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过程中择业效能的探讨
2009-05-12刘志坚
刘志坚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高职就业指导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就业指导过程中高职学生的择业效能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讨,以期引起高职就业指导理论界对其的重视,从而提高高职就业指导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指导 择业效能
一、引言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需要关注的是高职生的出路问题。职业选择并不全是按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择业的 ,择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重要因素——择业效能感 ,它不但调节、控制了择业行为的发生 ,甚至直接影响了个体。1981年,Betz和Hackett在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自我效能概念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择业效能感这一概念。此概念的提出对以后择业研究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择业效能感研究的必要性
Betz和Hackett在职业决策研究背景下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他们将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与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的思想有机结合,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定义。这一概念被中国学者简称为择业效能感。择业效能感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
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Betz和Hackett在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对择业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DMSE)的研究为职业指导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职业选择效果因素来自于一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我信念,因此,用自我效能感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预测一个人对职业生涯选择和事业的成功。基于此,对当代毕业生择业进行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效果。而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择业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然而,人们对职业选择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个体的兴趣、能力、人格和气质上。尽管我国国内已经有大量的自我效能感领域的研究,但一般都集中在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感,涉及到择业效能感的研究非常少。因此,对择业效能感的关注应该有所增加。
三、高职就业指导过程中影响择业效能感的因素
择业效能感在高职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影响择业效能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性别对择业效能感差异产生的影响;不同生源对择业效能感产生的影响,不同专业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等。此外,不同的学校也会对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产生影响。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校的差别对于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的竞争对象是特定的,他们的定位和本科研究生基本不会发生重叠,所以竞争对手主要局限于高职毕业生和中专生。而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之间等级差别并不特别明显,没有本科院校那样明确的三六九等的划分。从这方面考虑,不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产生太大的影响,然而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则不同。这一点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下面就具体分析影响择业效能感的一些主要因素。
1.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高职高专男女生自我评价、职业信息收集、选择目标项目、制定规划项目方面以及问题解决方面都会有差异。比如大部分男生比较自信,而女生就弱一些。她们顾虑的因素会多于男生,这种现象是男女本身的因素决定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具体表现在男生面对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利用政策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所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要明显优于女生,自信心要高于女生。
在择业的过程中,男女生也表现出不同的择业效能感。随着我国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在几年内巨幅增长,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女生就业更难。出于历史的、文化的因素以及女生自身生理特点和用人单位的偏见,女生在择业时屡遭碰壁。尽管相当一部分女生中在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很出色,但就业率仍低于男生。这些不利因素造成了女生在择业时的心理负担,使她们怀疑、自卑、退缩,甚至出现了困惑、焦虑、恐慌等心理障碍。在择业行为中具体表现为:遇到困难打击时不能理智面对、自信心严重不足,特别是解决择业中各种矛盾冲突的能力不强,面对压力时不能采取积极、有效、合理的应对方式。因此,在对广大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时,由于性别因素对女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应该对其进行特殊的就业心理辅导,就显得非常必要。
2.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生源差异
高职高专生择业效能感存在城乡生源差异,城市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而且在择业时城市学生在收集、掌握、利用职业信息上多于农村学生。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生源的学生由于受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水平条件普遍较差、家庭收入较低、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等一系列城乡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其对自身的各种能力的自我评价较城市生源学生低,具体表现为:在择业时怀疑自身能力、有自卑心理,甚至有退缩现象。相反,城市生源学生由于具有相对优势的自身背景条件在择业时往往自信心较强、自我评价较高,面对困难时压力较小,不轻易退缩、放弃,甚至主动出击。
城乡生源的毕业生在收集信息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比如:一,对信息的使用广度不同。城市学生的很多家庭在其中小学时就配备了电脑,上大学后就配备了手机等通讯工具,使其能熟练地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及时有效的收集有效的职业信息。而部分农村学生上大学之后才更多的开始接触电脑和网络,不能熟练的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工具收集有效的职业信息。二,接纳的可控信息源的大小不同。城市学生一般来说交际较广,社会资源更加丰富,家长、同学、朋友都能成为其接纳的可控信息源,这些信息源相对而言具有信息量大、开放性强、传递迅速等特点,使得城市学生在收集职业信息时能够得到其家人、同学、朋友更多的支持,从而及时获得更多有效信息;而农村学生家长、同学、朋友与社会接触较窄,信息也较为单一、贫乏,这也使农村学生在收集职业信息时往往不能得到来自于家长、同学、朋友的有效帮助,只能更多地依靠个人和学校收集职业信息。
3.专业差异对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不同专业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也会产生显著差异。这主要是指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不同专业大学生由于各自就业形势不同而影响择业效能感产生差异。比如,自从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对城市基本建设非常重视 ,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 ,使建筑行业迅猛发展 ,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情况看好 ,社会需求量在各学科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方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另外,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发现,机电类学生择业效能较足。由于近年来中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使机电类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数控模具类高技能型人才是当今中国制造业发展最紧缺的人才,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看好,这是促使学生择业效能感十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反,这几年中国 IT业迅猛发展,但由于连续几年的扩招和社会上培训机构的增多,出现了计算机专业类的毕业生过剩,市场需求饱和的状态,使得计算机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这使得学生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产生了极度的恐惧感,怀疑自己的专业是否被社会所重视。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亲戚朋友的参考,或者随大流而选择的。对社会的需求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使得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可度产生了怀疑。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入学时候所选专业是热门专业,那三年之后又将如何,这也是很难判断的。因此,告诉学生,不管自己所选专业是当今热门的还是非热门的,每个专业都是会有用武之地的。相对于专业选择,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对所学专业掌握的程度如何。专业技能的高低最终决定了个人职业发展的前景。
四、结语
经过对以往的就业指导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择业效能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时择业效能是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培养与弥补的。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学生各方面因素的不统一性,为高职就业指导带来了些许困难。而这些因素的不同都会或多或少在择业效能中体现出来。因此注重高职生择业效能的培养变得极其重要。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对高职学生进行择业效能问卷调查,从而得出学生当时的择业效能能力,从而根据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指导。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提倡阶段性,因此,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择业效能进行调查,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总之,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内在因素。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培训,可以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得到启发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霍咏梅.简论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张慧英,刘丽.择业效能感研究综述.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
[3]万增奎.论大学生的择业效能的培养.社会心理科学,2007,21(86).
[4]丁妙珍.高职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职业价值观、择业效能感关系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