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2009-05-11王为全陆翠岩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社会化道德教育道德

王为全 陆翠岩

[摘要]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体系中的边缘化,道德社会化理论的不成熟,大学道德教育理想图景的缺乏,以及缺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实践,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社会化研究,建立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对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117-03

[作者简介]王为全,陆翠岩,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

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问题的核心,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的过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行为取向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吉林大学是一个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且数量多,因此,我们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连续多年采取跟踪调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取向进行连续性的研究,获取了一些有意义的资料和数据。

1、大学生的道德取向。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同时,人又总是生活和工作在现实的集体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也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及集体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是崇尚个性张扬、重视自我价值、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的一代,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与观点。在个人与他人的问题上,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已经成为大学生最重视的问题。我们在问卷中选择了竞争与合作的问题,结果显示,赞同“竞争与合作是辩证统一的”占25.1%,有32.6%学生认为“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认为“现实生活中公平竞争是相对的”为27.6%,认为“竞争没有公平可言”的大大高于前者,为54.8%。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认为应该是“责任关系”的占38.2%,认为是“利害关系”的占7.3%,认为是“互利关系”的占54.5%。在关于“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问题上,完全同意的占38.3%,基本同意的占28.8%,认同率达到67.1%。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和集体的关系,直接决定着道德的类型,个人主义的道德取向或集体主义的道德取向。从上述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人与社会问题上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水平方面还是比较倾向于自我,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从自己的角度、自身的利益去评判对错,这也是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经常遇到挫折的原因所在。

2、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取向。我们在与用人单位探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时,他们都反复强调希望高校能够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在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的诚信品质不仅仅是道德表现,更是一种道德的信念。近些年来,诚信教育一直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点,但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如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谋求一个好的职业弄虚作假,随意毁约,毕业生不按期偿还助学贷款等问题经常被媒体曝光,迫使相关管理部门采取罚款、上不良记录黑名单等极端手段进行制裁。然而对此类行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表现出了矛盾的态度,明知这是不道德行为,但却表示同情和理解。甚至有的毕业生明确表示,只要不与自己发生利益冲突就不予理睬。我们曾在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上进行过随机调查,每次抽查30名学生,先后共计抽查150名余人。其中明确表示“签约后,如果遇到更理想的单位,交钱也要毁约”的占到了80%以上;而不想毁约的学生中,多数是因为毁约金较高,难以支付。以既得利益取代信用道德,说明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职业道德本质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尊重,缺乏起码的职业责任感。因此,他们不能从内在责任的角度来体现对自己诚信行为的自律,特别是在个人利益与职业道德发生冲突时,便选择错误行为满足一己私利。在进入社会后,大学生对社会的道德和职业要求的认识会有所改变,他们会逐渐调整自己的道德取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从个人角度而言,这种适应必然要付出时间、精力、机遇等诸多的代价。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谁适应社会需求的时间越长,谁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生产组织对劳动力进行在职培训是需要承当成本的,如果自己培训的劳动力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工作,对自己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更让生产组织头疼的问题是,它难以监控劳动者在工作中的投入和努力程度。所以,生产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劳动力时,更加注重劳动者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包括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对权威的尊重、善于沟通、团结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等。

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分析

1、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体系中被边缘化。尽管道德和道德建设一直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但道德价值仍然不可避免地从原来的伦理中心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位置跌落下来,在工具理性的算计中,沦落为社会生活中利益和便利的二阶性价值,甚至碎片化。社会化是大学生的自然而然的追求,当大学生对社会化的渴望简单化为对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渴望,当大学生把道德价值作为边缘化的价值来对待和处理时,我们只能认为,作为对社会生活刺激的机械反映,大学生的非道德选择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尽管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却是我们需要加以改造的。

面对着道德价值边缘化和道德滑坡的社会现状,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意义似乎具有了反社会的意义,即主要不在于用社会普遍存在的活生生的道德来同化大学生,而是在于通过道德教育把大学生从对社会的机械顺应转变为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改造,以自己的道德觉悟和道德行为影响社会,重新使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化。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改造社会的过程。

