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09-05-13胡洪彬
胡洪彬
摘要:学者们多角度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研究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止的一系列片面性,还指出了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路径。但研究还有待于深化。
关键词:十七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020-05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一新要求,意义重大。我国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踊跃的研究,短短一年多时间以来,统计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文章已有近百篇,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中也有20余篇。为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现将研究现状作一回顾,并对如何深化研究提出一些想法。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明晰概念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首先必须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许多见解,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将着眼点放在对“马克思主义”抽象概念的强调上,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指导和运用,继而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释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在其看来,大众化就是将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化、通俗化、隐性化等环节达到大众,为大众理解、认同和吸纳,并转化为其行动的指南。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所掌握的历史过程。
第二类观点强调“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已不再仅仅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的具体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将这些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科学成果的大众化。此类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此类观点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持有的观点。
第三类观点较为综合,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一切因素所共同的大众化过程。有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包含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就特指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其大众化也就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但从泛指角度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可以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其大众化就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两个方面。只有涵盖特指和泛指两个方面,并保持一种立体感,才能准确把握和实施这一命题。
此外,还有学者进行了更为复杂的细分,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化”三部分,由此推导出三层含义:(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强调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精英阶层向普通群众转移,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强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人民群众难以理解的理论,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易被人们所接受。(3)“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性,反对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被“大众化”,以更加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层次的含义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由此观之,目前学者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有诸多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大众化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内涵应是极为丰富的,且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密切关联。因此,要科学地界定出其内涵,就必须坚持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现实考察与历史考察相统一的原则,并站在理论构建的高度,对其地位、作用、目标等做出系统综合的解释,如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才能得到清晰的把握。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十七大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党结合时代发展实际做出的必然抉择,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论者们的共识。
首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实践品质,决定了它只有源于群众才能得到发展、掌握群众才能指导实践。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理论宣传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缺乏足够认识,导致许多问题存在,如不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等,以至于部分群众不愿意学习理论,甚至误解理论,这就妨碍了群众对理论的掌握,妨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抽象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为人民群众熟悉和掌握的东西,这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做到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其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好,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问题。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一些人在精神追求上出现了空虚和迷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产生了动摇。这种信仰危机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只有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够做到以先进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和教育人民,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和自觉追求,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顺利实现。
再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腾飞打下了根基。但市场经济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易导致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社会出现价值理念偏离和价值规律泛化等现象,从而带来社会的加剧分化以及社会整合式微等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一困境,必须积极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全面和协调发展理念和思想进行综合引导,规避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趋向的偏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又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
提升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在推进客观世界改造的同时也在积极改造着人们的主观世界,包括指导人们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认识世界,用正确且科学的理论代替错误的思想观念,实现主观世界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对提高人们的主体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注意的问题
能否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仅是一般的思想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事关社会主义兴衰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防止片面性和偏差。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尤须注意。
其一,在理论上不能忽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抽象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应包含三个方面:(1)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宣传教育,使之为群众所熟悉,是为“知道”。但仅靠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照本宣科,群众是无法接受的,必须用群众能接受的形式宣传基本理论,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2)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为“成道”。这就不只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通俗化和现实化,而是在联系中国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3)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变成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是为“行道”。可见,绝不能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仅理解为理论自身的普及化和通俗化,更应该看到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在对象上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旨在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和教育,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不是用行政力量强制信仰。在有效的宣传教育过程中,人民群众中具有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而正确地把握。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或者代替他们作出选择,而应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帮助他们进行正确地选择或提供更好的选择。
第三,在时间上不能脱离目前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既要体现出理论本身的终极关怀,又要符合当今时代的客观现实,以实现对理论的信仰从目的因向动力因的转化。用科学理想和信仰来观照现实生活,提升现实生活,保证群众所关心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全面而准确地回答。
第四,在空间范围上不能放弃民族特色。民族性是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早已体现出的重要特征。无论是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还是邓小平把“解放思想”提升为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概念,都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也应努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只有运用中国民众自己习惯的语言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并充分吸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才能体现出“大众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并使人民群众增强理论兴趣和理论信仰,增强学习、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
