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遵循的七大原则

2009-05-11王章豹石芳娟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学生

王章豹 石芳娟

[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也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结合合肥工业大学的教改实践,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遵循的七大原则,即:人本化原则、宽厚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国际性原则和熏陶性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129-04

[作者简介]王章豹,石芳娟,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点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上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依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结合合肥工业大学的教改实践,我们认为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以下七大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充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并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创造学习的能力,使知识获得的过程成为创造能力培养和创新人格养成的过程。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合肥工业大学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推行知识与能力并进教学法和数学建模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交互式教学法,在“建筑构造”教学中实施现场教学法等。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达到了启发思维、双向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化人本管理。个性在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创新个性一般表现为独立性强、自信乐观、思维灵活、敢于怀疑、坚韧不拔等良好的人格特征。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发展的环境,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实行“区别教育”,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兴趣和才能进行差异化、个性化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打破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和统一僵化的管理模式,根据学生智商高低、基础好坏、能力强弱、个性心理品质特点等的不同,实行因材施教和创造性教育,如推行学分制、举办教改实验班、实行基础课分级教学等,为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和优秀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坚持以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以及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改革学年制这种过于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学分制,建立健全弹性学制、选课制、重修制、免修免听制、主辅修制、本硕连读制等制度,并在优秀学生校内转专业、学生选教等方面进行了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改革,从而促进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为了强化人本管理,高校还要融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开展学习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咨询服务活动,为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同时,在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权利,通过开展学生评教活动、聘请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和领导助理等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教育教学管理参与权。

3、坚持以师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高校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还必须坚持以师为本,实现管理重心由“物”到“人”的转变,确立教师在办学、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教师管理中,要改变对教师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命令式、控制式传统管理方式,处处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尽可能多地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以及重大教改政策的制定,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创造性。另外,高校还应在进修培训、科研经费提供、工作条件改善、教改项目立项等方面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二、宽厚性原则

创新需要知识的深度,更需要知识的宽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宽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因此,必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宽厚性原则。

1、要加强基础性教育。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一名大学生要想通过短短几年的大学教育,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所有科技知识是不现实的,只有夯实基础知识才能增强社会应变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加强基础性教育,就是要树立通专结合的教育理念,重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综合化课程和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教学。

2、要加强交叉学科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当代学科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相互交叉的发展趋势,经济、环境、能源、工程等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公关,优秀拔尖人才也往往是以博取胜,而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的专才。因此,美国在加强基础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提倡“百科全书式”的通识教育。我国高校必须改革单一狭窄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和院系壁垒,促进自然科学内部学科之间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具体措施如:一是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跨学科课程,促进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课;二是实行跨学科主辅修和双学位制,促进理工交叉、文理渗透;三是学习美国的经验,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跨系委员会,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和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并以此来催生创新突破点和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为促进优秀拔尖人才的成长,我校依据“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研究型”的原则,开设了“机电教改实验班”,通过交叉设置课程、配置优质师资、加强科研训练等措施,探索机电一体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认知之本,也是创新之根,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的最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验技能、创新技法等创新技能方面更是起着其他教学环节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根据当前实践教学现状,应特别加强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强化实验与实习环节。针对当前实验与实习环节薄弱的状况,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必须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实习内容和评价方法,并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共建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创新基地,形成高校与社会资源互补互动、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局面。例如,合肥工业大学一直将实验、实习、实训作为培

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习基地及队伍建设,并通过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推进实验室开放、营造校内准工业化工程训练环境、指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等具体措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鲜明特色。

2、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结合科研与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实践性;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中也应优先考虑其中的创新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合肥工业大学将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早启动、勤检查、高标准、严把关”和“紧抓两头,严控中间”的要求,强调选题的创新性和工程应用性,加强全过程质量监控,严把答辩质量关,在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3、丰富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拓展。高校要通过举办科技节、学术讲座、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开展科技、艺术、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学科)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例如,合肥工业大学除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全国性竞赛外,还在校内开展机器人制作大赛、网络设计大赛、程序设计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专长和创新潜质。

4、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高校要积极探索“3+1”、“订单式培养”、工读交替等多样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要让企业介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之中,并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生产环境和技术指导力量,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例如,合肥工业大学通过与企业共建研究院(所),合作研究开发,共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兴办校办科技产业等方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了以教学培养人才、以科研创造成果、以成果孵化企业和以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产学研一体化良性互动机制。

四、探究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是创新力和智能结构的核心,高校的创新教育尤其要重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很少有参与科学研究和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时间。为此,必须贯彻探究性原则,改变重继承、重记忆而轻创新、轻探究的旧教育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1、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要体现探究性和前沿性。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引入研究性理念,增设人文综合课程、前沿交叉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现代化、综合化、研究性和多样性。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前沿性和新颖性,教师要将最新科学知识补充和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促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把学生引领到学科专业的国际前沿,使其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

2、倡导研究性教学和学习方法。美国大学在新生学习阶段,就注重增加学生的研究性经历,常用的学习与教学方式是新生研讨课、新生科研计划、模块化课程等;之后,再通过大学生研究计划、高年级研讨课以及各种形式的“做中学”等研究性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国高校教师也应该注重研究性教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和潜在的知识创造者,以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热情。此外,我国高校还要学习MIT等国外大学的经验,通过开设创造学、创新力开发之类的课程,使学生了解有关创新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而有意识地强化创新能力的训练。

3、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高校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教研相长。国外许多高校都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除了推进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外,还要尽量向本科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和一些尖端科研实验室,并指派专门的导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学科前沿和著名教授,并参与科学实验。教师还要注重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使学生尽早进入各专业科研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合肥工业大学一贯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结合和协调互动,并鼓励教师将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或转化为教学实验设备,促进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更新,并将科研引入和渗透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激励性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与其创新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只有有效调动积极的创新动机、激发创新兴趣和热情,才能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而激励措施在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要坚持激励性原则。

传统死记硬背式的考试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要改革只注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的传统考评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化考试与评价体系,以充分发挥考试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在评价标准与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考核,能充分体现学习者的多元化观点和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案,重点测评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考核形式和方法上,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可以采用口试、开卷、综合型大作业、专题小论文、实践能力考察等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并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档案、学习契约等多种形式进行。

高校还要通过增设创新实践课程,设立创新学分和专门的创新基金,实行教考分离、分级教学、优生优培和本硕连读制度等方式,将学生的新思想、新成果和新发明都以学分的形式体现出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并将创新实践成果作为评选三好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评定奖学金的重要依据。

六、国际性原则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研究、开发设计和经营销售的跨国性特点日益明显,国际交往与国际合作活动也日益频繁。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快国际化进程,将我国高等教育建立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平台之上,置身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以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的国际型创新人才。

1、推进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要以国际一流高等教育为参照系,积极借鉴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改经验,内化为适宜中国高校发展的办学思想和具体措施。

2、推动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必须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和科技发展动态,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3、推进教育合作国际化。充分利用全球教育科技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国际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具有全球性战略眼光和较强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创新型、国际型人才。高校还要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读、写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

七、熏陶性原则

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良好的内部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灵感。高校要加强校容、校貌建设,绿化、美化校园,增设人文景观,并做好教学仪器设备、实习创新基地、图书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平台、体育场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良好学术氛围的熏陶和创新文化的滋养。高校必须营造一个崇尚真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倡导合作、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文化氛围,将创新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随处都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并产生创新的冲动和灵感。为培育校园创新文化,合肥工业大学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学术报告会、创新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组织开展院级、校级和校际间学科竞赛、课程竞赛和技能竞赛,创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设立科技创新年等,增进了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活跃了创新氛围,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与创新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教学学生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写话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