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承转合 声情并茂 抑扬顿挫

2009-05-11赵秀全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狮王乐段音乐课

赵秀全

音乐教学主要是通过音乐语言,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感情的共鸣,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受到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说明只有当情、理相结合时,才能打动人、说服人,这也是音乐教学与音乐艺术的结合点。

一、音乐课上的“起承转合”

1.“起”

导入新课是一个过渡性教学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新课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积极参与的准备状态。

(1)从原有知识、技能基础自然导入。用提问方式复习旧知识,或以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视唱练耳等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技能的自然过渡。在高中学生的课堂上,不上点有难度的好像总有点对不起高中这个层次,但是因主客观各种原因,我们的高中学生并没有达到所谓的“高”,所以在音乐课上,我会有意识地占用5~10分钟时间,降低难度,增大成功机率。如:几个音的高低听辨,几个小节的旋律模唱等。

(2)通过实物、绘画、投影、电视、录像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生动的表象的导入方法。运用此法应注意将直观演示内容与新教材有机联系,善于巧妙设问。

(3)教师饱满的教学热情或紧扣新课内容的情绪导入,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如:在一节音乐课中,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当堂要学的歌曲,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便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接着再让学生通过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识谱时的难度降低了,学生感觉识谱也并不太难,从而增强了其自信心,加深了对音乐的热爱。最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

(4)在课前喧闹的教室里,教师以冷静、镇定的无声语态,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

(5)开始上课的形式应该新奇、多样,使学生意想不到,形成新奇刺激,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以名人、作者的趣闻轶事开头,以格言、故事、绘画、吟诗开头等。

2.“承”

讲新课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以新课内容为切入点,根据新课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讲法。

(1)如果新课内容是一首歌曲,那么可以从朗诵歌词开始,讲解歌词的内容、主题和思想内涵,使学生对歌曲的词、曲、作者产生崇敬的心态,来学唱和理解作品的美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中华,我的家》歌曲的教唱,可以朗诵歌词为导语:“你问我的家,五星红旗下,抬头望塞北,回首是南沙。古国五千年,养育你我他,你问我的家,东方亚西亚。屋后昆仑高,门前东海大,儿女一条心,同为我中华。我的家,我的家,春光与秋月如诗,都市和乡村美如画,我的家,我的家,艰辛与希望同在,汗水伴理想开花……”这样的导语引入新课,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2)从乐曲的曲式结构入手,讲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趣闻,使学生情绪紧随乐曲作曲理论上的分析,认真地听所讲的乐曲。例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引子与狮子的进行曲》,结构为三部曲式:

音乐开始是引子。弦乐器与两架钢琴造成的由弱渐强的效果、短小的旋律片断给人威严恐怖之感。接着是几小节钢琴的密集和弦,节奏带有跳跃性,引出了狮王进行曲。

第一乐段首先由弦乐奏出,句式方整,节奏雄健,旋律在中低音区,显得苍劲有力,正是狮王威风凛凛的形象的写照。同样的旋律在高八度重复演奏一遍,音乐更有风采,好像狮王在神气地走来走去。

第二乐段描绘了狮王的吼声,它用两架钢琴在低音区演奏半音上、下行模拟出来,十分逼真、威严。

第三乐段的旋律与第一乐段几乎相同,所不同的是,主旋律由钢琴在高音区奏出,同时加入了由弦乐演奏的第二乐段中狮王的吼声,使狮王威风凛凛的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是法国作家圣·桑于1886年在布拉格演出休息期间,为在巴黎的好友大提琴家列波克所主持的狂欢节音乐会而写的。当时大提琴家拟请他写一首新奇的管弦乐曲,圣·桑便以欧洲民间的狂欢节娱乐活动为题材,用拟人手法,别具一格地塑造了动物们参加狂欢节的形象。

(3)先欣赏乐曲的全部,让学生回答问题,讲述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感受,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认识乐曲的积极性,肯定学生们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判断,使他们对自己的观点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据说有许多画家在作画时喜欢听音乐,一听音乐就激发了创作灵感,从音乐中得出新的创意。

3.“转”

是新课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此部分,讲授新的知识,完成应该讲授的新内容,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迅速完成新的技能、技巧的讲授。

(1)新的乐理知识、曲式、和声、调性、调式等知识的讲授。

(2)讲授新知识的时间不应过长,短时完成新内容的新知识,反复强调新知识时间长了,学生注意力会分散,无法接受新知识的核心内容。

4.“合”

总结新内容、新知识的重点,强调一下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新知识对以后的作用。复习掌握新内容、新知识。强调新知识掌握后,会有良好的效果,对以后的新知识有重要的联接作用。

二、音乐课上的“声情并茂”

音乐课的声情并茂是非常有效的授课技巧,常常会给学生一生的影响,也许他们从此喜欢上音乐,也许他们将来会从事音乐工作。

1.音乐课上的“声”

音乐教师一般很会应用声音来影响学生,教师的演唱和琴声,都能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激情。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创造力。

2.音乐课上的“情”

音乐课上的情,也是大多数教师授课的强项。教师以饱满充沛的精神,富有感情的语言,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学语言还必须有启发性,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

3.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地讲课会给学生带来艺术性的欣赏,使他们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的感染力。故而教师的“声情并茂”是很重要的讲课技巧。

三、音乐课上的“抑扬顿挫”

教师的语言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影响着整个教学的效果。“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吐字清晰,用词准确

课堂语言首先要求清晰,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尽量做到字正腔圆。音乐教师尤其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课。

其次,用词要准确生动,保证达意传情,语言要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2.适度的语调语气和语言节奏

语调——指语言声调的高、低、强、弱;语气——指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言节奏——指语调、语言和语速的变化规律。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适度,一般让最后一排的同学能听清为准。语调过高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听课容易产生疲劳感;而语调过低则容易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语气一般应该轻重适当,缓急协调,要与所表达的内容一致,还要根据年龄、课型的不同作相应的变化。一般内容讲解声音可轻一点,重点、难点的强调要加重语气,语速可慢一点。

3.语言精练,逻辑严谨

教师要力求做到通过自己的语言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信息按一定的顺序、层次,条理地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听起来感到重难点突出,中心明确,难易渐进,井然有序。

总之,教师应以强弱交替、快慢适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来避免课堂气氛僵滞呆板,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音乐教师特别要注意教学的韵律美,从而实现教育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建宏.艺术概论.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 姚思源.论音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4] 胡淑珍.教学技能.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责任编辑 孙海燕)

猜你喜欢

狮王乐段音乐课
标致超级跑车9X8狮王咆哮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狮王归来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狮王”争霸 试驾东风标致5008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