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好课的新天地
2009-05-13于非群
于非群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指出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而当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在现代化的网络教室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都得到增强,称得上是好课的新天地。下面我以《船过三峡》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情境
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条件。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我认为语文教学更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地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如在学习《船过三峡》一课中,先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在优美的歌声中将学生带入本课学习,再让学生登录网站,点击“我的作品”浏览同学的研究成果,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三峡的理解更深一层。
网络环境使语文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网络教学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它有助于丰富学习材料,开拓学生的视野,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教材形式,使得教材呈现出多样性。因为网络可以实现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平台的沟通传递,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它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传递的便捷性、灵活性、集成性、即时性,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内容。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不再只是此时、此地的信息资源,而是一个无限延伸、无限连接的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1.教材来源上的多样性。网络教室中的语文学习,教材已不局限于语文课本了。它可以是教师对网上信息资源下载并进行筛选后的学习资料,也可以是学生课前、课中,甚至课后的学习成果,还可以是从事网络教材开发的专门机构开发的教材。如在网络教室里学习《船过三峡》一文时,我提前一周布置了研究性作业:(1)“长江三峡”在什么位置?具体指哪三个峡谷?(2)请通过书籍、网络等搜集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并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的形式(网页、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等)完成以上两项作业。上课前,我让学生把电子作品上传到“船过三峡”中的“我的作品”中,上课时,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全班同学搜集的资料,学生的研究成果也就成了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自己对通过光盘、网络、书籍等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合,用网页形式分“三峡的山”、“三峡的水”、“三峡的船”三个节点制作发布,附以几小问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生还可通过“相关链接”访问Internet上的相关网站,得到更多信息。
2.教材形式上的多样性。在网络教室里,教材既有单纯文字形式表现的文件——比如语文课本,又有以多媒体形式表现的,集科学、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软件——比如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网页(其中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用作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演示型课件等。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网络教学高度体现了教学个性化和协同学习模式的统一。计算机网络软件可以对丰富的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组织,打破了传统的及早期CAI中信息资源的线性组织方式,而采用更加适合人类思维方式的非线性信息组织方式,也就是我们在Internet上到的超媒体结构(HYPIRMEDIA)。这种方式将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如在《船过三峡》中的5个节点间(三峡的山、三峡的水、三峡的船、我的作品、练习)实现链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爱好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既可以从前向后学,也可以从后向前学,还可以从中间切入,自由选择学习对象,自主处理学习信息。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此外,在网络环境下,BBS、“聊天室”等使师生、生生的交互更加充分。总之,我认为网络情境下,语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都能得到不断提高,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