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次贷危机”
2009-05-12张耀辰
张耀辰
[摘 要]“次贷危机”,“金融风暴”恐怕是当今被人们提起最多的词汇了,对于过去一年多灾多难的中国无疑又是一次打击。那么,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是怎么看待它的呢?本文我将从它的危害是什么?它是怎样影响实体经济的?它对中国有那些影响?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这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次级贷款 次贷危机 资本证券化 东亚模式
一、次贷危机及起因
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转移并放大到投资者身上。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次贷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全球范围。
利率的上涨使得那些使用浮动利率还贷的“次贷”者还贷压力增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断供”。由于房价的持续走低,那些房贷机构已不可能像市场繁荣时那样将房子收回转手高价卖出而不亏反赚了。因此美国两大房贷机构房地美,房利美大幅亏损,相继被美国政府接管。
二、次贷危机的危害
表面看起来,承受损失的应该只是买房者和房贷机构,可现实却是受牵连的面越来越多。这就应该归功于那些贪婪的华尔街精英们了。他们将资本证券化,利用大量衍生工具转移风险,谋求暴利。于是,不仅投资银行,还有保险公司甚至某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被牵连进来了。
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的介绍一下CDS(信用违约风险掉期)和MBC(抵押贷款证券化)。在CDS合约中 ,CDS买方定期向CDS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如果不出现信用主题(债券借贷方)违约事件,则卖方没有任何先进流出;而一旦信用主体出现违约,卖方有义务以现金形式补偿债券面值与违约事件发生后债券价值之间的差额,或者以面值购买CDS买方所持债券,MBS也就是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像我前面所说的将次贷债券与其他证券打包卖给投资人,从而转移风险获取暴利。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介绍一下那些精英的运作过程。假设A是买房者,A需要向房屋贷款机构,B借款买房。如果是在中国,B一般是商业银行,有充足的存款作保证,但是在美国,许多贷款机构自己没有资金,B于是向投行C发放债券借款,C在吸收债券之后,需要再转手卖给有钱的投资人D。当然现实的资金链要比这个复杂得多。其中投行C起到了融通资金流动的作用。他们先从B手上买如债券,然后转手卖给D,如果找不到D,C只好把债券划入自己的账面上。于是C为了更容易找到D,会将这些债券有保险公司E提供担保。
如果A能每月按时还款,B、C、D就能源源不断分到利息中的一份。但是如果有一天,A无法支付利息,资金链就会立刻断裂。B无法支付利息给C,C无法付息给D。对把B债券吸引入自己账簿的投资银行C来说,更为危险的局面是,他们再也无法找到D来购买这些债券。信心一旦缺失市场便不复存在。C只好眼睁睁看着账面上的债券不断贬值。同时,保险公司也要向D支付C对其的违约损失。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相继搞垮了贝尔斯登,雷曼和美林这三大投行,并严重影响到AIG、花旗等众多金融。于是整个金融界陷入一片恐慌。
面对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行动起来了。如果将经济的运转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金融界是心脏,资金是血液,实体经济是身体其他器官。金融业遭受重创如同一个人得了心脏病,心脏供血不足,其他器官就会疼痛或者萎缩。
从最近一连串的事件中,我们已经不难发现,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正在逐步呈现。英国不幸成为第一个步入衰退的世界重要经济体。而最新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欧盟的经济甚至已经出现了负增长!更为活生生的例子恐怕是世界各大跨国公司纷纷裁员。美国三大汽车业巨头更是已经濒临破产只能靠政府救助度过难关。
三、对中国的影响,给我们的启示
那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中国家的中国能免受其害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尽管中国的金融机构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但是次贷危机使得早已萎靡的股市雪上加霜,往日疯狂的楼市在危机面前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再来看看更明显的事例吧,由于美国、欧洲等主要贸易伙伴深陷泥潭,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业。大量出口公司破产倒闭,尽管官方一再否认,但是许多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民工返乡潮”。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的GDP增速5年来首次降到个位数。一些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明年的GDP的增幅很难达到9%。于是我们看到刺激内需的“国十条”以及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国九条”的相继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显示了中国政府双管齐下保增长的决心。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要想让中国的经济在未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我们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网上查到的数据显示,过去30年消费对于GDP的贡献率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净出口的急速增加,消费对GDP的贡献明显下降(从1980年代的65%左右,到2000年60%左右,再到2006年46,9%)。对这些数据的一个简单解释就是不断高速增长的投资带来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国内消费无法消化如此之大的生产能力。于是,一部分生产能力寻求海外消费能力的支持,形成净出口,然后,国家用外汇储备的方式把这部分净出口储备起来,投资于海外。最后,中国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资本净输出国。
这种典型的“东亚模式”无法始终支持中国这样如此庞大的经济体的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过早地成为一个资本净输出国不利于我们的整体利益我们自己需要投资的地方还多着呢何况,作为世界上成长性最好的国家,中国是最值得投资的地方;何况,中国缺乏海外投资的经验和人才(看看我们的那些国有机构对外投资的结果吧);何况,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风雨飘摇之中。
因此,我个人觉得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刺激国内需求,使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变。同时改善分配结构,在工资,资本和税收这三块分配中,税收和资本拿的太多,工资这一块相对比较小,这限制了个人的消费能力,因此我认为国家出台的增值税改革方案以及正在酝酿的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保障,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教育事业,改善看病难上学难的局面,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人们强烈的消费欲望才能够得到有效释放。
我相信,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切实做到以上几点,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加合理,那么我们将因祸得福。否则,即使我们能够度过这次难关,将来在发展上也难免碰到更多的瓶颈。
参考文献
[1]世界历史上的六次金融危机, 科学大观园,2008
[2]易宪容, 房价的博弈, 中国市场, 2008
[3]郑广海, 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防范, 中国金融电脑, 1999
[4]林世渊, 金融危机的实质, 亚太经济, 2000
[5]金融危机可能再度爆发, 经济视角, 2000
[6]姜琰, 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的爆发, 商业研究,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