2、作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前提之一的伦理学并不成熟。虽然道德理论学习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当代中国的伦理学本身并没有提供一套真正可以进入道德教育过程的道德话语。从伦理学的形态角度上说,一方面,对于传统的道德和道德理论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抽象原则上,无法具体化为现实的道德思维;另一方面,对于源于西方的现代规范伦理学诸形态理论的认识和改造,仍然深陷于西方的思想传统之中,洋为中

用的中国化处理依然只是一个空洞的意向。由于伦理学论证的欠缺,大学生道德教育所可以利用的只能是一堆无理论深度的平行并列的道德规范。这种“无伦理的道德”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制造了不少的困难,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为根本性的困难是对道德教育的合法性的威胁。当面对“我为什么应当是道德的”这样事关人生目的与道德价值的关系问题时,德育教师不能给出一个令大学生彻底信服的理由。因为这是一个当代中国的伦理学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当面对“我选择什么才是道德的”问题时,德育教师同样无言以对,因为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的关系、诸多道德价值的等级关系在规范伦理学的层面上仍然是说法不一甚至相互对立的。这样一来,众多德育教材就只能是价值的集合而不是说理的阐释,是规范的堆积而不是道德价值有序的排列。显然,如果以讲理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无法解决这样两个问题,那么,这种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确实是可疑的。

3、大学道德教育理想图景的缺乏。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日益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想图景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道德教育,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主要表现为,第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大学文化之中。近年来不少大学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与专业知识教育理念的全方位性和深刻性相比,大学生道德教育还是以枝节性的、外加的、碎片的形态或方式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出现在大学运行的某些方面或某些侧面,而没有作为大学的深层的和内在的价值指向、存在方式、文化精神等全方位地扎根、植入、嵌入、渗透到大学运行之中。因此,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本质上仍处于“不在场”和“无根基”的状态。第二,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品行高尚的道德人,还是要培养恪守底线伦理的公民?是服务于社会,还是服务于政府?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共识性的评价标准在事实上的空缺就是必然的。第三,对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既然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一定的反社会的意义,那么,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就必然是人为的而不是自然而然的。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在传统社会中被普遍采用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可能要失效。

三、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基本思路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课程设置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这两门课中的道德教育内容部分的分工与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从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和对应的年级角度来说,“基础”课应当侧重于规范伦理学教育和诚信方法论教育,教师既要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讲解道德的理论基础,又要发展和教授实践道德价值所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概论”课应当侧重巩固大学生的道德信念,从“讲政治”的高度,从道德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方面加深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统一。

2、建立大德育体系。大学生道德教育仅依靠理性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大学生大部分的道德直觉或信念是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社会教育以及其他的影响中得来的。同时,道德不是一个独立的有着自己基础的领域,不存在独立的道德活动,道德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所以,大学生道德教育不仅要深入到知识教育的全部领域,更要深入到大学生校园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要形成大德育观念,把道德教育推广、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内的大德育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大学的教学安排应当提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所需要的交往机会。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角度说,大学的教学安排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团体同一性的结构,从感受自信、成功、有用和被需要的角度培育大学生对个性同一性的需要;提供大学生与成年人的密切交往,提供为大学生所认同的坚定而明确规定的权威,疏导和规范大学生的反道德行为;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合作和参与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摒弃知行不统一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等。

3、建立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长效机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来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需要长时期地坚持下去,或者说,它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阵风和走过场,需要建立起一种长效的机制,用来规范和指导大学生道德教育,形成各级教育管理者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绝对认同和重视。目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重点应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就当下的情况而言,需要建立合理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测评体系,并把大学生道德教育纳入到大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之中。测评和评估的对象既包括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投入和作为,也包括作为道德教育的结果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后者应当占更大的权重。其二,建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地。大学生道德研究基地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为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不同岗位的服务人员,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交流、协商提供一个平台,承担对德育工作者的进修和培训工作等。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社会化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道德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