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

2009-05-13张北坪

探索 2009年2期
关键词:新闻舆论价值取向大学生

张北坪

摘要:青年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的一个群体,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信息社会,他们无疑也是受传媒影响最大的群体。传媒的力量无时不渗透并作用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每一阶段,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我们不能回避新闻舆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潜在功能。

关键词:新闻舆论;大学生;价值取向;有效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127-04

一、有效影响的含义

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是具有主导性、前沿性、可控性的社会舆论,它在特定群体的价值观所构成的精神环境中加以传播。因此,新闻舆论对受众的影响除了简单的信息传递之外,更在通过新闻报道的影响来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依靠某种意识形态形成巨大的“精神链”,使每个社会成员无不在这条无形却又实在的“精神链条”的影响下生活。新闻舆论正是通过新闻报道,逐步改变大众固有的价值认知,树立起群体性的价值观,实现新闻舆论的导向功能。

当代大学生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习惯于通过新闻传播来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因为,通过媒介获得信息不仅方便、快捷、实用,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获取新知识的方式,同时他们在选择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也会主动找寻有利于形成自身价值取向判断的新闻信息。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新闻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挥着反映、导向和监控的作用,即通过鲜明的、带有倾向性的新闻舆论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言行,直至改变他们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从而达到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我们知道,任何价值观的传播,只有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内化,并转化为具体情景下个体自我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具有传播的效应。媒介的“说服”实际上是提供一种象征性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在不少情况下是潜在的,它需要通过媒介的新闻反应才能转化为一种态度或行为,最终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也就是说,只有新闻舆论真正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满足或者符合他们的需求,新闻舆论的价值引导作用才可能被实现。同样,新闻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只有符合和尊重大学生主流的价值所需,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也才能真正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也就体现出以下三种不同的效果。其一,正效果。指新闻传播引起的社会反应与传播者预期要达到的社会目标一致。在我国当前的新闻报道中,价值取向突出正面导向,以弘扬主旋律的内容为主。新闻报道无论从内容、题材、手段、形式上,都要求提倡多样化,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充分体现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做到主旋律和多样化的高度统一。新闻舆论正效果所检验的基本尺度就是指新闻舆论能够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促进团结。其二,负效果。指新闻舆论引起的社会反应与传播者期望达到的社会目标相反,这也是传播者力求避免的一种效果。其中,逆反效果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新闻舆论导向如果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就会引发负面的传播效果,如混淆视听、涣散人心,从而加速、加剧消极价值观的滋生和蔓延。其三,零效果。指新闻舆论导向对社会没有影响,即受众在新闻舆论传播前和传播后其思想和行为没有任何变化。

二、有效影响的原因

新闻舆论导向深刻制约着社会价值取向,这种制约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新闻舆论对社会价值取向起着引领、导向的作用,而作为传播对象中的特殊群体,同样受制于新闻舆论所营造的精神环境。

(一)新闻受众的特殊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情感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超强的敏感性。而新闻媒体报道求“新”的本质属性与大学生求新、求变、求时尚的心理特征相吻合。新闻报道由于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深沉的哲学思考有所不同。所以,马克思说:“哲学同报纸那种反应敏捷、纵论时事、仅仅热衷于新闻报道的性质形成鲜明对照。”换句话说,新闻报道选择的新闻事件如果不新,不贴近时代,也就失去了报道的价值。

从受众主体来看,市场经济的大潮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象牙塔”内的这群学子推向了竞争的舞台,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与交费上大学、毕业双向选择、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用人单位条件越来越苛刻等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再也无法保持精英的心态,需要在内心树立起把自己置于社会普通一员的“平民意识”。而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普及极大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使其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及压力中,他们通过媒介,通过社会实践去深刻感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对个人命运及前途的影响。

在现代媒体时代,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的热衷名人新闻,重视和关注娱乐内容的新闻,且不惜笔墨,从各个角度不厌其烦地报道,而与广大受众利益相关的新闻却有可能被遗漏。另一方面,在新闻消费市场上也确有个别学生处于好奇,判断力缺乏,从而追逐暴力、隐私等格调不高的作品,媒体却把所追逐的商业利益等同于读者的兴趣,甚至等同于读者的利益。

