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分析

2009-05-12蒋正浩

商情 2009年14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趋势利率

蒋正浩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近年来金融界比较热门的话题,利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已被凸现出来。利率尚未成为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市场发展不充分也不成熟,普遍存在的政府行政干预破坏了利率的自发调节,影响了利率的灵活性,也因此妨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但是,利率的开放是中国经济改革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因此,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积极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利率市场化需要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国正处于渐进性经济改革的关键阶段,渐进性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符合我国经济改革方式的。

[关键词]利率 改革 经济发展 趋势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即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它不仅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而且要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也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随着2000年9月21日外币贷款利率的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将呈加速之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将我国利率进一步改革的进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大有利率不日就有完全市场化之势。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我国的这种低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价格,也使得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很多人主张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理顺金融商品的价格体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恢复利率杠杆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必然进程,谁也没有理由反对利率市场化,但目前我国宏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过快推进。

1.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我国过去长期搞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1)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2)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

3.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

二、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对银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显。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连接个人、企业、银行、财政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也不可能产生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反馈机制,利率的杠杆作用就会完全失效,政府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价格信号,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败。

三、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在我国这样一个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要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

1.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应该说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开后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的波动。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但是我国的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都不完善,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利率的市场化。

2.培育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2)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3)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着力点。(1)增强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利率敏感性和弹性较低是我国七次利率下调效果不显著的根源。(2)明确利率调整目标。(3)重构利率结构,理顺利率关系。要对现行利率划分方法进行改革,根据企业和金融机构会计制度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期限、数量、风险等因素设置利率档次,划分利率种类;要逐步清理优惠贷款利率,明确贴息来源,减轻商业银行的负担。

4.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利率放开后,要保持资金市场秩序,不能像过去一样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于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首先,金融监管要摆脱行政干预,独立自主地进行;其次,要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实现层层负责;最后,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

参考文献:

[1]胡秋慧.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J].辽宁经济,2005,(12).[2]范兴美.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趋势利率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智慧交易系统趋势攻略之一:趋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