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因质疑而充满灵动

2009-05-11姜建忠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师应笔者教师

姜建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的训练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由尽量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应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敢问、善问是科学人才的基本品质之一。为了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应在教学中提供提问的示范、建议和指导,把学生的提问纳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介绍一些具体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敢于质疑

德图佐斯说过,“点燃学生心中的求学之火,树立教师风范,建立起学生与教师的纽带,才是教师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让学生敢于质疑,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

1.正确引导,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保障。

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力保障。如在教学“季风的影响”时,笔者先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学生在充分讨论中理解了教材的有关内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如“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是怎么划分的?”“为什么我国的季风气候影响这么显著?”“季风气候是怎样引发旱涝灾害的?”等等。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以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主动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辩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傍水而居”时,笔者给出如下问题:“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其中哪一个方面是主要的?”并组织学生开了一次小型辩论会。辩论中,学生分成正反两派,一派振振有词,说正面影响是主要的;另一派针锋相对,说负面影响是主要的。通过辩论,学生把他们的想法说了出来,最后一致得出“水对水乡人们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负面影响是次要的,而且有些负面影响是可以克服的”正确结论,从而树立起“爱我家乡、保护水乡、保护环境”的观念。

2.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民主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就能发展发散性思维;而有了心灵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自由。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具有高度民主、轻松活泼、互相信任的课堂气氛,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日常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如笔者给七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学生发言特别踊跃。当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的学生一旦出了一点差错,有些学生便忍不住予以冷嘲热讽,使发言的学生倍感压力而失去自信。此时,笔者就会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使课堂重新回到积极健康的集体民主氛围中来。

二、保证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乐于质疑

创造力人人都有,关键是要能够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使学生时时有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积极思维带来的乐趣。

1.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激励学生质疑。

让学生乐于提问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处理。学生的提问有时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幼稚的,教师如不予以充分理解,表现出不悦,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都可能给学生的提问积极性造成打击。如在教学“石油宝库”时,有学生认为教材中关于石油是一种黑色液体的说法是错误的,是淡黃色的液体。这显然是把石油和汽油混为一谈了,但这表明该生在积极思考。于是,笔者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再顺势把这个问题交给其他学生回答,待学生回答正确后,笔者再行总结,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石油的性质和作用。

对学生因缺乏有关知识而产生的问题,则应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找出解决的方法。如在教学“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时,学生对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为什么都先后衰落或突然中断产生了疑问,探究兴趣很浓厚。笔者考虑,该问题放在课中讲解、探究,时间不允许,但置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热情于不顾,仅笼统解说一下了事,学生肯定不满意。于是,笔者灵机一动,建议学生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带回家,查找有关资料,给出正确答案,鼓励他们把搜集来的材料放在教室里展示、交流,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让学生体验质疑。

让学生有机会质疑,时间必须保证。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还是书面、口头,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提问,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以便上课时有问题可问;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教学结束后,可留一段时间让学生继续提问,或鼓励学生把没解决的问题带到办公室当面向教师提问。如讲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时,笔者请学生针对目前网络十分普及、内容良莠不齐的现状,让学生讨论“青少年与网络的关系”。在讨论中,学生不断地提出诸如“为什么有的教师要禁止学生上网?”“为什么越禁止学生越要上网?”“网络的魅力到底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有关问题,通过质疑和讨论,提高对网络这一大众传媒影响的认识,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加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授之以渔,促进学生善于质疑

1.计划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热烈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想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探讨的欲望。如教学“不同地形的影响”时, 考虑到让学生独自解决相关问题比较困难,笔者就尝试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分别代表生活在五类地形区的居民,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不同地形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有哪些影响?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个要求:到班上反馈学习结果时,同小组同学可以各自单独答题,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回答,最后看哪一组的整体表现最好。教师的意图学生心领神会,在组长的带领下,都主动积极地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互问互学,力求答案完整、具体,学习的效率很高,秩序也有条不紊,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知如何提问这一认知过程中常有的障碍。因此,需要教师围绕课题、难点、重点设置疑问和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进而培养问题思维。在学生能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后,教师要深入引导,培养学生进步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屈辱的岁月”的教学中,在笔者的启发下,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落后就必然会要挨打吗?”笔者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以“为什么是落后的挨打,不是先进的挨打?” “挨打的仅仅是因为其落后吗”为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前一个问题较易理解,学生用处于落后状态的中国及其亚非拉国家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事实予以证明。后一个问题就有争议了,学生各执已见、多方论证。有的从“打人者、被打者分别是谁,为何会打人、被打”进行探讨,提出“遭受挨打国家落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也有的从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中提出:落后者挨打并非不好,中国就是挨打后才痛定思进、不断发展起来的”观点。无论这些答案是否全面和正确,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提问习惯和质疑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

3.授予方法,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学生质疑时,往往会产生表述上的困难。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懂得怎样来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进而提高质疑水平。如直感提问法——相信自己的直觉,感到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比较提问法——在比较中发现差异、发现矛盾、发现不足;归类提问法——把同一类现象归类,找出共性;故错提问法——教师故意说错、做错,锻炼学生对问题的灵敏度;顺向提问法——从事物正常的发展顺序中发现问题;逆向提问法——从果溯因的反向过程中发现问题,等等。让学生了解上述方法,有利于他们掌握提问技巧,提高回答的思维品质,从而把问题解答的过程表述清楚,正确地解决问题。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动、充满精彩。

猜你喜欢

教师应笔者教师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