而传播学的“知识沟假说”则进一步告诉我们,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青年大学生们能够比社会其他成员更快、更深刻地实现社会转型期个人心态、观念,价值取向的调整。一方面,他们认同社会价值取向的价值标准,重理想、重精神和重成就,而另外一方面,又认同个人价值取向的价值标准,精神需求远远居于次要位置,出现“观念与行为脱节”、“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矛盾和模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在对各种群体的舆论调查中也发现,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是青年群体的舆论,矛盾最突出的舆论群体也是青年群体。这给新闻舆论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加了难度。

(二)有效影响的互动性

由于传播者掌握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他们对传播效果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调控。就受众而言,是一个数量大的、多层次的群体,受众本身需求不同、心理素质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同样的新闻舆论会产生不同的引导效果。因此,尽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个体的主导行为,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的未来及精神生活是否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技术和个人的回应能力之间,是否能维持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平衡关系。因此,毛泽东曾指出:“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看的人提出意见,写短信短文寄去,表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得

好”。

由于“媒介生态的巨大变动和外资与中资传媒的竞争互动,中国传媒业市场格局与业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中资传媒与外资传媒之间,还是中国传媒业的各种介质传媒业、各地传媒业甚至同一种介质传媒内各企业各事业之间,都充满着相互打拼、争先恐后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新闻传播受众的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新闻媒体“只有比过去更强的震动力才可能抓住公众的注意力”。青年学生正是在这种喧嚣甚上的新闻报道面前被动感染和熏陶。

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正确认识媒介虚拟环境与新闻舆论特殊性的前提条件下,会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有效地利用媒介,正确判断媒介信息,对媒体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求得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种影响体现在:青年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受众消费群,会对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有着自己明确的要求。传播媒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份额,千方百计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媒介产品的差别化和个性化。但就目前看来,媒介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仍是主要的和持续的,青年学生对媒介的影响却是有限的,甚至是短暂的、浅层次的。

三、有效影响的具体表现

新闻舆论通过对客观事实作出评价,给社会公众提供理性认识,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理想目标一致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价值取向的规范化。基于此,新闻舆论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

追逐新生事物与流行时尚是当代青年学生的一大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驱使他们通过对新闻舆论的把握获得某种满足。因此,大学生在接受新闻舆论时,除了合理的逻辑之外,还取决于接受新闻舆论时的心理前提,即接受的心理学依据,诸如接受时的心理需要、自我形象或心理平衡的状况等。新闻媒介正是通过新闻报道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象征性的心理满足,使这种满足需要通过内化作用才能有效地转化为一种态度或行为。

笔者在重庆市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接触各类媒体的首选动机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选择一定媒体时,有着特定的消费心理需求。综合他们在选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使用情况可以得出大学生在媒体选择和消费方面的一般心理特征。首先是对新闻资讯的需求,占62.8%。大学生在寻求“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这一心理需求的满足,依次会转向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大学生在寻求“了解新闻”的途径和手段时,首选的载体是网络,占89%;而青年在寻求“了解别人的意见”、“排遣寂寞”、“发泄”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时,没有明显地转向某些媒体。

就实际生活情况来看,新闻舆论对大学生渴望成才的心理期待也特别大。近年来,由于新闻传媒对一些演艺圈成功人士的过度渲染和炒作,导致学生的成才观发生变化或扭曲,以至于对寒窗苦读的重要性产生怀疑。谁都渴望能获得成功,但青年大学生更渴望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取得成功。就现实环境来看,众多的新闻舆论则为他们提供了一方培养自己的“现实”土壤,成为他们渴望迅速成名的必选手段。加之,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借助新闻舆论走向成名的网络红人也不乏其人,从一炮走红的网络歌手雪村,到“不是黄蓉”的王蓉,到自信或者说有些自恋的芙蓉姐姐,甚至“超级女生”等等,他们中的多数人物是青年学生们所追慕的对象,他们都是通过新闻舆论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快速成为名人的,他们所倡导的价值观都带有极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其生活方式、成才途径自然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并产生有效影响。

