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导”法,在数学课堂上合理设置教学情境
2009-05-12朱倍先
朱倍先
摘要本文介绍利用“诱导激发兴趣、引导保持兴趣、辅导巩固兴趣”的三导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合理设置教学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灵性,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关键词诱导 引导 辅导 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教学情境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由此推想,数学教学情境,就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
而数学又是一门高度抽象、逻辑严谨的学科。况现今的中职学生大多数学基础又较差,因而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热情。然而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学习数学又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上,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想方设法,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合理地充分地创设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灵性,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陶先生认为,教学过程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到一点心得体会:利用“诱导激发兴趣、引导保持兴趣、辅导巩固兴趣”的三导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合理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首先,着眼于知识新课的诱导,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一段精彩的导入能够紧紧地系住学生的眼神,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即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或指导参与方法。也就是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景”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一环节的具体做法是:
(1)科学导入,明确目标。新课诱导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其方法大体有:由复习旧课导入,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创设情境导入。可以借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关联的历史事故、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或数学思想、似是而非的数学悖论、数学猜想或名题趣题、成语故事、诗词歌曲、身边的生活趣事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接受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因时制宜地选用。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拓广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通过宋朝名将狄青扔银币鼓士气出征平乱的故事来导入概率的教学,运用华罗庚教授的最省时间泡茶法来导入运筹学知识的教学,介绍数学家拉格朗日的生平来导入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教学,…… 。
(2)设置情境,引趣激思。具体做法:①精心设问,即问题不是随意的,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探究情境。②有新理念,即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③难度适当,即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既不能使学生答不出,也不能是简单的判断选择。④要多层面,即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为此教师在设置疑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
在每一章的起始教学中,都蕴含有十分丰富而又生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新知识诱导教学的良机。当然,要注意点到为止,不能喧宾夺主。
其次,着力于知识环节的引导,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关注。
成功唤起学生的兴趣后,不要急于把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而将课堂教学演变为“单口相声”,否则尽管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学生也只能停留在欣赏的份上,没能投入。况且,学生兴趣的维持有一定的时间限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精神和注意力会有所涣散。
因此,在新知识的教学环节展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结合教学需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设置新颖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不断思考,逐层解决问题,以此来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保持已经唤起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方程”一节时,先让学生用两个图钉和一根细线(事先布置)在练习本上作图,同时教师在黑板作图演示。然后可顺次提出问题:
①作出图形的形状如何?是什么图形? {导入椭圆的形态}
②日常生活当中,还见过哪些相同形状的东西或图形? {联系生活实践}
③谁能根据实验来给椭圆下定义?怎样定义较为合适? {结合实验引出定义}
④其中,两个图钉(固定点)间的距离(设为2c,c>0),曲线上任一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设为2a, a >0),那么a与c大小关系如何?如何判断? {求得a与c的大小关系,又为后面方程的求解及性质的讲解,埋下伏笔}
⑤根据实验作出的曲线,结合“由曲线求方程”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复习步骤),能否求出椭圆的方程? {按“由曲线求方程”的解题步骤求出椭圆方程}
第三,着重于知识运用的辅导,以巩固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解答课本习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锻炼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教学情境设计不仅仅在课内,同时可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课堂上授完知识后,在课外还得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例,在学习完“解三角形”后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野外测算(大树的高度、河流的宽度、隧道的长度);运用拓扑学的知识开展数学游戏;…… 此外,还可以开展数学晚会、数学竞赛、数学板报等,以此来巩固学生学习的热情,深化课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有用武之地,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门技能,同时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样,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大多数学问题都有其广泛的应用。数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展现数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上的应用,让学生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授不等式性质公式“已知a、b、mR+,且a
总之,教学是艺术,数学也是艺术,数学教学更是艺术。广大教师作为艺术的直接展示者和传授者,在教学设计中能行云流水,闲云仙鹤般的创造情境,去展示数学精神之魅力,阐述数学推理之妙缔,去展示教学的活泼与冷峻,浅显与深奥,体现数学艺术之风采,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徐沥泉.教学·研究·发现——MM方式演绎[M].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