第五,在方法上要避免庸俗化。马克思主义是完整而科学的理论,其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但须明确,通俗化并不是庸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忧良作风,既要有反对教条、突破陈规的理论勇气,也要有坚持真理、遵循科学的理论品质;避免使犬众化成为庸俗化,导致断章取义或歪曲式的理解。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围绕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界也提出了一系列路径和建议。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特色。这包括:(1)不断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实践特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大众化实现的程度;只能通过人民群众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得以展现和确证。(2)不断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性也就是大众性,凡是能为大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都是民族的,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为大众化的实现奠定深厚的民族认同基础,因此,大众化必须扎根于中国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的办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3)不断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大众化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要求。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大众的“资格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使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地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就能够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运用最新成果认识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二,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群众是忠实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靠力量,只有广大党员首先做到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更好地引领和武装广大群众。因此,扎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先从武装党员队伍人手,应继续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促进广大党员深入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树立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机制。首先,在领导机制上,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在发展规划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列入工作重点,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一起作战略部署,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都有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防止出现具体政策与“大众化”的背离。其次,在社会机制上,要努力引导社会管理主体积极承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责任,各级各类管理部门要把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份内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以政策激励的手段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机制保证。再次,在教育机制上,要努力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列入大中小学的课程,按照不同的层次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并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专门研究机构的优势,认真调研,解释重大现实问题,切实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大众生活的各个层面,使之耳熟能详,逐渐成为人民大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第四,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三种文化形态: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这其中,主流文化中即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包括了一定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就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努力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以利于广大人民群
众的吸收和接纳。同时,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极速扩张,面对其无论在市场化程度、流动范围、受众人数,还是对大众的吸引力等都远远超过其他文化形态的客观情形,我们既要看到它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异化作用。必须努力改变单纯的自上而下的马克思主义“灌输”模式,应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的沃土之上,成为人民群众的“大众话语”。
第五,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必须进行途径和方法的创新。首先,在途径上应注重两个问题:(1)充分利用网络,创新网络传播形式,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系统传播和普及;(2)充分运用其他现代传媒手段,克服过去单纯文本传播的局限。其次,在方法上要注意三个问题:(1)树立不断进取的理论学风,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2)在语言表述上做到生动感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深入浅出,以更加朴实、直白和准确的语言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而且投入真情实感,保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3)突出重点,简明扼要,透彻地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再次,为保证宣传普及动力的持续性,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形成一套宣传普及教育的有效机制。
第六,不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大众化”的有效实施,前提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有完整和准确的理解。做到这一点,非高素质的专家和学者不行。因此应着力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究,为大众化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大众化”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人脑的传播效果,这同样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深入群众、基层,结合实际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让群众从内心切实感到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宣传人才的培养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第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民生。理论被认可和接受的程度,取决于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程度。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根本的是要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也才能让更多的民众学习、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因此,努力做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与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使大多数人民获益,就构成了增加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其大众化的根本途径。
五、深化研究的思考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理论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众多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但也要看到,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已有的成果多侧重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及其路径等的宏观分析,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尚未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譬如,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探讨;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界定,虽有一定的共识,但更精确的涵义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厘清。
第二,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也绝不可能是坐在书斋中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大众化”的实现,需要对大众本身的所思所想有个清晰透彻地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学者走出书斋,进入实践中去探索、调查。
第三,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目前的研究大多从“大众化”的问题或其现状出发,进行就事论事的探讨,从其他角度、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的还不多,如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进行的研究与探讨的成果相对较少。
鉴于此,我以为,进一步的研究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加强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一要科学地界定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相关基本概念,坚持从科学且客观的立场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使其内涵与外延得到清晰明确的界定。二要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体系的研究。根据理论体系的一般构成,从地位、作用、内涵、目标、方法、步骤等多方面着力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理论体系,以达到理论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保证跟上时代步伐,与实践保持紧密结合。三要继续深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该项研究的落脚点应放在大众化的路径选择上。
第二,加强实证调研。实证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也是目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最需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只有获取第一手客观材料,进而才能归纳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般认识。因此,研究者必须以更加饱满的调研和访谈热情,用客观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去审视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现状,真正搞懂、摸清群众需要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第三,加强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大众化”的实现既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又联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可以说,其本身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典范。因此,研究者在方法选择上,应善于从多学科的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多维地阐释。可积极借鉴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多层次地分析。在研究范围上,既要注重“大众化”现状的考量,又要强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些优秀经验的借鉴。在研究对象上,既要注重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宏观扫描,还要积极通过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来透视“大众化”的切实效果。
责任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