(二)影响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

新闻舆论对青年学生认知的影响不仅是长期的、持续的,而且与青年大学生个体的原有认知结构、态度、个性及价值观密切相关。大学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对媒介的需要、媒介兴趣和媒介选择,通过选择和接触媒介,他们可能改变、增加或消除某种知识,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其认知。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信息化和开放性的使然,大学生不仅视野空前开阔,思维空前活跃,而且他们的创新能力空前活跃,叛逆性行为也特别强。因此,课堂内或书本上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不一定完全有效,不一定就能够使大学生真情实意地沿着所指引、所倡导的价值取向进行发展。很明显的现象是,有的青年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高中阶段学习尖子的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甚至出现目标模糊、迷茫失落的状态,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表现出自我认知系统的失调甚至失控。

新闻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认知系统不仅发生影响、产生变化,它甚至可以改变或扭转学生的认知,使其重新树立新的价值取向,而这一切,根本不需深入实践,就可以获得“同步理解”。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题为《伟大的美国价值观试验》的研究,研究人员在美国两个条件相似的城市播发不同的有关美国价值观的电视节目,在一段时间后的调查发现,这两个城市居民对价值观念的排序是不一样的。传媒本身所拥有的这种巨大渗透作用往往是青年大学生所无法回避的,甚至在大多数环境下也是无法选择的。因此,传媒对人的影响力基本可以体现为一种社会认知的控制力。

当然,新闻舆论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知的改变,可能是出于随众与趋同。当新闻舆论的价值导向确立后,就会运用丰富多彩的新闻语言和表达方式,依靠其传播手段,形成舆论强势,通过培植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形成舆论波、舆论场,产生强大的社会声势,发挥巨大的鼓动作用,去感染、激发、引导受众,为他们提供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的信息环境。而大多数青年学生在基于理性判断所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他们的个人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他们中的个体往往会产生一种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主动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保持一致,实现认知上的同一。因此,媒体在引导舆论时,保持新闻舆论的强势,使青年学生被这种舆论环境所包裹,并将其引导到社会主流的价值认知系统十分重要。

(三)体现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

新闻舆论作用于青年学生的行为最终体现在青年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上,落实在实现自我价值实践的具体行动上。新闻舆论“告知人们什么是合符规范的、允许做的,什么是违反常规的、行不通的,而且通过塑造和推出理想人物的方式强化它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敦促人们去追求和实现这种理想的价值模式。”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例,当时在全社会开展的关于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讨论,就以青年大学生们的讨论最为激烈。作为一种社会舆论,要充分实现自己的意志必须借助新闻传媒。一旦社会舆论得到新闻工具的宣传引导,其影响范围和速度就会远远超过社会舆论,形成巨大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波,

影响每一个社会群体。因此,我们看到1980年5月以《中国青年》刊登的《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为标题的文章,以及《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的跟进报道,把这次讨论推向了高潮。“潘晓”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们的代言人,他们是对祖国和事业充满痛与爱的一代青年,他们在讨论中充分表达了对人生的痛苦与迷惘的思索。这场人生观大辨论的时代背景,正是“文革”之后的一代中国青年从狂热盲目转向苦闷迷茫的转型期,由此也形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开端。而“在十多年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掀起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高潮,竞争、效益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人们的思想行为都染上浓重的经济色彩。”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所以,那时候在高校里涌起了学生经商热的浪潮,出现了“经商一族”。大学生们开始注重实用价值,注重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一致。换言之,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往往是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导航器,而大学生价值取向又反映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晴雨表。

新闻舆论作用于当代青年学生的行为,在国外也同样如此。近年来,美国发生了多起校园枪击案,有的新闻机构为了追求收视率,甚至在电视上还直播校园暴力事件。这类新闻作品把各种持枪犯罪活动的过程、手段、方法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青年学生崇尚暴力,自然会对刺激强度较大的极端行为进行模仿。

综上所述,在新闻舆论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之间,媒介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认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同时,必须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不能把新闻舆论视为单纯的意识形态,扼杀青年学生对价值取向的理想追求,从而一味强调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媒介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作用,把许多社会弊端归咎于媒介,从而忽视了社会和人为的诸多因素。

总之,新闻舆论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非常具体的、实在的,它体现在传媒报道的各个环节,同时也隐含在传媒报道的思想导向和审美服务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应当把新闻舆论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环体来研究。只有新闻舆论始终与社会主流价值追求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充分认识并十分有效地发挥这一环体的重要作用,使新闻舆论真正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导好向,引好路。

责任编辑金华宝

猜你喜欢

新闻舆论价值取向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牢记职责使命 强化创新驱动 努力提升党报集团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强化五个意识,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新形式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