互检索,共同利用,使学习资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实现学习资源共享。软环境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舆论氛围等。随着农远工程整体设施建设的结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以面向学生推进教学应用为核心,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实现从以重视硬件设备建设为主转变到重视管理和应用为主;从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主转变到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从教师运用传统教育方法教学转变到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为主,不断提高农远工程的应用层次及信息化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硬软环境一起抓,形成利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

3.努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

“教改的问题是教员的问题。”由传统教育技术整合到现代教育技术,由传统教学转变到现代教学,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而且,首先应当是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正确认识,并以此来支撑他们消除职业倦怠,克服学习困难,增强他们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使命感和自信心,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驱力。在技术层面,应当整合培训力量,人事管理、师范教育、基础教育、电化教育等部门应当整合培训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资金、教材等等,在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上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培训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就某一学科教学的专门教育技术的培养与提高。

4.着力探索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教师。要学会从卫星接收和从互联网搜集的资源以及教学素材库中的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造,建立符合自己承担学科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将整合后的资源有机融合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在整合的实效性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实现学生、教师、教材、信息技术四要素的合理建构及有效互动。通过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轨道。这既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又是应用教育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5.有效开展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研究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有许许多多难题需要破解,有许许多多问题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教育资源管理的问题、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问题、师资水平有效提高的问题,凡此种种,都需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否则。轻者影响当前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重者迟滞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因此,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师,应当努力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提高。教育研究机构和部门也应当拿出足够的力量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研究中去,与农村教育战线的同志一道,共同开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广阔道路。

结束语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远工程的实施无疑从各方面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加速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前进的步伐。然而,冷静地看待农远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客观地分析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仍然会发现不少难如人意的“点”与“面”,对此,人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应当从现实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利用有利因素,转化不利因素,从宏观规划、基础夯实、环境再造、教学应用、务实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确保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持续推进,加快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全面促进农村教育的优质高效发展,真正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农村策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