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应取消“十一”黄金周

2009-05-11

凤凰周刊 2009年30期
关键词:重阳节黄金周零售额

1999年,中国启动了通过长假来拉动消费的假日改革,“五一”、“十一”和春节的7天长假也被称为“黄金周”。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通过放长假来拉动消费的效果并不显著;从假日改革的角度来看,从集中化到分散化和均衡化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在2008年起中国取消“五一”黄金周后,“十一”黄金周也应该顺势取消,取消后既可以选择增加重阳节作为法定假日,也可以考虑延长春节黄金周。

从长期来看,扩大消费根本的途径是居民持久性收入预期的增加,这需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让居民有钱消费和放心消费,集中休长假即使短期拉动了消费也只是对平时零散消费的替代。中国消费者似乎还没有达到小沈阳所说的“人死了,钱没花了”的阶段,更多的是像《我想去桂林》中唱的“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如果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来衡量黄金周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发现其效果并不显著。在2000-2007年间,每年5月和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比其他月份并没有显著跃升,出现所谓的消费高峰。这两个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量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量的比重平均也仅为18%左右,比1/6的平均水平高不了多少,2005年仅为12.1%,只是在2006年占比达到26.39%。而且,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后,这一指标并没有明显下降,仍然达到了17.46%左右(2007年为17.56%)。

另外,即使黄金周短期拉动了旅游业等行业,但近几年也呈现式微之势。据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的报告,黄金周旅游收入年增量占国内旅游收入年增量的比重,2000年最高达到了126.1%,但除去“非典”暴发的2003年,2001年开始逐步下降,从2001年的46.68%滑落到了2006年的22.67%。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黄金周的种种负面效应对拉动消费的制约,黄金周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从假日改革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法定节假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假日过分集中。以2009年为例,这一年的1月、5月和10月是节假日高峰期,1月和10月分别有14天法定节假日,5月有12天法定节假日,仅这3个月就占到了全年115天法定节假日的35%左右。长假的过分集中不仅导致劳动者长假期间不得不在人山人海中折腾,无法真正地休息和享受,甚至比上班还累,也造成了所谓“假日综合症”,导致节后工作效率普遍下降。

因此,未来应通过缩短长假、增加短假使假日配置更加均衡,劳动者的休息时间更加合理。由于春节是中国人最有感情的传统节日,目前的春节黄金周不宜取消,取消十一黄金周应被提上议事日程。如果保持现行全年115天的法定节假日,把十一黄金周改为3天小长假后,对于“富余”两天的法定假日,一种选择是把重阳节设为法定假日(香港就把重阳节设为法定假日),春节黄金周增加一天法定假日,这样也可以改变上下半年传统节日的不均衡,中秋节后无假可放的局面;另一种选择是将这两天法定假日全部增加到春节黄金周中,可以将除夕前两天设为法定假日,这样有助于缓解春运集中出行的压力。

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许多民众表示反对,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中国带薪年假制度并不尽如人意,民众担忧如果取消了带有强制性色彩的黄金周长假,将导致无长假可休。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尽管去年1月1日中国实施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涵盖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形式的单位,但由于强制性不够和职工维权成本过高导致实践中职工不敢或不能休足年假,尤其是私营企业的职工。

但不能因噎废食。既然黄金周既不能显著拉动消费,劳动者也无法真正享受到黄金周的福利,而且又徒增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费用,占用了大量的政府和社会资源,那么取消黄金周就是大势所趋。当然,如果政府加强监督来完善带薪年假制度将是锦上添花。事实上,只有取消了“十一”黄金周,才会增加劳动者的维权动力,劳资纠纷的增多也会给政府增加落实带薪年假制度的压力。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10月7日)

即使黄金周短期拉动了旅游业等行业,但近几年也开始呈现式微之势。

猜你喜欢

重阳节黄金周零售额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重阳节
2016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近9000亿元
新《旅游法》实施以来对旅行社“黄金周”经营策略的影响研究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最畅销的玩具是哪些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